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世界,最大的事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不但是历次中东战事中规模最大的一次,还险些酿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当时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支持以色列。
整个阿拉伯世界在1967年被以色列突袭,仅过几天就失败后,开始卧薪尝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做了多年准备。
所以1973年中东战争的发起,是埃及、叙利亚趁着以色列的赎罪日突然袭击,最初两线战场都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胜利,埃及挺进了西奈半岛。因为67年以色列在战争中胜利之后,前进到了苏伊士运河一线,运河对埃及来说就等于停航了。
但在美国不顾一切的支持下,不顾一切到了把美军现役战斗机直接涂上以色列”大卫之星“的徽章,由犹太裔的美国飞行员驾驶飞往以色列参战。
当然,苏联也全力以赴啊,不但提供所有武器,当时阿拉伯那些有钱的国家也都拼了,前线作战的不光是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等也都出兵,不出兵的国家就出钱,跟苏联说你就运武器吧,有多少钱我们来结账。
所以在两边的全力支持下,甚至苏联空降兵已向南线聚集,美国也进入全球一级战备 ,两边剑拔弩张,第三次世界大战感觉就要爆发了。
最后在各方面,包括联合国的斡旋下,主要还是因为以色列战胜了的前提下,达成了停火协议。
当时以色列诞生了一堆战争英雄,包括前两年去世的沙龙等等,都是那场战争的英雄,他们穿插到埃及军队的背后,包围了埃及渡过苏伊士运河的主力部队,取得了胜利。
前线虽然胜利,但战争并未结束,全体阿拉伯国家愤怒地对西方国家搞石油禁运,主要是美国以及支持美国的英国、日本,爆发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当时每桶不到3美元的油,涨到了12美元。
大家看历史照片,美国人排大长队去加油,各种节能等等,因为最开始外面买油太便宜了,三美元一桶,自己的油恨不能都封着不采。美国自此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长远关注自己的石油,直到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一大产油国。
当时石油危机对西方的经济还是起了很大的打击作用,美国的GDP下降了4.7%,欧洲整体下降了2.5%,因为日本石油全靠进口,下降了7%,甚至当时正处在越南战争中的南越,也由于燃料短缺,加剧了跟北越作战的困难。
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影响非常深远,包括那之后,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了戴维营协议,又被阿拉伯国家开除出去。
经过这么多年到今天,总的来说世界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虽然有些恐怖主义等,都是很局部的了,后来还有所谓第五次中东战争,但规模已经很小了,大规模的战争就再也没有爆发过。
再来说说另一件重要大事,就是越南战争经历了那么多年,经历了在美国国内狂飙式的反战革命,美国终于撑不住了,于是73年的1月份,南越、北越、美国以及当时原南方的临时革命政府,四方在巴黎签订了停战协定。
签完以后,美国完全从南越撤出,但留下了大批军火,所以越南战争真正结束是到了1975年,以北越占领西贡,就是现在的胡志明市,标志正式结束。
但那时候,全世界还是很欢呼的啊,美国国内也非常热烈地欢迎协定。
北越释放的战俘也都回到美国,当年得了普利策奖的,就是一个67年就被北越击落,做了5年多战俘的中校回家的照片。
那张照片非常著名,和那个越南小女孩光着身子从被燃烧弹轰炸的村庄跑出来的照片一样著名,就是全家热烈地扑上去拥抱父亲,因为已经生死未卜五年多了吗!
