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的《论语》

雍也篇(二十九)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的标准,这是最高的范畴了,可是民众的行为表明已经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已经离得很远了。”

儿子,中庸这两个字,儒家几千年来的准则,都是由这两个字展开的。我们先说中字:上下之为中,左右之为中。无论上下左右,可以理解为一段线条的中间的点,这是表象上的。更抽象一点深入一点,则应该理解为两种力量的平衡点。比如一根棒子、一根筷子,他的中就不是左右两点均分的中点,而是找一个支点把棒子或者筷子担起来,两边平衡为止,这个点叫中。中庸用之于生活,就是找这个点。一根筷子,找这个点还容易,但往往被我们忽视。那么在一件事情的处理上找到中,这何其难。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对于事情的处理,方法很多,但就看哪一种方法离中最近,离中最近者离成功越近。而庸,本是一贬义词或中性词,但他和中连起来用,就不一样了,成了你既要聪明的找到中,还要很平和的解决问题,解决了问题还不能让人们认为你很聪明。这其中能道理太多,无法说透。总之庸是对于中的补充和肯定,先找到中,再以庸规范行为。今天的河南老乡生活中就普遍用中!无论干啥都要问一句:中不中?而回答也一样:中。这个中就是左右力量的平衡点。否则就是不中。

儿子,要理下去太过复杂,写一篇论文也不一定就能说清楚,可能用老子的观点更好解释,越繁杂就越接近简单,离得越远反而离你就更近。所有的定律论证过程都太难,可记住他的过程都挺简单。记住一根筷子怎么找到中就可以了!

鲜:少,久,寡。

                            2019.8.11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和儿子的《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