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拯救黑暗中的天使

陷入黑暗

1949115日,马修来到塘底寄宿学校,他觉得这名字简直是糟糕生活对他的嘲笑。处于人生低谷的音乐家马修为维持生计,不得不来到一同处于黑暗的塘底学校。

这里的孩子们都是被家长认为无药可救,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这群被世界遗忘的孩子最终归宿便是这样只有暴力教育的管教所。

电影里频繁出现“行动-反应”,还有其他与心理学相关的台词,这是因为这个时期,西方各种心理学逐渐发展并走向成熟,再加上科学实验的整体化,这样的学校自然就成为心理实验室。

孩子们都成为行动-反应原则的受害者,对于老师们来说,没有必要分辨孩子们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只要关到禁闭室,打到承认错误,便是教育了。

故事中的莫杭治是最顽劣的孩子,被其他老师称为天使脸庞魔鬼心肠。恶作剧把马桑大叔的眼睛弄伤,却让乐格克背了黑锅。马修害怕乐格克受到校长的虐待,就让他去照顾马桑大叔。

黑暗就在这里有了裂隙,马修发现乐格克是个善良的孩子,所以他更有希望让阳光照进来。

天使蜕变

合唱团的成立为学校带来了希望,影片这时也从冷色调逐渐变为暖色调,野孩子逐渐蜕变为天使。

我们不一定是这样的野孩子,但我们也会羡慕学生时代遇到这样的一位老师。善良的他把所有在别人眼中的问题学生都看作是天使,用音乐引领迷失的天使走出黑暗。

我们上学的时候,最不重要的课就是音乐和美术,从一星期一节到两星期一节,最后到完全取消,我们也逐渐习惯没有音乐课美术课的精神调节,只埋头于眼前的这张八开答卷。

倒不是说学了美术音乐,人人都能成艺术家,而是通过艺术,我们明白还有区别于文字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马修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爱和期许都写进合唱里,再通过他们的吟唱把这爱传达出去。

影片中莫杭治看到马修和母亲坐在长椅上聊天,气急败坏的他把墨水从窗户扔到马修头上,马修赶到楼上时,看到孩子们围在一起责怪莫杭治,马修第一句问的是你们为什么打他,小可爱佩皮诺告状是莫杭治干的,其他的孩子们埋怨佩皮诺嘴快。

相比较于一开始对马修充满敌意的坏孩子 ,这时的孩子们已经变成内心阳光的天使。

来源网络

阳光下的暗角

蒙丹被警察带走后,观众们都像出了一口恶气,这个顽劣的家伙终于进了监狱。

但蒙丹恰恰也是最可怜的,从来没有被正确地教导对待过,蒙丹像是一块破抹布一样被扔来扔去。蒙丹来到管教所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完成心理学研究,再其次是找个收容的地方。

当校长丢了手表时,他一口咬定是蒙丹偷的,麻木的蒙丹没有辩解,被警察带走时,回头看马修的眼神中有带有一点柔软,但偏向一边的嘴角像是对学校的宣战。

蒙丹的角色的作用应该是教育的失败对象,讽刺的是本是用了科学的心理测试评定,却没有办法做出正确的教育方式。

另一个反面角色校长是“行为-反应原则”的忠实拥护者,没有什么问题是打一顿解决不了的。孩子们看到校长时,已经养成了条件反射,嘴巴紧闭,双手规规矩矩的放在胸前,像是犯人见到狱警一样。

校长很满意这样的现状,认为他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没有把孩子们看作学生,学生也没有把他看作教育者。

马修可能不是充满智慧的教育家,但他一定是最爱孩子们的老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牛班的春天》拯救黑暗中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