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

在当今迅速发展的软件开发领域,设计出卓越的软件系统是每一位程序员的追求。软件架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决定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本文将深入探讨九大核心架构模式,揭示它们在软件设计中的美妙之处,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最佳实践。

分层架构(Layered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1张图片


分层架构以其清晰的层次结构而闻名,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责任。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通过这种模式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以及降低系统的耦合度。

架构概述

分层架构是一种经典的软件设计模式,将整个系统划分为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定的责任。这种模式在系统设计中强调了模块化和分离关注点的原则,以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和可读性。

架构思想

分层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系统划分为独立的层,每一层都专注于特定的任务,层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进行通信。这种分离使得每一层都可以独立开发、测试、维护和扩展,有助于降低系统的复杂性。

架构结构

1.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

表现层负责处理用户界面和用户输入。它包括用户界面、视图模型等组件,负责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其传递给下一层。

2.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

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包含了应用程序的业务规则和逻辑。这一层负责处理业务逻辑、执行业务规则,并协调数据的处理流程。

3.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

数据访问层负责与数据存储进行交互,包括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它提供了对数据的持久性操作,包括查询、更新、删除等。

优势

  1. 可维护性: 每个层次的独立性使得系统更容易维护。对一个层次的修改不会影响其他层次,降低了引入错误的风险。
  2. 可扩展性: 新功能可以通过在适当的层次中添加代码来实现,而无需改变整个系统的结构。这使得系统更容易适应变化和扩展。
  3. 可读性: 分层架构使系统的整体结构更易理解。每个层次专注于特定的任务,使得代码更加模块化、清晰,有助于降低学习成本。
  4. 灵活性: 由于各层次相对独立,可以更容易地替换或升级其中的一个层次,而不会对其他层次造成影响。

适用场景

分层架构适用于中小型应用程序和企业级应用程序,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不断演进和变化的系统。它在各种行业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包括电子商务、金融、医疗等。

最佳实践

  1. 明确定义接口: 每个层次应该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确保各层次之间的松耦合。
  2. 避免跨层次逻辑: 尽量避免在一个层次中引入与其他层次直接相关的逻辑,以保持每个层次的独立性。
  3. 层次之间的通信: 采用常见的通信协议,例如RESTful API或消息队列,确保层次之间的通信是简单而可靠的。

总结

分层架构是一种经典而强大的设计模式,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组织和管理复杂的系统。通过遵循其原则和最佳实践,开发人员能够构建出易于维护、扩展和理解的系统,为软件设计带来了架构之美。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2张图片

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构建大型、复杂系统的热门选择。本节将探讨微服务是如何实现系统的灵活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的,并分享成功采用微服务的实际案例。

架构概述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将软件系统拆分成独立的、小型服务的架构风格。每个服务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运行在自己的进程中,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进行交互。这种架构模式旨在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独立地构建和部署服务。

架构思想

微服务架构强调以下核心思想:

  1. 服务独立性: 每个微服务都是独立的实体,可以独立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一个服务的变化不应该影响到其他服务。
  2. 分布式系统: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服务之间通过明确定义的API进行通信。这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高并发和大规模扩展的需求。
  3. 自治性: 每个微服务都是自治的,具有自己的数据库和业务逻辑。这种自治性使得每个服务能够独立演进,无需过多的协调。
  4. 弹性和容错: 微服务架构通过将系统拆分成小的服务,提高了系统的弹性和容错性。一个服务的故障不应该影响整个系统。

架构结构

1. 服务发现与注册:

微服务架构通常包括一个服务发现和注册的组件,用于管理所有可用的服务实例。常见的工具包括Consul和Eureka。

2. API网关:

API网关负责管理外部请求并将其路由到适当的微服务。它可以执行身份验证、授权和负载均衡。常见的工具包括Zuul和API Gateway。

3. 分布式数据管理:

每个微服务可能有自己的数据库,但有时需要处理分布式事务。工具如分布式事务框架Seata和数据同步工具Debezium可以帮助处理这些问题。

优势

  1. 灵活性: 微服务使得系统更容易扩展和适应变化。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无需影响整个系统。
  2. 可维护性: 每个微服务都有清晰的责任和界限,使得代码更易于理解、维护和测试。
  3. 可伸缩性: 微服务允许根据需求独立地扩展每个服务,提高系统的整体可伸缩性。
  4. 技术多样性: 每个微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技术栈,适合于解决特定的问题。这种灵活性允许选择最适合任务的工具。

