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语言

文字是一种符号,中文最开始是画在洞穴的岩石上,或者龟甲上,都是简笔画。后来被祭司用做记录大事,再后来进入民间,有了今天的使用功能。

同样是符号的、还包括绘画和音乐,一幅画能包含很多意思,说它们都是符号,是因为它们可以互相转化,有点像今天的手机视频文件的不同格式。(音乐是耳朵的符号,不展开了)

读到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你脑海里同时出现一幅画吧?近乎雪白静止的世界。

继续往下推导。符号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所以符号是旧的,当我们看到一个词的时候,大脑就从内存中调出相应的记忆,然后我们就能读懂一篇文章。

一个从没有见过雪的琼州人,在没有广播电视的年代,怎么读的懂“独钓寒江雪”呢?

由此说文字,就是文章吧,引发的是回忆,以及由回忆导致的联想,我们尽管没有飞翔的经历,但是我们见过鸟飞翔,而且我们在山顶上俯视过大地,由这两种经历,在大脑中合并成了“飞翔时的视角”。这在古代就可以,不需要无人机也行。

文字是旧的,需要主人已有的资料库,就说明我们看文章的时候,默认的主角是自己不是别人,因为人类的情感很多是共通的,这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没问题。

但如果某个文章所写,超出了自己过往经历,或者是认知,就难以明白作者啥意思了,这被称为:“看不懂”。

“看不懂”之后有两条路可选。一种是看不懂硬看。比如一颗果树,太高了,我们跳起来抓住最低的枝叶,往下拉,直到把整棵树拉弯,这样就能摘到高处的果子了,这叫做“曲解”。

太深的书,我们都曲解。无法避免。(Btw:崇拜和仇恨都可以源自曲解。)

“看不懂”之后的第二种是批判作者:“简直胡扯”。bullshit。这厮说的不对,我听都没听过,我爸爸爷爷也都没听说过。

这种情况也很多,纯技术的书或许还能好一点儿,如果是三观方面的,就非常难避免了,我们这两年都觉得美国男方白人,尤其那些支持懂王的,不带口罩的,都是深井冰。就是这个原因。

有时候,我们把无法理解的人通称为深井冰。这是青蛙的文化传承。

这人不是我,我更白一点儿。

所谓已知的未知,就是我们知道这世界一定有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有自己不能理解的文字,有自己没见过的生活。有自己无法欣赏的风景。

只有知道这个,才不会,学习学到最后,成了傻子,行万里路之后,发现自己寸步不移。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