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读书会第07期《读懂一本书》共读第4天收获:读书的四大误解

读书如品茶,要静下心来,才能体会书中之美。当今社会,快节奏的背景音乐下,我们的心趋于浮躁,对于读书这件事,往往有一些认识上的误解,澄清这些误解,犹如清理待启航之船下缠绕牵绊的水草,有利于我们轻装上阵,开启美好的读书之旅。

误解一、读书无用论。

秉持这种观点的人们最爱举的例子便是“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殊不知,这种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从事体力劳动的贩夫走卒的“脑体倒挂”现象,仅仅存在于上个世纪整个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初的中国,如今早已一去不返。

现在的知识分子已经是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反映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收入的一个最佳指标就是教育收益率。在80年代末期,我们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是很低的,大约3%左右,还不到国际平均水平的一半。而现在则已经达到8%左右了,上升了两倍以上,这反映了文化或者教育所得到的回报是越来越高了。

从当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能看出,读书可谓是学生时期投入产出比最大的一项投资,读书改变的是命运和阶层。而毕业后面对知识更迭日新月异,更是没有人能一辈子不学习不读书,终身读书,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误解二、读书功利化。

对于学生来讲,读书功利化就是在应试的导向下只读考试考的书,只学试题出的内容,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因为考试制度虽然有选拔的功能,但是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全方位多角度的衡量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会的内容。一旦学生只围着应试转,那他的文化基础就是不深厚不平衡的。

对于职场人来说,读书功利化就是只看能解决眼前问题的书,不解决问题就气急败坏,心急如焚。要知道,书本身是有用的,但它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一些诗词歌赋、哲学文学,看似在生活中起不了多大作用,离要解决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它会潜在地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理解,对我们的思维和情志也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误解三、读书读不懂就没有收获。

囿于我们的认知范围和理解程度,有的书读不懂很正常,但“读不懂”只是一个某一时刻的特定状态,而不是一个固定状态,要相信,随着自己认知范围的扩大和理解程度的深入,终有一天是能够读懂的。而今天没读懂的那部分,其实就像七个烧饼中的第一个烧饼,没吃饱,但是给吃饱奠定了基础。

遇到读不懂的书,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有关联的但更浅显的书。比如我们读积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可能读不懂,可以先看看这方面的畅销书。读德鲁克的管理著作不理解,可以先看看与之相关的管理方面的入门书。

误解四、读书是个人的私事。

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自己想要的资讯,可以随时和别人进行即时或延时的交流,在这个时代里,读书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同频人的共享。个人读书,我们收获的是线性的思维,而众人读书,我们收获的是立体的思维。想法交流,思维碰撞,智慧叠加,都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精髓。

从读书的效果来说,个人“孤独”地读一些有难度的书,效果也是非常不好的。如果有机会获得他人的指点,就有可能就会产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豁然开朗与醍醐灌顶之感。反过来,如果自己的水平足够高,也可以把书讲给别人听,教是最好的学,在和别人分享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二次飞跃和收获。

以上就是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常见的四大误解,厘清这些误解,可以帮助我们摆正读书的心态,明确读书的目的,更好地get到书中的精髓,愿大家在读书的路上都能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去体味读书的绵长韵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德读书会第07期《读懂一本书》共读第4天收获:读书的四大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