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73—74)

分享人(73)晨星


分享作品:《围城》

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地笑——不笑的人也用不着担心是否忘记了笑,你只是忘记了幽默,幽默不一定要笑来表示,所以发笑的就是真幽默也未可知——所以是会心的笑,不够,还要脸红的笑,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详见《说笑·钱钟书》)

作品简介《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于1947年首次出版,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本书以高超的语言艺术和对生活的深刻观察称著。作者用繁茂、幽默诙谐的比喻和反讽,配合尖酸刻薄的语言和机智幽默的文字,表现了以主人公方鸿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婚恋、教育、生活、事业等种种“围城”中的困境。

借以深刻反映了人性中的欺诈、虚伪与懦弱,展示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一)围城中的人物的肖像描写《围城》描绘了一群知识分子的众生相,被称为抗战初期的《儒林外史》,人物描写是整部小说的重点,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精彩片段:

苏文纨 “那个戴太阳眼镜身上摊本小说的女人,衣服极斯文讲究,皮肤在东方人里要算的白,可惜这白色不顶新鲜,带些干滞,她去掉了黑眼镜,眉清目秀,只是嘴唇嫌薄,擦了口红还不够丰厚。

假使她从帆布躺椅上站起来,会见的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同。  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伙计的胃消化不掉的。”

唐晓芙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末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称为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有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

这是《围城》中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方鸿渐的前女友,一个是方鸿渐心中最爱。同样是出场的描写,两种笔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苏小姐的人物描写暗含着讽刺的意味,带着一丝辛辣。“身段瘦削,也许轮廓的线条太硬,像方头钢笔划成的。”属于肖像描写,身段瘦削,轮廓线条硬在读者面前很形象地呈现了一个身材瘦弱却仿佛大骨架的一个青年女性,加上方头钢笔的强调,如人物速写般的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苏小姐的冷傲,很符合当时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现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见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是心理描写,把爱情比作刚刚做好的衣服,刚刚做好的衣服仿佛是少女,鲜嫩、鲜亮,纯真可贵,自然不能随便施与,可锁在箱子里一两年后过气了,衣服样子花色不时髦了,又何尝不是苏小姐对自己年岁渐长学识和智慧却无一增长的遗憾,也是作者的一种暗讽,和后面要引出的自怅自悔无缝衔接,很细腻地描述出了苏小姐内心的怅惘; 苏小姐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让方鸿渐卑逊地仰慕而后屈服地求爱”,“谁知道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种又甜又冷的冰淇淋作风全行不通过。  好像苏小姐是砖石一类的硬东西,非鸵鸟或者伙计的胃消化不掉的。”这句结语幽默中暗含讽刺,当时的留学生是热烈奔放的风格与气候虽然每天华氏一百度左右这个绝妙的比喻共同点是热,冰淇淋在这样的天气下肯定是狼狈不堪,一句话将当时中国一部分留学生的形象及苏小姐的形象全部收了进来,读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几段话结合起来,冷傲矜持又内心又渴望爱情滋润的苏小姐的形象呼之欲出。而苏文纨在小说中的际遇也和形象相符,空有苏小妹才名及法国博士帽,却沦落到先与方鸿渐诸人玩爱情与智力的双重游戏,待理想破碎,容颜渐老时草草下嫁,及至为人妇时,又诱惑赵辛媚与之发生私情,演绎了一出人生闹剧。她工于心计,喜欢男人簇拥在自己周围,男人之间越是嫉妒吃醋,她越能欣赏玩味并从中得到所谓的爱情的满足。伪洁与易染使她追求的女性新生活注定是媚俗的。

唐晓芙的人物描写则柔和得多。唐晓芙是《围城》中为数不多的“正面人物”,纯真天然,恰似“出水芙蓉”,她与方鸿渐同属理想青年,是方的最爱。 这段对唐晓芙的人物描写只是肖像描写,却细致入微。作者给唐小姐安排了大众接受度比较高的可爱圆脸,坠上两个酒窝。 这段话中对唐小姐脸色、眼睛及牙齿的描写很有意思。作者将唐小姐的脸色比喻成好水果,共同的特点是新鲜水嫩,望之解渴,又觉得馋,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唐小姐甜美。 写眼睛的时候作者又用到了一个比喻,用将一些女孩“大而无当”的眼睛比作政治家的大话,暗含讽刺的同时和唐小姐不大却灵活温柔的眼睛形成了对比,在形象地描绘了女孩子的眼睛的同时也点出了女孩子活泼温柔的性格。

