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960年—1279年)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是我国的瓷器艺术臻于老练的时代,不管是在品种、样式仍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位置。宋瓷有五大名窑之说:官、汝、钧、哥、定。其间,最特别的是官窑。
宋官窑的出现,是因为皇帝宋徽宗不满于其时现有的贡御瓷器的瑕疵和缺点,引进汝瓷及其他窑系的制作精华,在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依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这不仅是我国陶瓷史上第一个由朝廷出资兴建的“国有”窑口,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品种。所以,烧制出的瓷器在造型、装修、釉色等方面,均按宫殿设计样式进行出产。
需要特别阐明的是,宋代今后的明、清两代虽然也有官窑,但均是国家机构的官府出资树立的制瓷窑场,是相对百姓出资树立的民窑而言,官窑与民窑的底子区别是窑场的所有权特点,而不是产品自身和归属目标。因而,在提到官窑瓷器时,一般是特指宋代官窑瓷。
因为官窑是专门为皇室而设,对其时社会保密,一般文人对其了解甚少,因而后世的文献中罕见记载。现在的干流观点认为,宋官窑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北宋官窑也即宋徽宗在开封所设,烧制时间在12世纪初,前后缺乏20年。1127年金兵南下,宋被迫迁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政府在杭州设新窑烧制皇室用瓷,称为南宋官窑。因为黄河历史上屡次改道,宋汴梁城现深埋于地下,北宋官窑的遗址至今尚未被发现;另一方面,其烧制时间短,制品仅为皇家御用,残次品则就地销毁埋葬,不得流入民间,而且北宋皇宫曾遭金兵掠夺,因而传世的北宋官窑瓷器非常少。
宋官窑瓷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好像凝脂美玉一般的青瓷。其釉色以青为主,因为烧制气氛不同又各呈天青、翠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晶莹剔透。官瓷釉面上散布着裂冰纹,好像和风吹皱一池春水,泛出道道涟漪,令人赏心悦目、放怀怡情。不仅如此,瓷器上口沿薄釉处显露灰黑泛紫,足部无釉处出现铁褐色,古拙高雅,又被称为“紫口铁足”。用指稍轻弹之,声响洪亮温悦,因而,官瓷又有“神、型、质、艺”质量四美之称。
南宋 郊坛下官窑粉青葵瓣口龙纹盘
官窑有意寻求开片并引认为美,肇始于官窑初期对汝窑的仿照。
汝窑的天青色被认为是完美的,但汝窑藏品征集:{一叁壹〇}一柒一【叁〇〇肆】釉面的开片现象却比之前的青瓷愈加显着和杰出,“蟹爪纹”、“蝉翼纹”、“鱼子纹”等对汝窑开片的描绘只是古人的精致作怪。
对比之前的青瓷就发现,汝窑的开片又大又显着,还广泛全身,大开片中夹杂小开片,不运用也无妨,运用过之后,运用痕迹浸透入开片,通体显得破碎。
承受这种新釉色瓷器,包容它的开片瑕疵,仍是彻底不承受,成为了运用者必定面临的选择。
运用者承受了,但仍然寻求不开片的完美天青色,明代《格古要论》的已有“无纹者尤好”的说法。
汝窑的宝贵,让当世人忍受它开片的瑕疵,而后世则把优点和瑕疵一起承受,通通当作汝窑的美感给予认可。
官窑初期对汝窑的承继和仿照,把开片这种方式也承继下来,只是悄然发生了改动:不再执着地寻求天青色,而是执着地寻求开片。
在釉彩没有大放光荣之前,瓷器的装修只有在胎和釉两方面下功夫。在胎上,靠塑、雕、镂、刻、划、贴、印等手法制作纹饰;在釉上,想方设法改动釉料配方以让釉色变得新颖共同(汝窑钧窑均如此)。
汝窑的开片和被认可,让官窑制作者看到了有意制作合理操控釉面开片,把开片作为一种装修作用的可能性。
于是乎,聪明的窑工们开端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究试验,总算使得开片变成一种极致的美感,成为官窑异乎寻常的典型特征,并遭到当世和后世的追捧和仿制。
官窑的开片究竟规范怎么。肉眼所及,开片千姿百态。有大开片,也有小开片,或大小开片相间,俗称文武片;
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有冰裂片,像云母石类,冰糖一般层层而下;有的像鱼鳞、有的像渔网;开片成歪斜而下,看不到笔直裂纹;有的开片保持着出窑时的通明状态,未经运用或染色,有的则故意染色让纹理更明晰;纹理充溢立体感和层次感,但又丝毫不损坏全体观感,让人啧啧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