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底心潮:笔墨·性情·书画

笔墨·性情·书画


■纵瑞法

笔墨、性情在书画界是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有人这样说,你说说看,草、隶、篆表达什么性情,提、按、撇、捺有什么感情?

我对书画研究不深,对此谈点个人的想法:

一、笔墨与书画

书法和绘画是一对艺术上的孪生姐妹,有着十分亲密的历史渊源。书画都要讲究用笔和用墨的变化,只有在用笔用墨上取得神奇变幻,才能使作品产生出千姿百态。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书画家们无一不在用笔、用墨上苦苦探索和追求,锲而不舍,终身不悔,力求使每一有力的线条都直接显示某种感情的技巧,也正因为用笔用墨的迥然不同,就产生了浩瀚的各具风格的中华书画艺术瑰宝。

一是笔法,即用笔的方式方法。古人对笔法十分重视。笔法在历代书画家手中不断实践、探索、创新、创造出众多各具特色,表现力极强的用笔方法。比如南齐谢赫《六法论》中的“骨法用笔”,“以笔为主见其笔,以墨为附见其肉。”近代书画大师黄寅虹对用笔研究较深,他说:“笔法即画之道,用笔有五诀:平、留、圆、重、变。平,如锥画沙(力透纸背);留,以折钗股(若屋漏痕);圆,金性至柔(折而不断);重,气势雄厚;变,变化多端(方显精彩)。他做到无一笔是笔,无一笔不是笔。潘天寿也讲“处处是笔”。用笔之法在乎心使腕运,古今书画家想要自己的作品臻于化境,都无不在用笔上下功夫。笔法上的丰富变化使其作品的气韵生动,入神如画。用笔是用墨的基础和前提,古人说,不知用笔,安知用墨。

二是墨法,即用墨之法。早在中唐时期,美术史籍中就有“运墨而五色具”之说。一个书画家如何能精妙地运用墨色的干、湿、浓、淡,是其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也是其个人风格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墨自笔出,笔由墨现”,笔墨的有机结合,构成书画的千变万化。古人说:“笔为骨、墨为肉”,笔墨是书法和绘画的重要而独特的造型手段。墨法中有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宿墨法等。这里特别想说的是“水”的运用。水又是笔和墨之间的一个神奇,又最难驾驭的重要之物。黄寅虹在《寅虹画语录》中说:“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存亏,墨无光彩。”

三是笔墨精神。高超的笔法,精妙的墨色变化为诞生一幅成功的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一幅能反映时代精神、个人风格、具有震憾力,甚至能流芳百世的精品仅此还远远不够。为什么呢?一幅书画作品应该是笔墨技法,才能胆识,人格学养等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晶。一位书法家说过,我们通过与古人对话,于经典处汲取了大量营养,要在创作中得到释放,把表现欲充分宣泄出来,以作品来展示精神,用才华、悟性、天分写自己的心性。古人常说,“书为心画”、“书如其人”。这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书品”和“人品”的问题。

书品,即书法作品的品第、级别。黄寅虹把书画作品分为:能品、妙品、神品三类。他说能品是功力求之所能似者;妙品是能品之上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作品;神品则是我能他不能,或某一场合偶尔为之的“神来之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之类,要能创造出神品,一是非一日之功,二是非寻常之作。

人品,即书画家的道德、人格。苏轼说:“古之论书者兼及品评人生。”书画家道德,人格魅力从来就是古今中外艺术评论家对艺术作品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所以,作为一个书画作者,不但要苦练笔墨,更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加强人格魅力的自我塑造,加强修养、学养、道养综合素质的锤炼,只有这样,才能像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所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气韵生动的作品从来都出自人品高尚的作者。

其实,笔和墨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潘天寿说:“一笔下去,既是笔又是墨,提按顺逆在用笔,表现出神运,枯、湿、浓、淡是运墨。八大山人说:“不要为笔墨而笔墨,立意是最重要的。”要把笔墨、立意融为一体。所以笔墨既是书法,画绘追求的内容和表现的内容,也是欣赏的内容。笔墨与立意的有机结合是书画人一辈子探索的真经。

二、性情与书画

书画是艺术,艺术是需要寄情的,而一幅传世名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况下,性情到达极致的产物。如果没有线条形象、笔墨变化,书画就不可能表现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样,如果没有作者特有的灵感和丰富的思想感情,仅凭线条、笔墨,书画家也不可能作出惊世骇俗、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经文稿》中线条的千变万化,节奏的轻重缓急,都随着作者所表达的对“安史之乱”的愤恨,对侄儿阵亡的剧烈悲痛之情在起伏跌宕,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作者字里行间迸发出来的悲愤之情,而不仅仅是任何书法技巧了。

绘画与性情,同样的山水景点,一千位画家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一千个样子。同样一花一木,不同作者画出效果不一,就是同一景点,同一题材,同一画家在不同环境、不同心情、不同氛围之中,创作出来的山水画、花鸟画,也会截然不同。所以,有人说从李可染的黑山水里,可透出内心深处的压抑之情。石涛在画《桃园图卷》时,并不仅仅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悠然之情,而是用自己笔下一树、一石、一点悉心取意,精心构图,画出了石涛心中想往的那片世外桃源。

在书法绘画创作中,高明的书法画家总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山水、花鸟、夏天的云峰、冬日的雪景等,演变成书画家心中特有的情致,并运用美好的情感线条、色彩、节奏和喜怒哀乐融化为作者心中的山水、花鸟,并无疑传递给欣赏者。

诚然,书画作品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书画者的笔墨功底,学识,学养以及为人,艺德等,如果没有上述这些,纵然有再丰富的性致、激情,再多迸发欲出的灵感,也断然不会创作出精品的书画,更说不上传世佳作了。然而,仅仅有以上这些,而无书画人的性致和感情,同样也是不可能产生感人至深的书画作品。


(2011年11月於宿州)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底心潮:笔墨·性情·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