实际上,这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是这名叫Rober的中校,在被囚禁的最后一天,也是回美国的三天前,收到妻子要求离婚的来信,他回国才知道,自己在被囚禁做战俘的这五年多,妻子和不同的男人约会,其中有三个还向妻子求婚。
所以回来以后两个人还是离婚了,法院依然判他把40%多的退休金支付给前妻,这个小故事说明什么?说明照片上显示所有的欢乐,仿佛弥补了战争的伤痕,其实没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不是简简单单说回家啦,一张照片拥抱了就好了。
美国有大量的电影讲这些问题 , Coming Home电影包括什么?比如得了各种奖的《猎鹿人》啦,商业电影有《第一滴血》兰博归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战电影去反思越南战争,这场战争对美国的伤害是非常大的,甚至是一场在根基上动摇美国的失败战争。
咱们之前在视频节目讲过啊,美国从前是非常非常崇拜军人的,美国40多个总统有30个军人出身。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一战、二战都诞生了大批总统,但越南战争参战的军人没有诞生一个,因为美国人民认为这是场不正义的战争,不但给美国军人造成伤害,有史以来美国人民还第一次对自己的政府、国家的价值观、信仰等产生了巨大怀疑。
年轻人去烧兵役证,当时烧兵役证的还包括一位叫比尔·克林顿的年轻人。
在他竞选总统时被攻击说不爱国, 因为他的竞选对手老布什是二战英雄,之前大量的总统也都参加过二战,肯尼迪、福特,包括里根虽然眼睛不太好,但二战期间也参加了后方工作。
于是他被攻击为第一个,没为国服役还烧兵役证的候选人,但克林顿说当时我烧兵役证就是为了爱国,居然也当选了。
美国人民从非常爱国, 非常坚信自己国家的价值观、理想,变成了空前的怀疑,一直到今天,美国人民对政府、国会等的怀疑,都是越南战争带来的很大后遗症。
因为签了巴黎和平协定,那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还颁给了签署协定的两位推动者:北越的共产党领袖黎德寿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
基辛格那时是大红人啊,跟中国出访导致中美之间和解,72年促成尼克松访华震撼世界,73年又促成了巴黎协定, 所以颁给他诺贝尔和平奖 。
但他得奖在美国国内以及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的主流报纸,包括《纽约时报》说,这不是诺贝尔和平奖,是诺贝尔战争奖。
因为基辛格干过好多见不得人的秘密外交的事,包括支持美国秘密轰炸柬埔寨,包括支持智利跟阿根廷的军事政变,让独裁者上台。
当然了,美国对外天天说民主、自由啊,这种事确实也没少干,包括1973年在智利策划军事政变,推翻了社会主义领导人阿连德,阿连德总统很英勇啊,手握一把金色的AK47坚持抵抗,最后被打死在总统府的台阶上,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美国对世界犯下的罪行吧。
所以美国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等等说,瑞典人必须有点幽默感,才能发出这种奖,所以这个奖两人都没去领。
北越的领导人不去领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带着资产阶级情感的奖,我不去领。
但基辛格因为强大的国内、西方媒体以及民众的压力,他也没去,连诺贝尔委员会都有两名成员辞职表示抗议。
所以基辛格就没敢参加,当时就把奖金捐给了一家基金会,致力于救助在越战中遇难或失踪的美国军人。
但1975年北越军队攻占西贡后, 那份和平协议就失败了,给他奖的理由都失败了,所以他最后提出把奖章退还,但诺贝尔委员会没有接受这建议啊,没收,要不也太打脸了。
总的来说,冷战在70年代进入了一个相对比较和解的年代吧,一直到1980年里根当选,才重新又掀起了军备竞赛冷战的高潮。
70年代还好,至少签署了巴黎协定,其实你说越南战争,南越北越也都是代理人,虽然对自己祖国统一都有愿望,但如果没有冷战的两大阵营在背后支持,这战争也不会打这么久。然后中东战争结束,也签订了协定。
美苏之间也开始有各种各样的沟通,之前赫鲁晓夫曾访问过美国,搞厨房辩论大放厥词等等,是冷战的高潮,双方都非常强硬。