适用场景

微服务架构适用于以下场景:

  1. 大型系统: 尤其是需要高度可伸缩性和灵活性的大型系统。
  2. 快速变化的需求: 当系统需求频繁变化时,微服务能够更容易地适应这些变化。
  3. 团队独立开发: 当不同团队负责系统的不同部分时,微服务允许这些团队独立工作。

最佳实践

  1. 领域驱动设计(DDD): 使用领域驱动设计来定义每个微服务的边界和职责。
  2. 自动化部署: 实现自动化的部署和测试流程,确保每个微服务的快速交付。
  3. 监控和日志: 使用集中化的监控和日志系统来跟踪整个微服务架构的性能和健康状态。

总结

微服务架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模式,通过将系统拆分成小的、自治的服务,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然而,使用微服务也需要考虑到分布式系统的挑战,如服务发现、数据一致性等问题。在正确的场景下,合理使用微服务可以带来显著的好处。

事件驱动架构(Event-Driven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3张图片

通过事件进行通信的事件驱动架构在处理实时数据和异步操作方面表现出色。我们将深入研究事件驱动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构建具有高度响应性的系统。

架构概述

事件驱动架构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的设计范式,系统的不同组件通过事件进行通信和协作。在这种架构中,事件是系统中的关键驱动因素,组件可以产生、监听和响应事件,从而实现松耦合的系统设计。

架构思想

事件驱动架构的核心思想包括:

  1. 事件是中心: 系统中的所有组件都通过事件进行通信,事件成为系统中的中心枢纽。
  2. 松耦合: 组件之间通过事件进行通信,相较于直接的调用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实现更松散的耦合,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3. 异步通信: 事件驱动架构通常采用异步通信模式,即组件发送事件后不需要等待响应,而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

架构结构

1. 事件生产者:

事件生产者是系统中生成事件的组件,它们产生特定的事件并将其发布到事件总线上。

2. 事件总线:

事件总线负责接收和分发事件,将事件发送给对应的事件消费者。它是整个事件驱动系统的核心。

3. 事件消费者:

事件消费者是订阅事件并做出相应响应的组件。它们通过监听事件总线上的事件来执行相应的逻辑。

优势

  1. 松耦合: 通过事件进行通信,组件之间的关联更加灵活,一个组件的改变不会影响其他组件。
  2. 可扩展性: 新的组件可以通过订阅现有事件来扩展系统,而无需修改已有的组件。
  3. 异步处理: 事件驱动架构通常采用异步处理,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响应速度。
  4. 实时性: 由于事件的实时性,系统能够更加及时地响应变化。

适用场景

  1. 实时数据处理: 适用于需要实时处理大量数据的场景,如金融交易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等。
  2. 微服务架构: 作为微服务架构的一部分,通过事件进行服务之间的通信。
  3. 复杂业务流程: 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需要异步处理的场景,如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

最佳实践

  1. 明确定义事件: 事件的定义应该清晰,包括事件的类型、数据结构等。
  2. 事件日志: 保留事件日志以便于故障排除和系统监控。
  3. 异步处理机制: 选择合适的异步处理机制,如消息队列,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性能。

总结

事件驱动架构通过以事件为中心实现了组件之间的松耦合,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适用于需要实时响应、异步处理的复杂系统设计。在使用事件驱动架构时,需谨慎定义事件、选择合适的异步处理机制,并保持良好的事件日志记录,以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单体架构(Monolithic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4张图片

单体架构虽然看似简单,但在某些场景下仍然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本节将探讨单体架构的优势,以及如何在保持系统简单的同时实现高性能和可维护性。

架构概述

单体架构是一种传统的软件设计模式,整个应用程序被构建为一个单一的、完整的单元。在这种架构中,所有的功能和服务都被组织在一个应用中,通常使用相同的技术栈和数据库。

架构思想

单体架构的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应用作为一个单一的单元进行开发、测试、部署和扩展。所有的功能和服务都在同一个代码库中,通过共享内存和函数调用实现模块之间的通信。

架构结构

单体架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1. 用户界面层:

处理用户的请求和呈现应用程序的界面。

2. 业务逻辑层:

包含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和业务规则。

3. 数据访问层:

负责与数据库或其他数据存储进行交互。

优势

  1. 简单: 单体架构相对简单,易于理解和开发。
  2. 开发效率: 所有功能都在同一个代码库中,简化了开发和测试流程。
  3. 部署简便: 部署整个应用相对简便,不需要处理多个独立的服务。
  4. 调试容易: 在单体应用中进行调试和追踪问题相对容易。

