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汉语诗律学》(18):五古的平仄

本文为《汉语诗律学》系列学习笔记。


这套书分上下册,我现在已经进入第一册最后一章。之所以断断续续地在更新,一因时间有限,二因有时候书上内容看不懂,需要沉淀一段时间再来反复阅读理解。每次的分享必须在自己看懂之后才来进行,所以我的搬运工式的分享是我自己学习的过程。

如果你是和我一样对诗词感兴趣,并且也喜欢系统学习的朋友,可以来围观我的这个专集啊,我们一起努力吧。


今天分享的是五古的平仄。

古风的平仄以避免入律为原则。所谓入律,就是合于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如果不能句句避免入律,至少不能让出句和对句同时入律。

古风既是模仿古诗,唐以后才有律诗,齐梁以前的诗人怎能知道避免入律呢?

当然,唐以前的诗句无所谓入律不入律。诗人们只是像做散文一样,字的平仄听其自然。不过,这样一来,每句各字平仄相配的可能形式就很多,A.a.B.b.四式(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只是许多可能形式当中的小部分,所以它们被用的可能性很小。

固然,它们也偶然被用,但是,必须出句(一联中第一句)和对句(一联中第二句)同时合于bA(b平平平仄仄,A仄仄仄平平)或aB(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才算完全入律,那可能性就更小了。

例如《古诗十九首》当中的一首: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黄鹄,奋翅起高飞。

出句“西北”平仄仄平平,入律了,而对句“上与”仄仄平平平不入律,而且平仄也不相对。

出句“交疏”平平仄仄平,入律了,而对句“阿阁”平仄平平平不入律。

依律诗的规矩,出句也不该用平脚。

对句“音响、中曲”和“慷慨”平仄仄平平,“奋翅”仄仄仄平平,入律了,而它们的出句“上有”仄仄平平平,“清商”平平平平仄,“一弹”仄平仄平仄,“愿为”仄平平平仄,都不人律,而且“上有”句依律诗也不该用平脚。

然而“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bA)这一联却完全入律了。因为有了这一联,可见诗论家避免入律的规矩未免有点儿胶柱鼓瑟;但也因为只有这一联,更令他们觉得应该以避免入律为原则。



《西北有高楼》的平仄算是最近律的了。其他的古诗律句更少,例如《古诗十九首》的另一首: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憾轲长苦辛!

“令德”句虽是A式,但依律诗的规矩,平韵诗的出句不该用平脚,而且其平仄和“识曲”句亦不相对。“新声、奄忽”两句的出句亦不入律。

又如另一首: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这里就没有一个入律的句子了(“思还”出句用平脚,不算入律)。



总之,古人并没有着意避免哪一类的平仄形式,其所以很少合于后代的律句者,只是“机会”使然。但是,自从律诗产生以后,诗人们做起古风来,却真的着意避免律句了。

试比较《古诗十九首》和杜甫的古风,则见前者的“律句”较多,后者的“律句”倒反极为罕见,这当然是极意避免的结果,越不像律句就越像古句,至少有些唐人的心理是如此。

但是,诗是给人吟诵的,古人虽没有一定的平仄格式,是不是有一种自然的声籁,诗人们不期然而然地倾向于这一种声籁,使它的音节谐和呢?

这自然是很合理的猜测。甚至有人以为古诗的平仄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是和律诗不一样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汉语诗律学》(18):五古的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