在写到唐小姐的牙齿的时候,作者没有用正面描写,而是用古典学者对古代文人雅客只想做女子的钗履簪环,而没想到去做唐小姐的牙刷的诧异,侧面描写出了唐小姐牙齿的洁白整齐美丽,作者的一个好牙齿加上一段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了作者想要突出唐小姐唇红齿白的容貌的目的。

唐小姐虽为方的挚爱,但她偏执于女性彻底解放,竟要求“占领爱人整个生命”,于是两人误会不断、喜悲更迭,方鸿渐最终不能随他心愿。唐晓芙纵是满腹诗书也枉然,到头来连婚姻都虚无缥缈。 

在这两个女性人物中,其实也是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正如素描与速写,一个细致描摹,一个注重特点,笔风及笔法的不同也突出了两个女性给方鸿渐的不同第一印象,在认识苏小姐的时候方鸿渐正与鲍小姐打得火热,自然不会太留意女子容貌,反而对苏小姐不同于鲍的冷艳更加感兴趣,而对唐小姐则是一见钟情,自然对容貌性格观察得无比细致,而这也为两个女子在方鸿渐心中的不同地位埋下了伏笔,作者的功力在此可见一斑。

《围城》中的人物描写细致入微,除了肖像描写,还有心理描写,有工笔仕女,也有辛辣漫画,有浓墨重彩,也有水墨白描,或交代主体,或引出情节矛盾,语言细致精妙的同时辛辣幽默,精妙细微处,让人忍俊不禁,不忍释卷。 围城中不得不提的比喻 众所周知,《围城》堪称集各种比喻的大成之作,各种精妙的比喻恰到好处,信手拈来。

明喻:明喻是指本体、喻体和喻词同时出现。比如这一段方鸿渐鼾声的描写 “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气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有时这一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作者用多个比喻来描写方鸿渐的鼾声,将方鸿渐的沉睡状态描绘的淋漓尽致,风涛澎湃描写出了鼾声的粗犷,如雷贯耳,而那风筝线似的又尖又细,忽高忽低,袅袅不绝的声音,更是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觉得它快断了,却不知怎么又安稳降落了下来。

作者的描述让这鼾声如在耳畔,生动形象,又不乏幽默。 “他在吉安的时候,三餐不全,担心自己害营养不足的病,偷打开了一瓶日本牌子的鱼肝油丸,第天一餐以后,吃三粒聊作滋补。鱼肝油丸当然比仁丹贵,但是打开的鱼肝油好比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 这是在描述孙小姐害病中暑时,李梅亭准备用不对症的鱼肝油给孙小姐治病前的一段侧面描写。作者用嫁过的女人比喻开封的鱼肝油,道出了减了“市价”的事实,从而为李梅亭慷慨拿药为孙小姐治病埋下了伏笔,反衬了李梅亭小气吝啬的形象本质。

暗喻:是 本体和 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是一种隐晦的比喻。

鸿渐道:“小胖子大诗人曹元朗是不是也请在里面?有他,菜可以省一点;看见他那个四喜丸子的脸,人就饱了。” 这是赵辛楣下帖请吃饭的一段,这时候方鸿渐正在苏小姐与唐小姐之间暧昧,摇摆不定,赵辛楣与方鸿渐因苏小姐的关系,这时正是情敌,苏小姐说辛楣请他务必光临,大家叙叙,别无用意。方本想说辛楣怎会请到自己,这话在嘴边又缩回去了;他现在不愿再提起辛楣对自己的仇视,怕又加深苏小姐的误解。他才有此一问,而文中的曹元朗也是苏小姐的追求者,一个新派诗人。 这时方鸿渐的语言描写,作者用四喜丸子,恰好把曹元朗脸的大、圆、肥、油描写得淋漓尽致,形象贴切地向读者展现了曹元朗的形象,同时体现出方鸿渐对曹元朗的不屑与方鸿渐的文人之“酸”。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说成乙。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她手上生的五根香肠,灵敏得很,在头发里抓一下就捉到个虱子,掐死了,叫孩子摊开手掌受着,陈尸累累。” 这是方鸿渐一行在前往三闾大学任教市,途中宿一脏乱差小店,对老板娘的一段描述。

作者用五根香肠,形象地描绘出了老板娘五指的肥腻,而陈尸累累则描写了老板娘手指动作的灵敏,比喻描写逼真之至,让人不禁汗毛倒竖。 比喻的联用 《围城》中有大量比喻联用的形式来进行了人物肖像与心理描写。