适用场景

  1. 小型应用: 单体架构适用于小型应用,不需要复杂的分布式系统。
  2. 初创公司: 对于初创公司而言,快速推出产品可能更为重要,而单体架构可以提供较快的开发周期。
  3. 简单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相对简单,没有复杂的依赖关系。

最佳实践

  1. 模块化设计: 即便是单体应用,也应该采用模块化的设计,使得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清晰。
  2. 垂直分层: 将不同的功能按照垂直方向分层,有助于提高代码的清晰度和可维护性。
  3. 技术选择: 考虑选择适当的技术栈,以满足应用程序的需求。

总结

单体架构是一种传统的应用程序设计模式,适用于小型应用和初创公司。它的简单性和易于开发的特点使其在某些场景下仍然有价值。然而,在需求逐渐增长、复杂性提高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考虑更为灵活的架构,如微服务架构,以满足更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需求。

面向服务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5张图片

面向服务架构通过定义可重用的服务来促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我们将深入研究SOA的原则,以及如何设计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服务。

架构概述

面向服务架构(SOA)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设计,它通过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独立的、可重用的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从而实现了松耦合、可维护和可扩展的系统设计。

架构思想

SOA 的核心思想包括:

  1. 服务: 应用程序的功能被组织成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明确定义的接口。
  2. 松耦合: 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实现了松耦合,一个服务的变化不会影响其他服务。
  3. 可重用性: 服务是可重用的,可以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相同的服务。
  4. 互操作性: 由于服务之间采用明确定义的接口,不同技术栈的服务可以相互协作。

架构结构

1. 服务:

每个服务都是独立的功能单元,具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服务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如SOAP或REST)提供接口。

2. 服务注册与发现:

服务注册与发现组件用于管理和发现可用的服务实例,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找到并与需要的服务进行通信。

3. 服务编排:

服务编排用于组织和协调不同服务的调用,以完成更复杂的业务流程。

优势

  1. 松耦合: 服务之间通过明确定义的接口通信,降低了组件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2. 可重用性: 服务是可重用的,可以在不同的应用中使用,提高了开发效率。
  3. 互操作性: 不同技术栈的服务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通信,实现了跨平台和跨语言的互操作性。
  4. 灵活性: 可以通过组合和编排不同的服务来实现不同的业务流程,使系统更灵活适应变化。

适用场景

  1. 大型企业应用: 适用于大型企业应用,其中不同功能需要独立开发和维护。
  2. 复杂业务流程: 适用于有复杂业务流程,需要协同多个功能单元的场景。
  3. 跨组织协作: 适用于需要不同组织之间协作的场景,例如企业内部或跨企业的业务流程。

最佳实践

  1. 明确定义接口: 服务的接口应该明确定义,包括输入和输出,以确保良好的互操作性。
  2. 服务的自治性: 每个服务应该是自治的,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数据存储,避免直接访问其他服务的数据。
  3. 服务版本管理: 确保对服务进行版本管理,以便对接口进行变更而不影响旧的服务调用。

总结

面向服务架构是一种以服务为中心的软件架构,通过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划分为独立的、可重用的服务来实现灵活、可维护和可扩展的系统设计。在大型企业应用、复杂业务流程以及需要跨组织协作的场景中,SOA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也需要谨慎考虑服务的设计和管理,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容器化架构(Containerized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6张图片

容器化架构通过将应用及其依赖打包到容器中,实现了高度一致性和可移植性。本节将解析容器化的优势,以及如何利用容器来简化开发、测试和部署。

架构概述

容器化架构是一种将应用程序及其所有依赖项打包到容器中的设计模式。容器是一种轻量级、可移植的软件单元,包括应用程序和其依赖,以确保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致性运行。容器化架构通常使用容器编排工具进行管理和部署。

架构思想

容器化架构的核心思想包括:

  1. 轻量级: 容器是轻量级的,与虚拟机相比,它们共享操作系统内核,更加高效。
  2. 可移植性: 容器将应用程序及其所有依赖项封装在一个独立的单元中,保证在不同环境中的一致性运行。
  3. 隔离性: 容器提供了隔离性,使得应用程序之间不受影响,有助于解决依赖冲突和环境差异问题。

架构结构

1. 容器引擎:

容器引擎负责在主机操作系统上创建、运行和管理容器。Docker是容器化架构中最常用的容器引擎之一。

2. 容器编排工具:

容器编排工具用于自动化容器的部署、扩展和管理。Kubernetes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容器编排工具之一。

