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敦煌》后感

進入七月就變得有些懶怠,也許梅雨時下本就這樣的狀態,什麼都不想做,也覺沒什麼精神去做什麼,不過還好在上下班的地鐵上讀完了敦煌,前几天也將雪芹傳讀完了。

讀完敦煌後就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痛楚和慨嘆。井上絕對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以電影人的視角,史學家的態度,運用其獨特的情思講述了一段關於敦煌的蕩氣回腸的故事。

最最震撼到我的是“文字,宗室,民族和英雄”這些個字眼,使我着实的花了些时间思考。

大宋或许自始至终都认为西夏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但当行德看到西夏文字时,行德为之震撼,西夏崛起了,一个新的文明诞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民族崛起了!我这样问自己:西夏文字是这个民族崛起的力量吗?不完全是,但是文字当是一个民族文化促生出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智慧与精神的结晶,这就是伟大的文明!这似乎不是很准确,但是正是文字才使得某种伟大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得一个民族团结坚韧,使一个民族拥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晶魄。

延惠在将死之时,將其宗氏家譜交給行德时,我有点凄楚,凄楚的是而立之年的我竟不知自己的宗室归于哪支?宗室当或是构成一个民族的元素,氏族文化当又或是构成华夏文明的元素。如果将氏族文化延伸开来,再细观中西文化之差异,岂不豁然开朗?

回鹘女纵身一跃,朱王礼战死沙场,英雄乎?当然!回鹘女让我又想到了红楼中那奇女子,可惜我无玉兄之大才,如有,我定当作一女儿诔祭之。朱王礼是条汉子,“风雷俱动,刀弓映寒,汉家儿郎何惜战? ”朱王礼决绝的一战定当甚是悲壮,英雄岂有爱江山不爱美人乎?

沙州?敦煌?我不知道我更爱哪个?或许唯有那大漠之中的驼铃音是梵音。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敦煌》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