3. 理想的死亡:正义的损害无法通过肉体生命弥补

我们上一次主要是讲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各自的生平,苏格拉底主要是想唤醒所有的雅典民众,让他们放弃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要用理性反思自己的人生,结果雅典市民不开心了,反而把他给判处死刑了。但是苏格拉底明明知道他和雅典人民之间的分歧是非常大的,他却毅然赴死。为什么他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这就牵涉到了一个生死观的问题。它的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正义,对于正义的损害,是不能够通过肉体生命的延长来得到弥补的。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逃命?

牵涉到这个问题的文本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克里同篇》,一个是《斐多篇》。不过我需要指出的是,柏拉图本人的观点,通过苏格拉底的嘴得到阐述的。所以这些观点里边哪些是柏拉图的,哪些是苏格拉底的,我们就不做精细地区分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讲,今天的这一集节目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不逃命。

苏格拉底为什么不逃命?我们已经说过了,克里同已经买通了很多道上的朋友,甚至他买通了死囚牢里面的狱卒,他是有本事把苏格拉底给救出去的。但是克里同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知道老师做什么事情都喜欢要弄一个论证,你要让老师按照自己给出的逃亡路线去逃命,首先要说服老师这么做,所以他就预先给出了一些理由。

第一,逃跑这件事情不会让老师生活过得很悲惨。我已经为你准备好了非常好的逃跑路线与非常充裕的逃亡资金。我们的目的地是在斯萨利(音译),是希腊中部偏北的一个城邦。那里也有我的朋友能够接济老师,逃跑不会让您的生活陷于困顿。

第二,如果您不逃跑,就肯定会被处死。如果您被处死了,您留下的儿子就得不到父亲的哲学教育了,您得考虑考虑您的孩子。

第三,我在今天救您出去之前已经在江湖上放话,一定能够今晚把老师带出来。如果老师带不出来,就等于打我学生的脸,陷弟子于不义。

苏格拉底立即提出了反驳。他说关于儿子的抚养问题,只要你们是我的弟子,也视我为朋友,无论我是死是活,我相信你们还有我的其他的朋友们,都会帮助抚养我的儿子,所以我不担心这事。讲到了第三点,也就是克里同的江湖名声。苏格拉底的意见就是说,学生,我的爱徒,你老关心你自己的面子,你关心不关心我老师的面子?我如果跑到外邦避难,那么外邦的政府会怎么看待我呢?他会把我看成是一个逃避本国的法律惩罚,逃到外国去的一个流民。他们会轻视我,轻视我这个不尊重本国法律的人。最后我将失去做人的脸面和尊严,没有办法以哲学家的身份和别人讨论真理、公正和正义的问题,而这种平庸的生活是没有意义。

好了,讲来讲去,很明显苏格拉底就已经把讨论的主战场拉回到对于审判本身的看法上去了。这克里同马上就发现了老师有一个矛盾。方面老师明显是认为自己是被错判,但同时他又明明觉得被错判了以后,还是应该接受这样的惩罚,这是个非常非常大的矛盾。所以克里同问了,我现在就是要带着您逃避不公的审判,这有啥毛病?苏格拉底说我来帮你捋一捋,我自己作为雅典公民的一个成员,就理应遵循契约精神。如果私下逃走了,就会伤害自己的国家,不合乎道德正义。

这里面他说的有些话会让现代人觉得很惊讶,听上去好像非常地古典。他就是说,我们和城邦之间的关系就类似于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我们和父母之间关系是不平等的。而雅典的法律比父母更为崇高和神圣,因为雅典法律赋予了自己生命教育和其他生存的权利。所以出于对于法律的尊重,对于城邦的热爱,自己都不应该逃走,否则自己就会犯下大逆不道之罪。也就是说,尊重和服从法律的审判,就是雅典公民应尽的神圣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这也是衡量个人道德操守的一个重要的标准。

这个理由是在《克里同篇》里面,苏格拉底用来说服克里同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理由。我承认这个理由会让现代人感到有一点惊讶。

因为我们现代人很容易受到这种漫威动画的影响,这个青蜂侠,那个钢铁侠,或者是那个超人。漫威动画里面所宣扬的那种想法是什么呢?就是那种佐罗精神,也就是说江湖道义可以在法律之外实现自己的正义。这可以构成对于司法能力不足的一个补充。现在有很多电影都在宣扬这种精神,但是在苏格拉底看来,这是不对的。也就是说,如果法庭把我判错了,如果我逃了,反而就使得我这件事情做得错上加错了。