优势

  1. 一致的运行环境: 容器保证应用程序及其依赖在不同环境中有一致的运行环境,减少了部署和运维的问题。
  2. 快速部署和扩展: 容器可以快速部署和扩展,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弹性和可伸缩性。
  3. 资源利用效率: 与虚拟机相比,容器更轻量级,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4. 简化依赖管理: 容器将应用程序的所有依赖项打包在一起,简化了依赖管理和版本控制。

适用场景

  1. 微服务架构: 容器化架构适用于微服务架构,每个微服务可以被打包为一个独立的容器。
  2. 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 容器可以被用于实现快速的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流程。
  3. 跨多云部署: 容器的可移植性使得在不同云平台上部署应用程序变得更加容易。

最佳实践

  1. 清晰定义容器: 明确定义应用程序及其依赖,确保容器的轻量级和可移植性。
  2. 使用容器编排工具: 使用容器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来自动化管理和部署容器。
  3. 监控和日志: 配置适当的监控和日志系统,以便跟踪容器的性能和健康状态。

总结

容器化架构通过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为轻量级、可移植的容器,提供了一种高效、一致性和弹性的应用部署和管理方式。在微服务架构、持续集成/持续部署以及跨多云部署的场景中,容器化架构具有显著的优势。采用容器化架构时,需要考虑明确定义容器、使用容器编排工具以及配置监控和日志系统等最佳实践,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无服务架构(Serverless Architecture)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7张图片

无服务架构摆脱了对服务器管理的烦扰,使开发者能够更专注于代码编写。我们将深入研究无服务架构的工作原理,以及适用于无服务的最佳实践。

架构概述

无服务架构是一种云计算架构模式,其中应用程序的构建、部署和扩展都由云服务提供商自动管理,开发人员无需关心底层的服务器管理。无服务并不意味着没有服务器,而是强调开发者不需要关心服务器的运维和管理。

架构思想

无服务架构的核心思想包括:

  1. 事件驱动: 应用程序的执行是由事件触发的,每个函数(服务)都对特定事件做出响应。
  2. 弹性扩展: 云服务提供商负责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实现弹性扩展,开发人员无需手动调整。
  3. 按需计费: 开发者只支付实际执行的函数的资源消耗,而不是提前预留的固定资源。

架构结构

1. 无服务函数:

应用程序被拆分为小的函数,每个函数都是一个独立的服务单元,响应特定事件触发。

2. 事件触发器:

事件触发器可以是用户操作、HTTP请求、消息队列等,触发特定的无服务函数执行。

3. 云服务平台:

云服务平台负责管理函数的部署、执行、监控和扩展,例如AWS Lambda、Azure Functions等。

优势

  1. 弹性伸缩: 系统能够根据负载自动扩展和缩减,无需手动管理服务器。
  2. 按需计费: 开发者只需为实际执行的函数付费,避免了预留固定资源的费用。
  3. 快速部署: 无需关心底层的服务器管理,使得应用程序更容易快速部署和交付。
  4. 事件驱动: 应用程序的设计更加灵活,以事件驱动的方式响应各种触发。

适用场景

  1. 短时任务: 无服务架构适用于执行短暂的、非连续的任务,例如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
  2. 微服务: 某些微服务可以被设计成无服务函数,以响应特定的事件。
  3. 实时数据处理: 对于需要实时处理事件的场景,无服务架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

最佳实践

  1. 精细拆分函数: 将应用程序拆分成小的、独立的函数,以提高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2. 有效利用触发器: 选择适当的事件触发器,确保函数能够有效响应。
  3. 处理状态: 对于需要保持状态的应用,使用持久化存储或状态机来处理。

总结

无服务架构是一种以事件驱动、弹性扩展、按需计费为特征的云计算架构模式。它使得开发者能够专注于编写函数逻辑,而无需关心底层的服务器管理。适用于短时任务、微服务和实时数据处理等场景。在实践中,精细拆分函数、有效利用触发器和处理状态是成功采用无服务架构的关键。

领域驱动设计(Domain-Driven Design, DDD)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8张图片

领域驱动设计将业务需求置于设计的核心,提高了对系统的理解和开发效率。本节将解释DDD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将它应用于实际项目。

架构概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软件设计方法,旨在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业务领域,并将这个理解映射到软件设计中。DDD 强调将软件系统划分为核心领域和支持子域,并通过通用语言来促进开发者和业务专家之间的沟通。

架构思想

DDD 的核心思想包括:

