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象棋运动在县域“水土不服”该怎么治?

2020年,一部以国际象棋为题材的美剧《女王的棋局》(又名《后翼弃兵》)在国内引发了一股热潮,成为朋友圈的热议话题。然而,在多数县级层面,国际象棋尚处于起步阶段,不仅与足球、篮球、羽毛球等热门体育项目相差甚远,与同类的围棋、中国象棋相比也难以望其项背,与风行海外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

按理说,作为一项科学、艺术、竞技兼备的国际性智力运动项目,国际象棋老少皆宜,对场地和设施没有严苛要求,应该比较容易走进市民生活。而且,随着国际人文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象棋在“走出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虽然国际象棋运动在县域似乎前景广阔,但要真正要将对国际象棋的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和产业优势仍道阻且长,目前突出的表现是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教育培训工作相对滞后、市场化运作进展缓慢。据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9)披露,公众在运动项目选择比例上棋牌类仅占3.97%,国际象棋在其中的占比显然更低。为此,需要从政府职能部门、体育社会组织、社会氛围等层面多管齐下,挖掘国际象棋快乐、休闲的内涵,让更多人享受参与的乐趣。

首先,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任何一项运动首先要有一定的公众认知度,让社会大众接受并了解这项运动才是发展的基础。对此,相关部门和机构可通过本地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线下展示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力争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解,并最终参与。

其次,应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国际象棋课程,使之成为学校德育、体育及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培养国际象棋后备人才和爱好者的有效途径。在传授棋艺的同时应注重传播国际象棋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助力完善健全人格,循序渐进推动国际象棋发展。

再次,应发挥社会培训的放大器作用。相关社会培训机构应本着“回馈社会、服务市民”的宗旨,依托专业办学优势,不断丰富课程供给。针对国际象棋教练员队伍缺口较大、专业水平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要加强自身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平。

最后,应进一步发挥比赛活动的催化剂作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体育社会组织应对县级地区举办国际象棋比赛加大支持力度,在资金、人力、物力方面提供必要保障,一方面应坚持定期举办国际象棋赛事,打造国际象棋文化地域品牌,另一方面应努力“走出去”,如吴江可充分利用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C位的区位优势,积极举办、参加相关赛事活动,力争涌现更多本土优秀人才和佼佼者,让小众智力运动项目发展与县域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际象棋运动在县域“水土不服”该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