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和‘“述”’逡巡于“发现自己” ——如何进行内部语言的整理(三)

昨天从哲学层面探讨了我们如何整理内部的语言,今天想从语言的转换生成机制来探讨内部语言的整理问题。

人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语言信息,很奇怪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它们变成自己的语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大量接受语言信息的人,一定是会说话的。这个会说话,就是他能够符合语法规则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他可以作为一个大众的人,与外界发生交互。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明他有属于自己的内部语言。

皮亚杰认为,人的语言具有整体性,也就是,当一个人说话之前,他的心中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言系统的。这也跟乔姆斯基的研究有相通之处,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发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底层言语,一个是表层言语。底层言语是整体的,但必须通过声音和意义在表层表达出来。

所谓与外界正常的交互,说话者其实只调动了表层的习惯性言语或者大众的言语。比如,早晨起来看到人问“早上好!”正常的待人接物等等。但,但若是要表达自我,内部言语整体的有序以及表层词汇与内部整体的对应,是非常必要的条件。

那么,这个人必得接受诸多的S-O-R的刺激,S表示符合内心需要的言语,O代表人的意识加工,R代表内部语言引起的反应。这样看来,S和O的协调是很重要的。

首先,人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认识自己。需要S的不断刺激,从而突然发现了自己的意识(O)。在这方面,我有切身的体会。起初,我并不知道自己在教学岗位上适合做什么,但偶然的机会读了一本《苏菲的世界》,突然感到自己喜欢哲学和理论,于是九年以来,一直坚持读哲学理论方面的书籍,感到很快乐。我的意识也在逐渐被加强,以前一些漂浮不定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了,感到自己的内心正在逐渐有序起来。也就是,我的内心里是有一套完整的言语系统的,我发出的声音和意义都是在这个整体性的言语世界里抽离出来的。

我想这可以给我们两个启示:第一,对于一个人,或者真的不能只跟一类人接触,或者只读一种书,尤其是小学生,需要让他们大量读书,读广泛的书,而不仅仅是文学书。因为,孩子们还不知道自己的意识到底是什么,一旦他遇到了合适的书,他自己也就会选择了。第二,当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的深层意识之后,便可以选择大量跟这种意识相契合的书,以使这意识越来越显明起来。最终是那“R”也变得有序起来。

那么,反过来也是可以的,也就是尝试大量地发出“R”,也就是尝试多说、多写,在多说多写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O”(意识)欠缺的地方,然后再去选择要交往的人或者要读的书。这也是整理自己内部语言的一种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论述的,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大量的书,阅广泛的人,写自己的文字”还是有些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发现”,也就是有一种意识的参与。在做以上工作的时候,人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然后跟语言结合起来,从而使自己的内部语言清晰有序起来,也使自己的外部言语显得清晰和明白。

也就是,整理内部语言,其实一个让“阅”和‘“述”’逡巡于“发现自己”的过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阅”和‘“述”’逡巡于“发现自己” ——如何进行内部语言的整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