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如果30年后的自己寄来一封人生建议,我要不要看?

60而耳顺,30年后的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顺”了,又是如何“顺”的?我很想知道。

我顶着奔三的年纪也没成为一个“听话”的阿姨,着实好奇再来30年我是否会叫现在的我“听话”?(悬疑)

如果未来的我叫现在的我“听话”,她总得告诉我听谁的话,阐述好原因。我这么讲道理的人要没个能说服我的理由,那是听不了的。这是一次自我辩论的机会,且提供一个未来视角,如果我要“听话”,只听能说服我的话。

其次,在跨过不惑、已知天命的年纪,我还有如此执着,那大概率在这30年间我有因“不听话”而吃大亏,我想自救。当代人,职场遇不上好师傅,怎么办?看书和找朋友。却依然需要在理论中打磨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而现在,我有了30年后的我为我量身定制,还有谁比我更懂我?知己的话,我至少愿意听听看,也许最终试试看。

我倒是会希望未来的我依旧“不听话”。既然我都不听话了,看看也无妨,可能心血来潮还要回信反驳,我们来一场辩论。或者,是“听自己的话”。这些也许预示着这30年我过得还不赖,依然随性,也许有很爱我宠我的人在身边,我才可以不那么听话。

即使依旧是“听话”的劝告,我看就看了,也许我依旧不听。如果你非要问我那看了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我果然将倔强坚持到底了,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归来仍少年,不老女神你还想怎样?

能收到60岁的我的来信,起码知道那年我大概率还健在,故事还有后续,也能书写新篇章不是吗?还能把自我寄信写篇文章,果然不仅写出与众不同还将写作坚持了起码半生。

对了,为什么我用大概率还不用确词呢?我想引入一个平行时空的想象。

理论上,现在的我受到未来的影响之际,未来就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现在的我作出不一样的举动可能会导致给我写信的人并不存在。其实我觉得这依然是从线性上去理解过去到未来,如果把改变或影响后通往的30年后的自己理解成平行时空里不同的分身,这也只是我的不同可能性而已。我不看建议,也并不当然意味着就一定能通向给我寄信的自己。你无法控制别人不看不听不变,人生的每一场遇见都在重塑自己。

这里面还涉及到人们常说的“做自己”的议题。

什么是自己?我们只能看到过去和现在的自己,未知全貌。过去的自己在成为现在的自己这一路,你未必清晰过去的自己在何处消失,未来的时间会在何处停止,我现在提出的问题在未来还会是问题吗?说不清哪个自己不是自己?又怎么说得清哪个自己是自己?效仿先贤,模仿成功人士,锻造他们共有的品质,期待通往类似的巅峰。以结果论,大多数人都在做着这件事。我们会说,这样一路的自己不是自己吗?

同样,无论当下的自己是否选择看,看了以后作出怎样的决定,这也不过是人生中的一次普通选择而已,由这些选择影响后来的我们。

有人说,这是剧透,是既定,但人生真的只是一条线走到头吗?30岁你选择了折腾,40岁你可能就跑累了选择了安逸,50岁你又不甘不如年轻人的活力,60岁你并不想退休,你可能依然想做并做着与旁人这个年龄相反的事。就是你告诉我之后会一直想要安逸,也不代表此刻的我就放弃了折腾的颠簸。最后走到哪?活到哪走到哪,60岁后还有70岁,十年,也够你做全然不同的选择并尝试做出一番败了也好赢了也罢,人生又不只有输赢或只论因果,通往哪一个自己不都是自己的人生吗?何必或许拘泥于理论与悖论?

60岁的自己给自己写建议,她也是倔强地和倔强打招呼。若是改变人生的大建议呢,我当认真斟酌。若是些鸡汤呢,也理解,老了老了不给年轻人点建议都无法给自己做贡献。她也不容易,我这么礼貌,不仅要看,我还回信。自己做自己的笔友,别有一番风味。

另外,她要是过得并不好,或者陷入迷茫,或者开始怀疑之前的人生,目前还在折腾的我一定是最能唤醒她对未知的探索和好奇的人,最能点燃她心火的人。我怎么能不看呢?我还要帮她,提醒她,记得最初的自己。60也不晚,如果你对现状不满,那就改变吧!年轻有什么资本能喊呢?就是把“老了”“丧了”的拽起来疯一把,能唱能跳挺健康,还怕人生就此草草了结吗?

最后想说,也别太怕干扰。知道也就是多了条信息和未来的角度,相信自己,你依然具备选择判断的能力。答案在心中,我们通往的未来不是单线,处处是坎也是机遇,依旧是未知。就算未来的自己告诉你终将成功,甚至细化到走哪条成功,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多少岁要拄拐杖、到底经过山路多少弯,依然只在当下,你的脚下。

不用夸大它的影响,也不小觑它的用意,倒是可以仔细回封信。现在的自己就可以给十年前的自己写一封人生建议,我是发现,在写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对话了过往,然后神奇地发现,有些,对我的现在和未来都有用,有些不需要用途,它就是一次对话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葩说:如果30年后的自己寄来一封人生建议,我要不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