从事哲学实践的一个恰当方式,就是练习死亡

当然生死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相信很少有人会像苏格拉底一样这么有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死亡,大家都怕死,苏格拉底不是很怕死。这就引入了我们今天的第二个环节,就是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从事哲学实践的一个恰当方式,就是练习死亡。它是来自于《斐多篇》的。但这句话本身也经常被人误解,有人说从事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练习死亡,那就是鼓励哲学的学习者去自杀吗?或者至少去做那些很容易死的事,比如从天上很高的地方跳伞,但是很晚才拉绳子;或者带一瓶矿泉水就敢横穿撒哈拉沙漠;或者像苏格拉底一样在法庭上故意激怒陪审团,把自己陷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挑衅陪审团,逼他们弄死自己?

但是苏格拉底是明确对学生说,他说这话不是鼓励大家自杀,相反他是反对自杀的。他的理由是宗教性,奥林匹亚山上的诸神还没有同意我死,我自己了断了,就不太敬神了吧。不过这个理由听上去有点戏虐和搞笑的成分,因为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一个重要罪状,就是苏格拉底不敬神。不过要认真地理解他所说的这句话,首先要定义什么叫死亡。老实说,去定义死亡是不太容易的。即使在今天,从医学和法学上来看,死亡到底是指脑死亡,还是心脏死亡,多少还是有争议的。

苏格拉底时代的科学还没有那么昌明,它所定义的死亡乃是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就牵涉到了我在《用得上的哲学》那节目里面所讨论的内容了。那个节目里面有一个专门的板块叫心灵哲学,其中我也谈到过一个哲学立场,叫身心二元论,其代表人物乃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不过笛卡尔的这个思想也可以上溯到苏格拉底与柏拉图。

什么叫身心二元论呢?我们可以通过下叙的比方来加以说明。比如说我们的肉体就是囚笼,我们的灵魂就是鸟,我们的生命状态就是鸟儿关在囚笼里的状态。所谓死亡,就是鸟儿飞离了囚笼,去寻找新的笼子。很明显,在这个比方里面,囚笼就代表着囚禁与不自由,鸟儿则代表着自由。这就很奇怪了,我们为何要将肉体看成是对于自由的拘禁,而要将灵魂视为自由飞翔的鸟儿呢?

道理是这样,所谓的灵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维”的代名词思维的特征是啥呢?就是你通过思维想什么都行。你可能没有办法每天真的去赚到一个亿,但是你要是去想想这个事情,则没有人能够拦住你。肉体就不行了,你的思想飞到了火星上,但你的肉体还在地球上。所以就自由度而言,灵魂显然更具有自由度,所以灵魂更像是鸟儿,身体更缺乏自由度,所以身体像囚笼。

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之所以把身体说成是囚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肉体或者说身体是与感官有关的,而感官是容易骗人的。很多正确的见解来自于思想,来自于反思,比如我们要通过思想来对各种幻觉与错觉进行揭露。好吧,既然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而真理与思想更为相关,那么思想的纯洁性就很容易被肉体的感官所破坏,因此哲学家就要渴求纯粹的思想。而正因为纯粹的思想只有靠灵魂与肉体的彼此分离才是可能的,而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又意味着死亡,所以哲学家就要面向死亡,渴望死亡。

说到这一步大家又糊涂了,说了半天,哲学家还是想死了。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苏格拉底并不鼓励自杀。不能自杀,又渴望死亡,到底是个啥精神状态呢?有人说,是不是这种精神状态呢?坐在高楼的阳台上,想象自己跳下去,而并没有实际上跳下去的那个样子呢?不是这意思,很容易掉下去,真的是死了很危险。哲学家所说的渴望死亡不是这个意思,这个意思是指尽量减少肉体方面的享受,多思考哲学。也就是说我们用参加各种各样的胡吃海喝的宴会的时间,用唱KTV的时间去思考哲学问题,通过这样的哲学思考,我们能够净化自己的灵魂,暂时离开尘世。

有人说,但问题是我是个唯物主义者,苏格拉底你相信身心二元论,认为思维和肉体是彼此分离的,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思维是附着在大脑上的,人死了,大脑死了,就没有灵魂了。因为我不接受身心二元论。好吧,我们为了能够说服讨厌身心二元论的人,我们就预设身心二元论是错的,我们就姑且承认,人死了没有灵魂了。但是你得想想看,你死了我死了,但人类还得活着,人类的文明还得存在着的,你活着的时候,做的事情和说的话、写的东西都会对后人有影响。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将灵魂不朽定义为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而可以重新定义为某人的事迹、作品对后市还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所以所谓的追求不朽,就是追求个体在未来展开的历史中的存在感。

