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切身相关的利益,谁又肯多说话

1.因人而论

“一切会议上对于提案的赞成和反对极少是就事论事的。有人反对这提议是跟提议的人闹意见。有人赞成这提议跟反对这提议的人过不去。有人因为反对或赞成的人和自己有交情,所以随声附和。”

《围城》中这句话,以火眼金睛写出来了开会时大家对各种提议的态度。其实也可以概括为人们对各种问题、各种事情的态度

开会时大家的态度,或者是因人而论,或者是因事而论。按理说我们应该因事而论,可是因为在一个部门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我们往往会变得因人而论。

譬如开会的时候投票选优,我们选的这个人往往就是和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如果有人打招呼让我们选他,在名额足够多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投他一票,哪怕是大多数的选优他都和我们打招呼。既是不好意思拒绝的面子问题,也是曾经他在工作中对我们有些许的帮助。

这种因人而论的提议或者是会议,内容、利益和我们有些关系,但是关系还不是非常密切,是无可无不可的一种状态。所以此时我们会鼎力支持和自己关系不错的人,或者是需要自己支持的人。


2.因事而论

但如果这提议和我们的个人利益、生活切身相关,这时我们就不能随心所欲的作出选择,不会再简单的根据人际关系去判断,而是就事论事,认真冷静的思考,继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就像《围城》中提到的教育部的人来推行导师制,李梅亭拟了细则,其中有一条是导师学生同餐,每一个人都抗议。抗议的理由各种各样,数学系主任提出的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导师和学生分配的难题的抗拒却最有力。结果就是原定的草案被修改了很多,更有利于大家。

吃饭这件事情,虽然是平常事,这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可是却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想吃得更为顺畅自由,并不想受到各种规定的制约。但这里却以条例的形式规定必须每天在哪里吃饭,而不是自由自在的在自己家里吃饭,自然就引得人人不满,人人大发议论。

3.头脑风暴

只有当大家把焦点都放到问题上时,大家才能够说出真实的看法,认真的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时候就会引发头脑风暴,每个人都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论据。不否定任何一种观点,让所有的观点在一起碰撞、交织、汇聚,最后大家讨论制定出一个合适的方法。

要让大家都关注到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就必须和每个人有切身利益相关。否则人们将会表现的比较随便、甚至应付而已。当这个问题和每个人的利益相关,人们才会关注到这个问题,才会有参与感,才会投入到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与分析中。

就像评职称的人会认认真真的研究评审文件一样。而圈外人就不会去看这种文件,因为他没有这个必要,这和他的生活相去甚远。

总之,要想让一个人发表他的真正观点,说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个问题或这件事要让他有参与感,要和他的情感或利益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切身相关的利益,谁又肯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