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夏天

 

  我是1989年夏天,从扬州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在兴化县茅山中学工作。那个年代兴化有个土政策,分配回到兴化的师范生全部一刀切,城市生源留在城里,农村生源回农村。

    我属于农村生源,只得回农村,而这一事实无法改变时,最好的选择应该是回到老家所在乡镇,可能是因为环境熟悉,所以工作生活一切方便。当时接到分配报到通知,是叔叔去周庄开会时领的,递交给我时脸气得铁青,把我狠狠责备了一通,责怪我没能找人分配回周庄,现在分到三十里外的茅山,以后照顾不到家里,你说怎么办呢?

    我只好枯坐在家里有一个星期之久,纠结于报到还是暂不去报到,找到教育局人事科,人事科陈科长哼哼呀呀打着官腔,压根儿搪塞你,说先去报到,以后再说。无人指点,心中无底,直到报到截止日之前一两天,才只得决定还是先去报到。

    八月十日上午八九点钟,我一个人骑了自行车来报到,一路上穿过西浒,东浒,西孙王,东孙王,北蒋,顾蔡,大大小小有七八个村庄,历时一个多小时才远远望见一大片高高低低的青灰色住宅。从集镇西南边进入镇区,一路上看见低矮的房屋,心中顿时生疑,茅山镇老百姓住的房子真有点简陋了,大多数老式瓦房,甚至有许多简易房,那边有一片厂房,听见机器作业声,原来是半手工半机械操作的茅山竹筷厂。

    然后向东经过一栋二层大楼,那就是远近闻名的茅山供销社大楼,大楼的一楼是主要营业场所,各类商品柜台整齐排列,顾客进进出出,很是热闹,我只是从门前路过,好想有人递一杯水给我解渴,可惜那时我还认不识大楼上的美女帅哥,只得继续向东转北巷,经过一座又高又大的水泥闸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红旗大桥。

    红旗大桥下面是交通河道,运粮运货大船常常通行,所以建造得又高又陡,跨度也大,站立桥上,远眺四周水面,顿感天高地远,心旷神怡,宠辱俱忘,令人流连忘返。经过大桥,一溜烟地向北,路上问当地大妈,说:到了,到了,前面那一排排红砖房子就是学校。

 

大约十点半钟,终于到了学校大门口。学校大门正朝南面一条巷道,巷道有点狭窄,可以想象学生上学放学是有些拥挤的。放假期间大门紧闭,我只得从传达室小门进去,进入校园,看到学校教学区分东西两大部分,东边是三四排教室,红砖青瓦,布局整齐。西边是一大片操场空地,假期无人光顾,野草疯长,近似于草坪,东西两片之间是一条南北通道,直达后面的学生宿舍区和教师宿舍区。

    找到校长办公室,从外面进来一位中等身材略显瘦弱的老师,他自我介绍姓袁,原来他就是袁德怀副校长,我把工作介绍信递交给他。袁校长文质彬彬,典型白面书生,他说话语气平和谦逊,没有架子,我向他简单了解了学校的一些班级及升学情况,袁校长说那一年上半年他刚在扬师院数学系脱产进修本科结束,下半年将回来参加教学工作。

    初来乍到,又值放假期间,食宿无处着落,赶上午饭时间,袁校长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我略作客气,跟着他到校园东侧的家里去。记得饭桌上有一盘清蒸鳊鱼,还有一盘炒韭菜。师娘谢先生和女儿玲玲已经开始吃饭了。午饭后又去校长室学校总务处的翟主任在校值班,正好也来到校长办公室,他嗓音略带沙哑,说那就到他家吃晚饭吧,今天晚上就住在他家,他家有空床。他日常负责安排教师宿舍,让我临时先去他家住宿一晚。我初来乍到,也没去处,挨不过他的再三邀请,下午大约5点钟光景我跟着翟主任去他家里吃晚饭,他还特地到门口饭店里叫了两三个菜,买了三四瓶啤酒招待我,让我很是感动,感受到新工作单位领导对员工亲人般的关爱,这种关爱一直温暖到现在,让我不能忘怀。

    晚上准备放行军床休息,听到河边有人大声说话,出来看看人家划着小船捕鱼,一会儿功夫,半船舱的鲫鱼活蹦乱跳的。一轮圆月高悬天空,洒下遍地清辉,在茅山新鲜又陌生的土地上,我举目无亲,心里似乎有那么一点茫然。

    几天之后,新教师陆续到校,我和曹ⅹⅹ,周xⅹ三位男同志安排在学生宿舍最西边的刚盖好的一间宿舍里,每人一张学生用上下木板床,上面的床放衣箱,下面的床休息用,一看就十分简陋。当年同时分配到茅山中学的还有一位女同志,是周老师的女朋友,海安曲塘人,能跟随入职兴化,足见周老师的魅力之大。同时分配的南师大地理系毕业的曹**,有女朋友约定等他考研重逢南京,所以曹老弟天天象上足了发条,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挑灯夜战,不到凌晨一两点钟灯不熄灭。周老弟有女朋友召唤,所以整个宿舍只剩下我没什么精神追求了,常常夕阳西下时分,望着宿舍西边的河面上的渐渐远去的轮船陷入沉思……

    那年夏季匆匆而过,一两年之后,曹老弟如愿去南京读研赴约,周老兄结婚添子,我也安心扎根,融入茅中大家庭,教书,喝茶,偶尔聚聚餐,喝喝酒。可惜生活不总是风平浪静的,有时也会掀起一些波澜,甚至是惊涛骇浪!欲知后面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匆匆那年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