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之四 “投奔潮”使我苦衷难言

作者 吕东平

我们新建点的全体人员,精神抖擞,意气风发,一个个面带春风, 忙乎筹备盖房材料。原来只有一个大窩棚,大家住在一起,现在上边正名承认了, 就要准备搬家了。岁数大的要搬自己的父母和老婆孩子,像我们年轻人都想把自己的父母搬过来,过上团聚生活。

这个时期,外界对我们传得神乎其神。尤其是车站“闯外打工者”聚集的地方,经常会听到对我们的议论。议论座虎滩有一个“盲流点”,依靠自己的力量开荒建点 ,用人拉犁,开了几千亩土地。 并且称赞“盲流点”的人可好了,凡是没户口的都可以去投奔,头几天还供吃喝。

还说,那里没有派性,没有斗争。是啊,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当时“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所以在文革年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但全社会需要的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局面,老百姓都盼望社会和谐,安居乐业。

既然归正了,我们也得跟随当时形势,经常开会,学习传达上边的精神。每次开会,我们都讲“以安定团结,发展国民经济”三项指示为纲。至于“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句话,讲得少。大家因为饥寒劳苦才出来打工当盲流的,至于政治什么的,不太关心,也没有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因家庭出身不好,无奈而闯东北的年轻人,都希望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

“盲流点”神话般摇身变为新峰大队,名声传到黑吉辽蒙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省的个别地区,把这里传说得胜似世外桃源,请求到此落户的书信雪片般飞来。高潮时,我每天接到此类书信高达几十封。更有携老扶幼,慕名来奔者。使我手足无措,无能为力。

根据县里的指示,我上报第一批发准迁证的,大部分是开始筹建时就参与的。有几户亲朋,虽然不是早到这 ,但都提前打过招呼,或在建点困难无助时,他们给予了一定的经济、物资支持,也是第一批就报上去了。

至于本县有户口的,上边政策不让收。象长庆那几家,还是最早和我们一起来的,只因是本地户口,县里照样暂时不让给发准迁证 。我为他们费尽周折,费尽唇舌,仍无济于事,只能等下一批再发准迁。

在那个年代,象我们以个人力量,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建屯开荒的,在黑龙江或许在全国尚属罕见。我接到的书信,虽然是来自各地,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想来落户。但当时根本不能满足这些人的要求。面对这个现实,使我十分为难,也无计可施。

当时东北农村时兴结婚带户。 很多人因到东北谋求落户,举目无亲。只好以女儿结婚的方式,才可以全家落下户。我遇到过,也亲身经历过。

记忆最深的是山东x×县有一家,父亲是祖传中医, 小女叫×xx。只要我给他全家发准迁,就把x×x嫁给我,他曾约我在城郊的亲戚家见过面。

还有一次,我和二弟到县城办事,在林业检查站等车时,遇到河北卢龙县的一对夫妇到此落户,也是举目无亲。在河北老家,丈夫是大队贫协主任,妻子是大队妇女主任。她们预先打听到我们哥俩那天要路过检查站,就特意提前到检查站等我们。要求我给他全家落下户,把女儿嫁给我二弟。我们也看过她女儿的照片,她们给留下地址,让二弟随时可去领她上来。

这一类的事很多,因考虑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和公正性。尤其是上面对落户名额的限制,最终都谢绝了,实在感到对不起人家!

不管是哪来的,头几天都是我们招待的。 一边安排来者吃住,一边劝导。使他们能理解新建点难以容纳过多人口,尤其是我们执行县的政策,对收户是有名额上限的,也不是自已说了算。

一九七五春,我结婚后,妻子跟随我迁居新峰大队,她是新峰大队诞生后第一个来到这的女性。这时很多亲朋老乡又陆陆续续投奔过来,有的直接住在我们家不想走。妻子就做饭、招待亲朋投奔者的吃住。住几天,了解了情况,待他们感到实在没希望后,才离开另谋生计。

陌生人倒还好说,解释一下县里的政策,以及我仅有的权限,还是通情达理的。

越是熟人和老乡就越难办。有的资格高,有的在老家就是党员干部的。他们来此落户,以为理所当然。如果不给谁落下,谁就有成见。

当初建点时就已上报了户口数,第一批只能按上级指示办。以后随土地开垦,村庄扩建, 当然还会继续收户的。但谁也不愿等第二批,都是想马上拿到准迁证。

我逐渐感觉到我的愚钝与那些有智慧的人无法比及。尽管生长在同一时代,同一背景下,但做人的底线,处事的心态,区别是很大的,我很难理解有些人的颐指气使。

当初发现这片生存之地,我借粮借籽种,求拖拉机“跑马占荒”,开地播种。那时,大家齐心合力,一个更比一个尊重支持我。

在困难压顶,渺无希望时,大家各奔他乡,劝谁留下,谁也不想留。大家都选择退却 ,一个比一个退得快。

在我不畏艰辛,上下求索,赢得省县承认时。大家又闻风返回,生怕来晚了不被收留。一个比一个来得快。

当给大家发准迁,落户口时。越未参与的人更是理直气壮,一个更比一个迫不及待。

在艰难困苦中,我尚能披荆斩棘,踏出新道,并义无反顾,一路走来。

在取得胜利,被正名承认后。面对个别人的“理所当然”,我却感到精疲力尽,束手无策。

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像我这种不会婉转,只会莽干,只知勇往直前的底层草民百姓,在“完成作业”后,真的难以招架,我实在是苦衷难言!

(待续)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四章 之四 “投奔潮”使我苦衷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