为何哲学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这种存在感呢?这道理也很简单了,哲学的创作比较自由,受到金钱与外力的制约比较少,讨论的问题又足够深奥,其出作品的传承又能与特定的人民挂钩。

柏拉图的作品过了2000年还是柏拉图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后世对于作品的诵读,而长久流于人心。所以哲学家就有自信,对权力与金钱说,我比你们活得都要长。当然,文艺创作与科学研究也能够提高类似的历史存在感。但哲学比、科学比就有一个优势,就哲学问题的抽象程度高于科学,所以哲学解答的生命力不太容易受到科学知识进步的影响。我们听听柏拉图、苏格拉底对于人生是怎么看的,现在听听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要听听当时的人对于宇宙起源的解释,我们大概就没办法听了,肯定早就过时了。

有人说,文艺也是不太受科学的影响了,是不是我们看欧里庇得斯的文学作品,我们现在也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与文艺相比,哲学还有另外的优势。艺术活动、文学活动依然受到感官活动的高度影响,需要高度的想象力才能进行,或者说需要某种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建立联系的天才。但是天才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能够成为的,他有天赐的因素。而哲学研究虽然也需要天分,但从原则上讲是可以学习的。

很明显,通过哲学来达到不朽,对于大多数不是天才的人来说,比通过艺术来达到不朽,要容易一点。

于是乎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为死亡做准备,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被解释为,通过哲学工作,个体可以摆脱有限的生命的限制,以便在精神共同体的大历史当中延续自己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这话的意思,与其说是不贪恋人生,还不如说是去贪恋某种大写的人生。从这种观点出发,也许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在《克里同篇》里面的苏格拉底为什么明明有逃走的机会,却不逃走了。

半泽直树会同意苏格拉底吗?

我们在本集节目的一开始,实际上已经讲了克力同和苏格拉底之间的这好几场辩论里面讲的一些具体的观点。现在我们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看,苏格拉底是个非常纯粹的人,所以他所指的灵魂的纯洁性就是理性的纯洁性,这里面不能有一点点瑕疵。虽然站在很多人的立场上来看,你受到了不公正的审判,尤其这是死刑审判,因此你去逃命这是没有问题的。多多少少虽然是有抗法之嫌疑,但是保住生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情的重要性要压过了抗法所可能带来的对于法制的一些破坏,很多人会这么看。

但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死不要紧,问题是我多多少少已经对法制的纯洁性造成了损害,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宁可自己死,让所有的人因此反过来去反思我们审判本身有没有一些问题,我也不会让自己的逃亡活动去玷污法律的纯洁性,否则我的灵魂就不纯洁。正是因为他的向死而生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向着纯粹的理念而生活的态度,所以他才会做出这样的一个消灭自己肉体的选择。

这种想法显然使得报复活动很难产生了。报复活动就是指,你害我一下,我也害你。至于我是用什么方式来害你,则是看方便,我用棍子揍你方便我就用棍子,我用三叉戟来戳你一下方便我就用三叉戟。显然苏格拉底不会赞同这种观点,这就会导致个很有趣的问题,半泽植树会赞同苏格拉底的看法吗?

半泽植树是谁?有一部日剧非常有名叫《半泽植树》,曾经在日本创下很高的收视率,最近的《半泽直树》第二季也已经在日本播出了,据说收视率依然不错。《半泽植树》讲的是一个金融题材的故事,由著名演员界雅人扮演的半泽植树,是东京一家大银行里面的一个员工,整个故事的线索,就是他进入银行以后,和银行里面的大和田事务长怎么斗智斗勇的。因为半泽直树的老爹,也就是老半泽曾经在这家银行借过一些钱,但是被这家银行逼债,结果企业经营失败,不得不上吊自杀,给小半泽直树以极大的心理打击。所以小半泽直树就想为老爹报仇。《半泽植树》的故事里面有非常浓烈的复仇成分,里面那句经典的台词就叫“加倍奉还”。加倍奉还意思也就是说,你是怎么害我的,我会两三倍地施加到你身上,这就是半泽植树的态度

