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下村,越发感到:农民真难。
看了下日历,明天就是霜降了。这个时节,大部分地里已经种下了小麦,正是一眼看过去,视线毫无遮拦的时候,远处还有播种机在播种。
到了村里,首先去我分包的几家看了看。无一例外,院里院外都是玉米棒子,装在红色编织袋里,垛成一垛垛,远看一片金黄金黄的,煞是好看。
问到今年的收成,几家都说:“今年太难了,多少年没这样了。”原来是今年雨水大,村里有几十亩地,现在还在水里泡着,玉米秸秆还在地里长着。没办法用水泵排水,也不知道排到哪,就只能用笨办法,用盆舀了,往车上的桶里装,再往外面拉,倒在大路旁的坑里。尽管慢,至少比干等着好一点。看这情形,今年怕是种不上麦子了。说完,都是满脸的愁容。
玉米棒子前几天收了,都是穿着雨靴,趟着水,踩着泥,用一根绳子拴一个铁盆,装满了就一手扶着玉米秸秆,一手拉着铁盆往外拉,拉到地头再装到电动三轮车上。
在赵运波家,我看到院子里堆满了装了袋的玉米棒子。他把我拉到屋里,指着地面说:“前几天屋地潮的都往上渗水,每天都要放几块废煤球渣,吸一吸还能干一点儿。”说完又让我看墙上,也是一片片的发霉脱落。“前几天雨大,房顶上还有几处漏水。”他媳妇跟我说。
从赵运波家出来,去了老岳家。老岳的大儿子开了一个粮食收购点儿,我问他:“今年咋样?”他用手搔了一下粘在头上的玉米须,说:“这会儿都是从东北调的玉米。前几天收的几车咱这本地的玉米,都发霉长芽了,正在后面用烘干机烘着呢!都不敢再收了。”
我想照这行情,农民的玉米现在也卖不上个好价钱,只能再等等看了。
来到老潘家,老两口正为两亩多地里的水发愁呢。院里停放着的电动三轮车上,放着舀水排水用的水盆、水桶。每天他都要开上三轮去排水,还想着能赶上最晚时节种上麦子。
老潘有俩儿子,大儿子分家了,有一大家子要照顾,有时候还要老两口过去帮衬着干活。二儿子外出打工,十几年没回家了,到现在30多了,连个媳妇都没娶上。七八亩地里的活都是老两口自己干。往年干不动了,有时候还可以用机械,今年雨水大,地里粘,机械下不了地,全部都得用人工。
老潘媳妇眼睛这段时间看不清了,说是看人看远处,眼前都是草帽大一块白,也不知是啥病,别人说要到市里去看,还说要花一万多块钱,正为这事犯愁呢。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转了这几户,我心里有点堵得慌,还有一户,我也不想去了。那一户也姓潘,家里更困难。媳妇有精神病,还有癫痫。有一次我去家里,正好赶上他媳妇发病,躺在地上抽搐,我吓坏了,赶紧打120,后来才知道是老毛病。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20多岁,是个智障儿,智力低下,手脚还有些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闺女嫁到了本乡不远的一个村,时不时会回来看一看。
就是这样一家人,平时看起来精神状态还不错,啥时候见人都是乐呵呵的。前几年政策好,村里给办了低保,领着残疾补贴,又给安排了公益岗。平时,老潘就领着儿子给村委会打扫卫生,见人就热情的打招呼。有县里、乡里干部去家里,老潘第一句话,肯定是夸领导好、政府好、政策好。他媳妇紧接着就会要救济,什么棉被呀,饭桌呀,立柜呀,等等。
这几年脱贫攻坚,村里确实有大变样:道路硬化了,太阳能路灯安上了,南水北调的丹江水吃上了,还搞了美丽乡村建设。现在看病有补贴,上学有补贴,养老有保障,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
然而,庄稼地里的活,却是越来越没人愿意干了。辛苦自不用说,关键是还挣不来钱。家里就那几亩地,辛辛苦苦干一年,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年轻人花销大,还要盖房娶媳妇,光靠几亩地肯定抓瞎。所以,现在留在村里的就是老弱妇孺。
碰上像今年这样的“灾年”,机械不能用,还要靠自己出劳力,更没有几个人愿意干了。听说有的村,年轻人都在外地不回来,家里老人年迈又干不动,到现在地里玉米都长芽了也没人收。
总之,今年无论是从网络上,还是村里群众的嘴里,到处都能看到、听到农民的难。
农民的难,难就难在在地里的活不好干,要看天时,看年景,就算丰收了也攒不下多少钱。
农民的难,难在就难在要花钱的地方太多,要盖房子,娶媳妇,就算赔上了老本都还不够。
农民的难,难在就难在一家一户几亩地,要找出路,跑销路,就算精打细算也卖不上好价钱。
好在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这些难都不再难,农民也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田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