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写作业到半夜的孩子,90%患上了“伪勤奋”这种病

《奇葩说》每一季的画风不尽相同,这一季的辩题就特别接地气,紧密围绕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人间疾苦”展开。

比如下面这个,“孩子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我该不该跟老师理论?”

直戳中国家长的心,代替许多老母亲发出了疑问:

怎么我家的孩子总是写作业到半夜?别人家的孩子也这样吗?

参加辩论的陈铭和颜如晶都是从第一季坚挺到这一季的老辩手了,双方各有看法。

颜如晶认为“不该去理论”。家长找到老师,无非是想解决作业多的问题。可总是写作业到半夜,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写作业的方式出了问题。首先应该找准矛盾的关键,否则一概怪罪老师,未免有失偏颇。

陈铭的观点则是“该去理论”。他更多地分析了“作业太多总是写到半夜”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同样说进了不少老母亲的心坎里。

其一,“身体发育的日子,过一天少一天,永远追不回来。该睡觉的时候还在写作业,要不要身高了?要不要发育了?”

其二,老是写作业到半夜,在困的时候学习,那么,哪怕之后不在深夜学习,肯定也会经常犯困,因为条件反射的刺激场形成了。

在我看来,如果抛开辩题,即“该”与“不该”,两位辩手的观点非但不矛盾,相反,两相结合一下,就是家长的全部担忧。如今的孩子写作业到半夜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相反,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习以为常了。为了孩子第二天能顺利地上交作业,哪个家长没陪着熬过几个大夜?

我的一个大夫朋友曾经立下誓言,宁可值夜班,也不愿陪儿子写作业。理由是,你好歹知道几点下夜班,可你知道孩子写作业能熬到几点吗?

言外之意,陪读的漫漫长夜,比熬鹰还折磨。

一个还在学龄期长身体的孩子,高频率地熬夜学习,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那么,孩子总是写作业到半夜,有必要吗?值得吗?

先说我的答案吧,没有必要,也不值得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中提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做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也就是说,抛开上下学、上课外班等因素,期末考试等特殊情况不算,平日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会超额支取孩子的精力。学校和老师更不被允许假借学习之名影响孩子的正常休息。

所以,许多时候问题不出在作业本身,而在于孩子完成作业的方式和态度。

2019年夏天,我参与一家央企的暑期托管项目。最热闹时,一个班级里有七,八十个孩子。老师通常在第一节课时布置作业,要求放学之前上交。接下来,每节课的时间由孩子们自主安排。写作业,看书,玩玩具都可以。换言之,什么时候写作业,完成当日的作业需要花多少时间,孩子们都要自己考虑。

这时,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就显现出来了。

一部分孩子总是最先完成作业再玩。写作业时全神贯注,精力集中。每天上午把功课解决完毕,剩下的时间痛痛快快地玩,还能读书、看绘本。

还有一部分孩子,从早上来到托管班,直到下午放学被家长接走,苦坐到底,练习册一直摊开着。经常写几笔,发一会儿呆,偶尔再跟同桌打闹一会儿。

前一种孩子看起来风风火火,一笔一划的字迹也不是非常漂亮,但作业正确率往往更高;后一种孩子尽管写作业时间长,书写也更细致,可作业质量一般。

我曾经仔细观察班级中的一个女孩,每一次开始写作业,她都眉头紧锁。简单的课文抄写,她要花上半天时间去完善。一笔一划总是擦掉再重写,看起来十分追求完美。

相应的,大量的时间被机械性的任务占据,她总是没有时间完成数学应用题,更不消说娱乐时间了。父母下班来接时,看着女儿愁眉苦脸的样子,自然十分不快。

女孩儿的妈妈曾经和老师交流这个问题,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女儿做功课“认真”,父母不好打击,可如果不作出改变,等升入了高年级,作业压力越来越大,女儿岂不是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

