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501

导语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所代表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中国人的反抗精神,这其实是一种误读。为什么呢?这就要说到这句话所反映的一种思想——正名论。

今天我们将接续上几篇的话题,继续来讨论所谓的融贯论的一个特殊殊表现形式,这个特殊表现形式是什么呢?恰恰是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孔子的“正名论”。什么是正名论呢?就是平常我们经常所说的名正言顺。

我个人认为,所谓的正名论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贯论。大家说,为什么正名论会和融贯论发生联系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正名论:具有中国特色的融贯论

正名论所出现的语境,是《论语·子路》篇里面的一段话,我现在就不读这段话的原文了,因为是文言文,听上去比较拗口,我现在把它翻成大白话。

孔子的弟子子路问孔子:先生,卫国的国君给你打了个Call,让你去那里治理国家,您看这事该咋整?孔子说:我得先正名分。子路就说了:有这样做的吗?我觉得您做的这个事情好像有点迂腐,这名怎么正呢?孔子正是听到了子路问的这样一段话,才给出了如下这段评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我相信很多人平常都背过,这是论语里面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话。从哲学的角度上来看,孔子到底想说啥?他要说的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它都要符合一个名分,如果你做的这件事和名分本身不相合,那么这件事本身就做不成。这也就是孔子名正言顺的想法的大致意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3-08 《每天学点儿逻辑学》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