“本来苍白的脸色现在红得像生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血丝,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号是“虾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惊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肖像描写) “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一世的人都望着、说着。现在万里回乡,祖国的人海里,泡个大肥皂泡,未破时五光十色,经不起人一搠就不知去向。”(心理描写) 对法国巡捕的肖像描写,作者连用脸色像生牛肉一样红及肚子凸得像青蛙鼓气两个比喻将法国人的“虾蟆”形象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更隐含了作者对当时的侵略者的愤恨和蔑视。

心理描写则是方鸿渐留学归国后的心理描写,由理想中荣归故里的希望的破灭,在到回乡后的失落心情,用水气上升化云变雨回归地面,来比喻当时的知识分子对出国留学所带来身份地位上的改变的期待和荣耀,但是没有真才实学的留学闹剧在归国后面临的是幻影的破灭,将美梦比作肥皂泡,五光十色是表像,却因没有支撑而无法恒久。

这段话描写了方鸿渐的心情,也同时是对一种当时社会留学乱象的反映和讽刺。 (三)《围城》的里的讽刺 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钱钟书是个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也是最纯粹的学者,对学问怀着最深挚的虔诚,在学术上他不能容忍一丁点儿的虚伪和取巧。

在这种目光注视下,一般的所谓“学者”,要不可笑也就很难了。比如他经常讽刺学者抄卡片,《围城》中的头号小丑李梅亭就有一个铁皮卡片箱。其实一个教书匠肯花力气抄卡片已经是颇为值得表扬的了,但在钱钟书看来,读书而没装在脑子里融会贯通,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围城》中的文化讽刺更多的是基于中西文化冲突、碰撞的历史平台,而这正是钱钟书的着力点之一。 一是以现代文化观照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鸿渐的父亲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荐的线装书中“中国人品性方正所以说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圆滑,所以主张地是圆的”之类。 二是嘲讽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照式在衣袖和裤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爱利恶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盘姘伴》诗,又如买办张先生式的洋泾滨。三是探讨对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诞,如方鸿渐在家乡中学演讲时所说的,“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闾大学中的“导师制”。 

但《围城》中的讽刺更多的是基于对人性的解剖。比如方鸿渐著名的克莱登大学假博士,集中体现了人性中的欺诈、虚荣、软弱、对环境的无奈等等,又如李梅亭偷吃烤地瓜、陆子潇以国防部、外交部信封唬人、范小姐用不通的英文假冒作者赠书给自己等等,举不胜举。读者扪心自问,做过这些事的似乎不止这些人,有时也包括自己,就好像我们在阿Q的脸上看到自己的相貌特征一样。   

结束语: 《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后来方鸿渐又重提此事,并评论道:“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这就是点题之笔。钱钟书在全书安排了许多变奏,使得“围城”的象征意义超越婚姻层次,而形成多声部的共鸣。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分享人(74)沐恩佳音

分享片段:

(1) 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有其错误观念和行为目的,但孩子意识不到,那是隐藏的“密码”。大人们要识别出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行为......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关爱的孩子......

(2) 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关注问题的解决,孩子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者。

(3)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

(4) 正如孩子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一样,大人也有自己意识不到的错误行为目的—生活态度取向,这是你从自己孩提时代的大量潜意识的决定积累起来的,决定了你的性格......并且直接影响着你对孩子的态度和孩子的性格。

(5) 正面管教的首要目标,是要让大人和孩子都能在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欢乐、和谐、合作、分担责任、相互尊重和爱......

分享感言:

因为在头条选择了育儿亲子领域以后,为了垂直度,我开始把自己读书的范围转移到亲子教育。

《正面管教》是听了孩子班主任的推荐,我很早就买来了,但一直躺在书柜了。因为写亲子文缺乏亲子教育观点,我才想起来去书柜里把它找出来。

读第一遍,我没有特别的感觉,甚至看不懂很多内容和专业名词,像囫囵吞枣一样,磕磕巴巴读了一遍。上个月重新来读,就有了不一样的感觉:里面的很多方法都很实用。

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更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教育孩子是一项很麻烦的24小时工作,有时候家长克制自己的脾气,实在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情绪和脾气跌宕起伏、时高时低。

家长让自己的心情缓和,不仅利于亲子教育,更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多读这类亲子书籍,更利于家长保持本能的克制,让自己更有耐心。

作品分享:

《正面管教》算不上名著,但它已经被公认为亲子教育的一部经典,已经出版发行了25年,影响了很多父母和老师的教育理念。

——选自《正面管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字之光”名著精彩片段分享(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