苏格拉底可能就会反对这种观点,反过来半泽直树则肯定不会赞同苏格拉底的做法,认为苏格拉底的做法太迂腐。如果我们跳出苏格拉底哲学的范围,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半泽直树的想法也就是为亲人复仇,当然也顺便实现一些公益,这样一种做法是符合儒家关于大复仇的理论的。这在《春秋》、《公羊传》里面是有专门的论述的。而苏格拉底的观点则代表了西方式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

听众在自己的人生选择中到底是要选择怎样的道德指导?则是听众自己的事情了。正如我自己所说,我们的节目就是哲学的生活,会让大家领略各种各样的人生哲学所提供的指导意见。我不会强迫大家具体接受哪一种。

今日得到

1、苏格拉底的核心思想就是正义——对于正义的损害,是不能够通过肉体生命的延长来得到弥补的。 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从事哲学实践的一个恰当方式,就是练习死亡(个人理解:就是多练习思维不被身体等外物所影响——灵魂的自由)。

2、身心二元论——意思是我们的肉体是囚笼,灵魂就是鸟。灵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思维”的代名,思维的特征是啥呢?就是通过思维想什么都行;肉体就不行了,你的思想飞到了火星上,但你的肉体还在地球上。所以就自由度而言,灵魂显然更具有自由度,灵魂更像是鸟儿;身体更缺乏自由度,所以身体像囚笼。

3、苏格拉之所以把身体说成是囚笼,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肉体或者说身体是与感官有关的,而感官是容易骗人的。很多正确的见解来自于思想,来自于反思,比如我们要通过思想来对各种幻觉与错觉进行揭露。既然哲学是追求真理的,而真理与思想更为相关。思想的纯洁性就很容易被肉体的感官所破坏,因此哲学家就要渴求纯粹的思想。而正因为纯粹的思想只有靠灵魂与肉体的彼此分离才是可能的,而灵魂与肉体的分离又意味着死亡,所以哲学家就要面向死亡,渴望死亡。

4、我们姑且承认人死了没有灵魂了。但是你得想想看,你死了我死了,但人类还得活着,人类的文明还得存在着的。你活着的时候,做的事情和说的话、写的东西都会对后人有影响。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将灵魂不朽定义为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而可以重新定义为某人的事迹、作品对后市还产生着持续的影响。所以所谓的追求不朽,就是追求个体在未来展开的历史中的存在感。

5、苏格拉底的哲学是为死亡做准备,这句话的意思就可以被解释为,通过哲学工作,个体可以摆脱有限的生命的限制,以便在精神共同体的大历史当中延续自己的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的这话的意思,与其说是不贪恋人生,还不如说是去贪恋某种大写的人生。

课后思考

1、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之后,梳理一下你的人生哲学,你是同意半泽直树呢还是同意苏格拉底,或者兼而有之?可能举例说明一些案例

答: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我对向死而和身心二元论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很年轻的时候,我是身心二元论的拥护者,认为人的身体亡故了,那么一切就没有了。我是唯物主义者,不相信人有灵魂,要转世一说,但学习了今天的课程后,发现自己过去对于灵魂的理解是狭义的理解。对灵魂广义的理解,是你在世上的所做所想(思维或思想),都会对你的后代及后人产生影响,而这种思维就是广义的灵魂。人虽死,但灵魂却永存。

年轻的时候,我奉行的人生哲学是半泽直树的人生哲学——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加倍奉还”。而随时年龄越来越大,对于人生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洞悉之后,我成了兼顾苏格拉底与半泽直树的人生哲学的奉行者。比如,对于很多朋友的离婚咨询时——通常都是发现了男方的出轨实锤时来咨询我,我的提议都是,如果要离婚就好好和他谈,底线是拿走你应该拿走的50%的财产,对方要给你的,你就接住,而不应该去各种撕逼和各种置对方于死地的做法。感情没有了,对方在感情上是辜负你了,那就做感情的切割,不要把感情和共同的经济利益挂勾。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火上面烤,才能尽快全身而退,开启新的生活。我是这么建议咨询的朋友的,当然我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但对于恶意挑谑的人,我又是半泽直树的人生哲学,践行这个哲学,是因为我想让对方的恶,在我这里终结,有点悲壮哈。所以,我是今天功课里提到的兼而有之的人生哲学。我自己更愿意主动奉行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我知道这样做有很重的理想主义情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3. 理想的死亡:正义的损害无法通过肉体生命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