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选择的结果,无数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
………7.9 % loading…………
您的文章数据正在读取中……
你是不是经常被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困扰着?
面对眼前的各种局面不知道是该选择继续下去?还是选择放弃?或者逃离?
我和大家一样,也常常被各种选择困扰着。
特别是在遇到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更是犹豫不决,不知道如何是好。
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里写道:
“ 假如有人掉进水里,那么他游泳的本事高明也好,差劲也好,都是无关紧要的:他要么挣扎着爬起来,要么就被淹死。你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没有人逼你。”
我们的选择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塑造着我们。
那么在那些影响我们人生的关键时刻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01
关于选择有这么一个流传很广的老段子:
老婆问丈夫:“如果我跟你妈同时掉河里,你先救哪个?”
丈夫:“先救……”
一时间什么样的答案都有,有说先救妈的,有说先救老婆的,有说两个都救的……
结果是“救”了一个却得罪了另一个。
两个都救现实吗?人家问的是先救哪个?
当大多数人还在纠结的时候,专家们就跑出来告诉你,我们不要拘泥于问题本身,要跳出来学会制造“第三选择”。
什么是第三选择呢?
就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同来创造出全新的第三选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于是有了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答案:
“救离我最近的那一个,亲爱的!如果你想让我在危急时刻去先救你,而且能救到你,那么不论任何情况下,你都要保持和我最近的距离。”
“救离我最近的那一个。”
据专家考证这还是有事实作为依据的。
1998年湖南发大水淹了一条村子,一个30来岁的男人亲眼看见自己的老婆孩子老妈被大水冲走,他飞身跳进洪水里,却救起了邻居家的大叔,结果自己的老婆孩子老妈全部死在了洪水里。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先救自己的亲人?
他回答,当我跳进洪水后,才发现里面的情况太复杂了,一切都太突然,太快了。
根本来不急多想,更没有时间考虑该救谁的问题,我一跳下水就看见了旁边的老人,我就把他救上了岸,当我回头想救我家人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道被洪水冲到哪里去了。
紧急情况下哪还有那么多时间等你思考?
谁离得近就救谁。
有时候选择就是遵循这些简单的原则。
当然在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讨论的情况下,做出“第三选择”并达成一致是不错的选择。
02
管理学大师史蒂芬·柯维在《第三选择》这本书中强调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第三选择就是创造性合作,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作和努力,设法创造出全新的第三选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第三选择”对于我们陷入两难问题的选择时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和解决方式,为什么只在鱼和熊掌之间做选择,而不跳出来找出适合双方利益的第三选择。
就像前面提到的先救谁的问题,其实问题的本质不是先救谁,问题的背后是在问你爱谁多一些。运用第三选择很好地解决了妻子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我们第三选择的意识呢?
首先是不要用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要认识到文化和角色对一个人的限制作用;
其次是要彼此沟通,通过倾听来重复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最后是一起协同,通过努力找到适合双方的全新的选择——第三选择。
第三选择是一种共赢思维,是互惠互利原则的体现。
第三选择更是一种成熟的多元心智模:不仅要学会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自己,还要学会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或角度去考虑问题,更要有合作意识。
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达成:
1.询问,通过询问确定对方是否有意愿想要达成更好的选择;
2.界定成功的标准,将双方的标准和诉求都列出来,从中整理出最佳方案的标准,达成一致目标;
3.创造第三选择,集思广益找到新的共识和新的解决方案。
03
一对小夫妻在海边度蜜月,他们去学潜水。
教练拍着胸脯说:“相信我,学潜水有助于婚姻美满。”
夫妻俩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
教练严肃地解释说:“因为从这一刻起,你们要学会忍气吞声啊。”
婚姻不是为了争吵和伤害,不是为了分出谁胜谁负,更多时候是相互理解,是相互忍让。
美满的婚姻应该充满积极的协同,在关键时刻双方更要学会第三选择,而不是动不动就选择离婚。
运用第三选择,开辟另一种思路来寻求新的选择。而不是死磕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行或不行,去或不去,接受或不接受,把自己逼入一个死胡同。
那么除了第三选择的思路之外,做选择时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呢?
例如:我们在遇到工作和关系上的重大转折时,该如何选择呢?
继续读书还是辍学回家?
继续上班还是辞职创业?
继续在这个单位还是换一个单位?
遇到类似的选择问题,实质上还是要把握好基本的一些原则和规律,在做选择时才不会出错。
著名心理学者陈海贤先生在他的“得到”课程《自我发展心理学》里就给我们提出了处理此类选择时的两条有效的原则。
选择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要想清楚我们究竟做的是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选择的第二个原则,就是从自我创造的角度去思考选择,而不是从环境的可能性去思考选择。
比如跳槽,你得考虑清楚……
从经济选择的角度考虑你得算清楚:
风险、收益、机会、成本,将各种好处和坏处进行加减,然后进行比较。
从心理选择的角度考虑你得想清楚:
满足了你什么样的心理需求?而不是简单地从经济角度去考虑。在这里继续下去你会怎样?你会有所成长吗?出去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吗?你想收获怎样的人生?
从自我创造的角度考虑你得想清楚:
需要站在更广和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选择的依据就是对自己未来的构想。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将为此付出些什么?你会努力将自己创造成心目中的自己吗?
有了这些把握选择的尺度或者原则,你做选择时就可以有所依据和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当然关于选择,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特别是计算机领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高速发展,让我们在做一些选择时可以通过数据算法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例如:购物网站或app就充分利用了大量数据和各种算法,对我们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并推送符合你个人特点的产品,从而精准定位和投放广告,让我们进行选择。还有新闻投送也是利用这样的算法,让我们的选择变得更加私人化。
你是你选择的结果,
无数的选择造就了现在的你。
面对选择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据、有原则、有方法,从而不至于因为选错而懊恼终身。
本文参考书目:
1.《选择》希娜·艾扬格
2.《第三选择》史蒂芬·柯维
3.《选择的悖论》巴里·施瓦茨
4.《选择的价值》卡斯·桑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