到了这个时候,时隔十多年,苏联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访美,体现了非常不一样的和解风格,不但在美国电视上首次发表了演说,第一次有苏联领导人在美国电视上发表演说啊,讲了40多分钟,而且还表现了各种其乐融融的气氛。
勃列日涅夫还表达自己特别爱美剧,也是个美剧迷,他当时迷的一个剧叫《火枪手》,然后美国就专门安排了这个火枪手的主演叫Connors康纳斯参与会见。
勃列日涅夫特别高兴,还玩了《火枪手》的戏里使用的左轮枪,康纳斯还送他两把左轮枪和一顶牛仔帽。
当时另一张著名照片,就是勃列日涅夫回莫斯科时,在机场送行的人群内看到康纳斯,于是他纵身跃进了康纳斯怀抱,中文应该叫纵体入怀,这张照片当时风靡全球。
勃列日涅夫在苏联领导人里,虽然能力很一般,但这人还挺有意思的。
我记得咱们在阿拉斯加的视频节目里也讲过,后来大概74年还是什么时候,福特访问苏联时,从阿拉斯加弄了一件狼皮大衣,有人送他的,结果他在海参崴见到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就流哈喇子看着那个大衣,就看得福特实在是没办法,把大衣送了给他。
勃列日涅夫有一张著名照片,穿着狼皮大衣,叼着烟,那个形象就特别漫画,那时有好多讽刺漫画讽刺他,段子也很多。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外公给我讲段子,他北京人,特别逗乐,喜欢讲各种笑话。
我们家吃饭的传统,就是午饭谁都不说话,每人拿张报纸看;晚饭大家就讲世界各地的好玩的事,我最初对这世界的了解都是他们讲给我的。
有次我外公给我讲个段子,说勃列日涅夫出访西欧,坐专列回苏联,专列的窗户都蒙着啊,也不知道到哪儿了。
停了一站,他夫人问,咱们到哪儿了?勃列日涅夫说: 你等下啊,就把手伸到窗外头,回答说我们到柏林了。
又开开,开到一地儿停下来,他老婆又问咱们到哪了?勃列日涅夫就又伸手出去,说到华沙了。
等再到了一地儿停下来,他老婆说这回到哪儿了?他伸手出去说,咱们到家了。
回去他老婆就问,你怎么光伸手出去,就知道咱们到哪儿了呢?
勃列日涅夫说,我伸手出去,好多人亲我的手,我就知道到柏林了,因为那时候东德跟苏联还是很友好的。
等到了华沙一伸手,就有人就往手上吐唾沫,波兰人有多恨苏联人,咱们已经在各种节目里讲过无数次,就不多讲了,到现在都是,波兰跟俄罗斯队踢球,都能爆发两国球迷的大斗殴,就互相恨的,尤其是波兰人恨苏联人啊,恨得不行,所以往他手上吐唾沫,这是到华沙了。
他夫人,说那你怎么知道咱们回家了呢?他回答,我这次伸出手去,手表突然被人撸走了,我就知道到莫斯科了,回家了,呵呵呵。
好,政治上就说这些,咱们聊聊科学跟艺术,其实我更感兴趣科学、艺术、文学、电影啊这些东西。
这一年,科学技术上,有个一直影响我们今天时代的伟大进步,就是摩托罗拉的工程师库帕发明了世界第一部手持移动电话。
这东西当时非常笨重,两三斤重,打架合适,得健身才能打电话,而且那么大一电池,要充十个小时电,只能通话二十分钟。
但那也是我们人类一个巨大的进步,解放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一直到今天,手机我就不用说了,已经成了全世界每个人生活中最最重要的东西,以至于没带钱包都不恐惧,没带手机,就觉得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去哪儿,全都成了问题 。
所以1973年开始,移动电话正式进入人类社会,当然啦花了十年时间,一直到1983年,它才真正成为能够用的玩意儿,但也很重,叫大哥大。
二十年后,到了1993年,我买了我的第一个手机,那时还是摩托罗拉的砖头。当时在中国,一个公务员月工资72块钱吧,40年才能买一部摩托罗拉的手机大哥大。
我那时很幸运,命好吧!至于命怎么好?咱们讲到那个时候再来讲。
下面来讲1973年,艺术史上发生的一个大事,毕加索去世。
毕加索大家就太熟悉了啊,我来念一下毕加索的全名,毕加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西班牙人这名字实在是太长了。
他的全名叫巴勃罗·迭戈·何塞·弗朗西斯科·狄·保拉·胡安·纳波穆西诺·玛莉亚·狄·洛斯·雷梅迪奥斯·西普里亚诺·狄·拉·圣地西玛·特里尼达·路易斯·毕加索。
所以如果在正式场合介绍毕加索的话,这哥们必须深呼吸一口,才能把这名字给念出来。
