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的内涵
1、什么是感知
就是对事物的一种感觉,也叫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从理性认识上升为情感和意志的心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且随着个体身心的不断成熟而提高提高。感知也可以理解为解读。
2、感知的表现
案例: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当通读一遍后,可以感受到这篇文章是作者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从而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之情。
课文《藤野先生》,通读一遍后,可以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扬了他的品质来表达对他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可以感知到本文前半段对列夫·托尔斯泰这个人物的外貌描写,后面重点描写他的眼睛,通过反衬表达对列夫·托尔斯泰的重庆和赞美之情。
课文《美丽的颜色》,感知到本文是写居里夫人和丈夫发现镭和钋的过程,赞美了居里夫妇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境界。
课文《中国石拱桥》,感知到这篇文章是说明文。大量运用说明方法来介绍赵州桥和卢沟桥说明了我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赞美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课文《苏州园林》,文章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表现出了图画美,赞扬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艺术创造力。
课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本文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的奋斗革命精神,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他们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课文《蝉》,本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详细地展现了蝉的成长过程,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课文《梦回繁华》,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等的介绍,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体会到作者对文章的描写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感知的具体做法(感知教材的方法)
(1)通过字、词、句、段落
感知课文要抓住文章关键部分包括字、词、句、段落。比如,部编版初二语文上册第七课《回忆我的母亲》。
段落感知,文章第一段“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第一段总说悼念母亲去世,从而引出作者的回忆。又高度评价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与影响。字词段放到文章中进行感知,才能做到恰如其分,合乎逻辑。
关键字词感知,“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宽厚仁慈”等词写出母亲的优点,概括出母亲勤劳朴实的品格。
《中国石拱桥》关键字词感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感知到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和历史悠久。“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通过字词句的感知,体会到本文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表达手法,写作手法
通过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运用感知文章内容,《藤野先生》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作者满怀激情寻求救国,而“清国留学生”终日饱食,白天跳舞,形成对比。 “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前途不关心。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希望把医学传到中国去。二者也形成对比。突出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之情。
《列夫·托尔斯泰》文章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给读者生动的视觉感受。“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使读者抓住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的主要特征。
二、感知教材的内涵
1、感知教材的内容有哪些?
首先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风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
例如,在感知教材《藤野先生》时,应该体会鲁迅先生语言的感染力。“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语言沉郁顿挫,如果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出鲁迅语言中“克制的叙述”,将郁结于心中的愤怒抒发出来,立志要弃医从文,拯救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语言运用,可以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从而发现各类思维所蕴含的语文学科的独特点,发掘个体言语思维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以思维品质的发展带动语用能力的提高。
例如,《蝉》通过整体感知文章,文章详细展现了蝉的成长过程,从而使脑海中对蝉以及蝉的成长过程有了更形象的认识。
蝉的成长过程: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出壳-幼虫落在地上-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爬上树枝树叶-变为成虫。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学文本有着精美的语言运用艺术,展示出美的艺术境界; 而美的艺术境界本身,又丰富并加强了语言运用的艺术表现力。”
例如,《苏州园林》一文中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感知文中审美的艺术特点。
最后,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场域,也是传承和建构民族文化的“培养皿”。因此,要感知文章在文化传承中与建构中加深语言的运用。
文化传承包括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一文,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深切怀念之情。
三、感知教材技能内涵?
技能是指个人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实践或智力活动方式形成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技能。 这里所说的感知教材技能,就是师范生如何对学习内容进行具体、生动的理解,从而掌握所学文章。
感知教材技能也是师范生走向教师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培养感知教材技能:写感知教材笔记
1、第一次笔记
(1)划分段落
(2)快速读一遍文章(标记用时)
(3)再次读一遍,写下感触:解决疑难词,唤醒经验点,新知,课文段意,中心,写作特点。
2、第二次笔记
(1)看注释,查阅课本资料,教师参考书解决疑难笔记
3、第三次笔记
(1)完善第二次笔记
4、第四次笔记
最后对笔记做比较分析进行反思
(2)对笔记评价反思
通过对比三次笔记,可以明显看出进步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