事实上,这种写作业的方式反映出来的并不是“认真”,相反,是孩子“懒惰”的表现,即“伪勤奋”。

什么是“伪勤奋”?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仪式与抵消”的理论,人们常用它来缓解内心的不适。

举两个例子,不小心踩到了别人,我们说声对不起,利用道歉抵消内心的歉意;工作忙碌的父亲不断给孩子购买昂贵的玩具,消除没能尽到父母责任的愧疚。

“伪勤奋”也是如此,孩子空有上进的念头,却没有相对的策略,或成形的计划。为了化解内心的焦虑,只好让自己“看起来”勤奋努力。遗憾的是,这种努力只是“做样子”,在勤奋的表象背后,是逃避思考的惰性。

是的,伪勤奋的本质,其实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当几门不同的功课摆在孩子面前,有难有易,一些孩子就会选择花大量时间,完成其中相对容易,而且不那么重要的功课。

就像前文提到的女孩一样,即使做应用题花费的时间远比抄写课文少,她还是选择把大量的精力投入重复性的誊写中。因为比起积极调动思维,进行逻辑思考和计算,完成抄写作业是几乎不需要动脑的。

换言之,这种写作业的方式只是通过消耗大量时间制造了“勤奋”的假象。实际上效率低下,对于成绩提升收效甚微。尽管比别人付出了更多时间,但是作业效果不好,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初衷与目的更是没有达到。

别人在休息,“伪勤奋”的孩子还在写作业。辛苦了自己,蒙蔽了家长,骗过了老师,最后又没有理想的成绩作为回报。染上了“伪勤奋”的孩子,既玩不到,又学不好。每个天黑后的“点灯熬油”,都白白地让老师的期待和家长的心疼付之东流。

明确了问题所在,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解决作业问题的对策,破除“挑灯夜战”的“伪勤奋”。

事实上,这并非一桩难事,只是可能不是一桩舒服的事。只要重新调整心态,合理地把时间利用起来,孩子就一定能走出“伪勤奋”的心理舒适圈。

·逆势思维,迎击困难

老师通常在课后布置家庭作业,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开始,孩子就会陆续接收到各学科的任务。

语文或英语的练字、摘抄属于低强度作业,作业时间长、任务量大、难度低,重点在于记忆和理解,不需要进行过多深度思考。那么,孩子可以利用课间、午饭后的碎片时间集中完成这部分功课,尽可能少地把这些作业带回家完成。

至于放学后的家庭学习时间,是孩子可以完整利用的“黄金时间”。不受外界干扰,更适合专心思考,应该用以完成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的作业。尤其理科科目和难题的重点突破和错题反思。减少来自重复性誊写作业的压力,让孩子不得不专注于逻辑思维的过程。

·拒绝“完美”,限时完成

写作业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手边的计时设备,让孩子从中获得紧迫感。就像玩电子游戏一样,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任务,有目的地朝着目标努力。

计时工具可以帮助孩子切实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有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调动脑力,在一定的时间内就难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没有完成,谈何完美。首先训练孩子有计划性地完成作业,在此基础上,才有余力就作业的正确率和书写优美程度进行要求。

·家长学会“真关心”

每个家长都希望在学习的道路上切实帮助到孩子,但关心不是唠叨和抱怨。许多家长喜欢诉苦:孩子很辛苦,成绩还是上不去,自己却不曾亲自检查一下孩子的习题簿,或翻一翻孩子的错题本,让孩子讲一讲某道数学大题的解答思路。陪读时或玩手机,或戴着耳机看电视剧,偶尔给孩子送来水果或者牛奶,漫无目的的一晚又熬了过去,于家长于孩子,都是损失。

真正的关心,是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对不合理的学习方式予以纠正。不然就是孩子“伪勤奋”,家长“假关心”,自欺欺人罢了。

有句话,我一直深以为然,拼搏不是感动自己,而是明知痛苦,仍然执意改变。

千万别让“伪勤奋”毁了孩子。

-END-

来源:禹田文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是写作业到半夜的孩子,90%患上了“伪勤奋”这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