西班牙人的名字就是这样奇怪,把自己的爸爸妈妈外婆祖爷爷各种名字都给放进来,以至于你读西语文学家写的小说,光这人名就彻底晕了, 包括读《百年孤独》的时候,我天~里边出现了无数个奥雷里雅诺,大概一共只有仨名字,所有人都叫这俩仨名字。
毕加索的伟大我就不多说了,我自己其实对他经历了三个阶段,他自己经历了好多个时期,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派时期……
我们开玩笑说,艺术家一定要活得长,因为只有活得长,才能多次破茧成蝶或蜕变,不管向前进,向后退,还是拧巴了,总而言之,他可以把一生的积累都用到创作中去,如果活得长,可能会经历很多个时期,看到作品不停地演变,如果年纪轻轻就去世就很吃亏。
我呢,最开始当然看不了毕加索,哎呦~觉得这怎么那么不美啊,年少时候嘛,觉得美是最重要的。
长大以后,就开始看懂了,有阵子特别喜欢毕加索,说这个好有意思,里面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哲学、美学,能感觉到它的力量。
在我热爱毕加索艺术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几乎看过他所有的作品,全世界所有能看到他作品的博物馆,我都去过,还看过他最全的大展,在芝加哥,包括他的素描、雕塑、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也追着看过。
等到再老一点,就现在,对毕加索又变成觉得有点刻意了,我还是喜欢梵高啊,那种特别直接的生命力量,我喜欢雷诺阿,那种心里放射出来的阳光,每个时代喜欢不同的画家吧。
今天我每次看毕加索,都觉得好吧,反正就那套玩意呗,不知道再往下是什么阶段。
我一朋友还买了幅毕加索的画,挂在家里。
有次我们共同的好朋友来洛杉矶,说住他家吧。我就带朋友先吃了顿饭,过去后他家没人,但后院的一扇玻璃门没锁被我们推开了,我还开玩笑说,咱们也别住这儿了,进去把他那幅毕加索的画拿走,直接就颠了吧。
毕加索的艺术,你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该称之为上世纪最伟大之一,这就不用说了,包括他对西班牙革命,他的那种信仰,最后革命失败了终生没有回祖国等等,这些都是他光辉的地方。
但他是个非常刻薄的人,不单对女人,他对女人差得一塌糊涂,不光是按今天的观点,其实按当时的道德观看,他都不是一个好男人。
对朋友也是非常的刻薄,当然,他自己觉得自己是神吗,他的朋友们、情人们也觉得他是神,可能把他惯坏了。
我看过很多过去的回忆传记,包括他在巴黎,在Montmartre(蒙马特山)那段其实很让人羡慕,全世界来的艺术家在那儿一起生活在,大家都清贫,但就他最成功。
所以他对朋友们非常的傲慢刻薄,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他这个人,作品当然是伟大的,因此无论如何,在1973年,不管我喜不喜欢,毕加索去世是一定要拿出来讲的,因为这是个年鉴吗,这是重要的一件事。
1973年还有一首中国人民特别熟悉的英文歌,叫做《Yesterday Once More》(《昔日重来》)正式发行。
The Carpenters卡朋特乐队其实就是卡朋特跟她哥,当时横扫世界,主唱就是妹妹,出了几张永恒经典的唱片后,就因为厌食症去世了,比较悲惨。
本来一个乐队如果生命周期很长,风格可能会变很多,但目前就定格在那儿,像琥珀一样只留下她年轻而沙哑的美妙极了的歌声,那大概也是我最早听到的英文歌之一。
最早听电台98.1,听到四兄弟乐队,然后就听到卡朋特的那张专辑,昔日重来啊,专辑里的所有歌都特别好听,每首都会唱,以至于到现在我去卡拉ok,人家起哄说唱英文歌,我还是会唱比如说《Top of the world》。
前一阵去唱片店里买黑胶的时候,卡朋特已经跟猫王在一个栏里,属于老音乐,就买了张他的唱片。
记得第一次拥有这首歌的唱片,是用塑料薄膜做的,也用唱机听,但颗粒很粗,不是胶木,是小小的很薄很薄塑料薄膜似的,唱机如果好的话,容易被它把唱针给拉下来,但它便宜,那时差不多卖一毛五还是两毛一张,放在唱机上转着听,在磁带之前就是最好的音乐了。
我那时到杭州的二叔家里,二叔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啊,在二叔家里,他给我听音乐的时候,用的都是那种薄膜唱片,然后听卡朋特的、刘文正的、罗大佑的各种各样的歌,真是美好的少年时代。
好,咱们先聊到这里,下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