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子绝四”

我是赵永军,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文章,为自己赋能的第87篇。

《论语子罕篇第九》第4篇: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则论语很有名,也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也不难解释,也容易懂。可是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

“子绝四“,我们知道孔子说话向来温润祥和的,很难得说出一些很决绝的词,很斩钉截铁的词。而这里却用了一个“绝”字,杜绝、断绝,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端。绝,断丝也。—《说文》  绝,断也。—《广雅》,“毋”,毋,止之也。—《说文》      毋,止之辞—《广韵》。

朱熹的注解:意,私意也。必,期必也。固,执滞也。我,私己也。

李泽厚注解——孔子断绝了这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

钱穆先生注解——孔先生平日绝无四种心。一无亿测心,二无期必心,三无固执心,四无自我心。

【杨伯峻先生译文】孔子一点也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其实“意必固我”这四个字细细咀嚼,再结合工作及人生经历,会发现我们常常在四个字犯错。如“意”,起意;遇人,我们或多或少会多想瞎猜;逢事,我们经常在不完全了解情况时会有个判断或主意,喜欢凭空揣测,甚至没有根据、没有证据地在那里瞎怀疑。自己先有主观意见,假使有人提意见,即使明知更好,却也很难接受。

第二“必”,很多时候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推断出一定会怎样,或一定不会怎样,形成推理阶梯,造成很多误会、误解。

第三是“固”,固执自己的想法或成见。

第四是“我”,最后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自尊,哪怕明知是错,也要自以为是,甚至唯我独尊。更不会为了真理或事情真相,而勇于改正。有时是越想越觉得自己对,开始钻牛角,甚至不惜与人斗嘴、反目。

在这点上,朱熹的注解最令人叹服。朱熹注解——“意必固我,四者相为终始,起于意,遂于必,留于固,而成于我也。盖意必常在事前,固我常在事后,至于我又生意,则物欲牵引,循环不穷矣。“

比如孩子放假回家,大人会问:“考试考得怎么样?”如果孩子没吭声,大人往往会想,肯定是考的不好,这就是“意”,一定又考到最后几名了,这就是“必”,顺着这个往下想,就会“固执地认为”,“自以为是”地得出一些结论,如孩子平常不好好学,上课不专心听讲,以后必须如何如何改正。当然以上例子不一定恰当,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出现的误会,却大都是因为“意必固我”而形成的偏见造成的。

遇事对人别老是瞎想瞎猜,正如佛家主张“物来时应,过去不留”一样,这样会省了很多烦恼,也会减少了很多误会。其实我们自己有许多口头禅,如“一定会、绝对是“,就是违犯了这则论语的教诲的。

一孔之见,只供参考,敬请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论语》之辩析“子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