  1. 领域模型: 在软件中映射业务领域,通过领域模型来表达和解决业务问题。
  2. 通用语言: 在开发者和业务专家之间建立共同的语言,确保对业务需求的理解一致。
  3. 限界上下文: 划分系统为不同的限界上下文,明确核心领域和支持子域。

架构结构

1. 聚合:

聚合是一组相关对象的集合,被视为一个单一的单元。聚合内的对象之间有明确的生命周期和边界。

2. 实体:

实体是具有唯一标识的对象,通过标识来保持其在时间和不同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3. 值对象:

值对象是没有唯一标识,仅通过其属性来描述的对象。它们通常用于表示概念性整体。

4. 仓储:

仓储用于管理和检索实体,提供一个对象的集合,以满足领域模型的需求。

优势

  1. 更好的业务理解: DDD 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业务需求,通过通用语言建立开发者和业务专家之间的共识。
  2. 更好的软件设计: 领域模型帮助构建更清晰、更健壮、更可维护的软件设计。
  3. 提高可扩展性: 通过划分为聚合、实体和值对象,系统的可扩展性得到提高。

适用场景

  1. 复杂业务需求: DDD 适用于处理复杂业务需求和领域模糊的场景。
  2. 多团队协作: 在多个团队协作的大型项目中,DDD 可以帮助团队共享对领域的一致理解。

最佳实践

  1. 领域专家参与: 领域专家应该积极参与领域建模,确保模型与业务需求一致。
  2. 通用语言: 使用通用语言来建立开发者和业务专家之间的共同理解。
  3. 领域事件: 使用领域事件来捕获和处理领域内发生的重要事件。

总结

领域驱动设计是一种帮助开发团队更好地理解业务领域和构建更好软件设计的方法。通过建立通用语言、领域模型、限界上下文等概念,DDD 提供了一套有助于应对复杂业务需求的工具。适用于处理复杂业务需求和多团队协作的场景。在实践中,需要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以确保领域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CQRS架构模式(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

架构之美:探索软件设计的九大核心架构模式_第9张图片

CQRS通过分离读写操作,提高了系统的可伸缩性和灵活性。我们将深入研究CQRS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项目中实现这一模式。

架构概述

CQRS(Command Query Responsibility Segregation)是一种架构模式,旨在通过明确分离读和写操作的责任,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性能。在CQRS中,命令(Command)用于更新数据,查询(Query)用于读取数据,两者之间通过专门的模型进行分离。

架构思想

CQRS的核心思想包括:

  1. 明确分离: 将读和写操作明确分离,分别使用不同的模型处理。
  2. 命令模型: 处理写操作的模型,负责接收和处理修改数据的命令。
  3. 查询模型: 处理读操作的模型,负责提供查询接口和处理读取请求。

架构结构

1. 命令处理器:

负责接收和处理写入命令,更新系统中的数据。

2. 查询处理器:

负责处理读取请求,提供查询接口和返回数据。

3. 事件总线:

用于在命令和查询模型之间进行通信,通过事件实现异步更新。

优势

  1. 性能优化: 通过专门的查询模型,可以针对读操作进行性能优化,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2. 灵活性: 明确分离命令和查询模型,使得可以独立演化和调整每个模型,提高系统的灵活性。
  3. 可伸缩性: 可以针对读和写操作分别进行横向扩展,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

适用场景

  1. 复杂查询需求: 当系统需要处理复杂的查询需求时,CQRS能够更好地优化读取性能。
  2. 高并发写入操作: 当系统面临高并发的写入操作时,通过独立的命令处理器可以提高写入性能。

最佳实践

  1. 充分理解业务: 在应用CQRS之前,充分理解业务需求,确保明确分离的模型能够满足业务要求。
  2. 异步更新: 使用事件总线实现异步更新,提高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响应速度。
  3. 事务处理: 对于分离的命令和查询模型,考虑事务处理的一致性要求。

总结

CQRS架构模式通过明确分离读和写操作的责任,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性能和可伸缩性。适用于复杂查询需求和高并发写入操作的场景。在应用CQRS之前,需要充分理解业务需求,确保明确分离的模型能够满足业务要求。异步更新和事务处理也是应用CQRS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总结

通过深度了解这九大核心架构模式,我们将能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适合特定项目的架构,从而构建出既美观又高效的软件系统。让我们一同探索软件设计中的这些美妙之旅,挖掘架构之美的深层次内涵。


感谢关注九极客,欢迎评论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和设计,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