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和文辞俱佳的《书谱》

不知您学习书法是从哪里起步的,我是从读《书谱》的文辞开始的。

在艺术院校从事了多年的管理工作后,我读了很多艺术类的书,看了很多艺术作品,包括舞台艺术和书画艺术作品。也时常不断地写些或聊些艺术类的话题。但真正开始艺术评论还是从书画开始的,更准确地说是从读《书谱》开始的。

孙过庭生活的年代,正是王羲之刚被推为“书圣”的年代,举国上下都在学习王羲之,研究王羲之,临摹王羲之。孙过庭是个聪明好学的人,也是一个有自我主张的意识的人,当大家都在苦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楷书而不能自拔的时候,他却早早找到了自己的书法出路—草书和书法理论。

孙过庭因为出身寒微,官场极不得志,年过四十,才做了个“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可不久还是因为不能容入其中,而被人进谗而丢了官。对他个人是件不幸的事,但对中国书法史却是一件幸事。罢官后,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书法创作和书法国际要闻研究上。如果不是他在45岁上就英年长逝,成就必定会更大,也许会突破二王的窠臼,早于张旭和怀素把草书推向新的高度。

孙过庭临摹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用功最深,几乎真假难辨,唐代没有人能与他相比,唐高宗李治就曾说过他的小字足以迷乱羲、献。陈子昴在为他写的祭文中更是称赞道:“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他比做钟繇。

从《书谱》上的记录,我们知道孙过庭写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每纸 16 至 18行不等,每行 8至 12字,共 351行,3500余字。孙过庭说“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要“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草书是最佳的选择。此帖在二王笔法真谛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发展,点画正像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用笔则“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落笔轻快,多露锋,抑扬顿挫、急缓得当,变化无穷;章法无论是开始的应规入矩,中段的钩环牵引,还是后段的尽情挥洒,都可谓“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孙承泽评价说:“唐初诸人无一人不摹右军,然皆有蹊径可寻。孙虔礼之《书谱》,天真潇洒,掉臂独行,无意求合,而无不宛合,此有唐第一妙腕”。历代习草者,多取为范本。

此帖又是著名的书法论文,《书断》、《宣和书谱》等称之为“运笔论”。虽说存世的《书谱》也是残缺不全的,但信息量极大,从自己的学书经历说起,是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更涉及到中国书法的发展,学习书法的根本、重点、途径、技巧,以及怎样突破攀登高峰等方面,揭示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及许多重要规律,历来被研究书法者奉为圭臬。“五乖五合”“古质而今研”“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等大量观点是其后历代书法论文和研究文章引用的话语。孙过庭的书法理论研究也是当时的集大成者,也为我们研究书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和途径。

我是从《书谱》入而学其理论的,并以其为指导进而开始学习书法的,其中的理论值得一辈子熟读背记,其中的创作方法也必是一身实践的向导。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法和文辞俱佳的《书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