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网中33期常巧茹学习分享第282天2022.10.11——爱在包容中(摘录)

在关系中,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对方的重视、理解、支持和包容,但真相却是我们往往怀抱希望,体验到的却大多是失望。

1.如何归责?

在交往中,其实人人都渴望被重视、被理解、被支持、被包容…通常情况下,一旦对方未能满足我们这些内在的需求,我们便会把责任归罪于对方。

这主要是人们会把自己内在需求的满足寄希望于外在,让对方的言行符合我们的期待,而一旦对方未能如我们所愿,便会感到失落。

因此,对外在有多少期待,便会有多少失落。如果我们不能跳出自我思维的限制,就总是容易在人际中体验到愤怒、难过、失落和怨恨等。

重视、理解、支持、包容,是人人都有的需求,这些需求通常是下意识的内在渴望。如果不带着觉知,便会认为是对方使我们陷入困境,从而将自己的不适感归罪于外在, 而使自己重复性地陷入同样的人际困境。

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在失落中埋怨对方,表现为关系中的愤怒、委屈、报怨、指责等,这是一种对内在失落的自动化反应,也是一种对关系的操控,希望用自己的愤怒、委屈、指责或报怨来改变对方,从而达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目的;有的人操控不成功,还会产生一种怨恨,使关系越来越僵持或疏远。

2.怎么包容对方?

只有带着觉知才能够了解自己最在意的是什么,并选择主动面对自己内在的需求,而不是被动的希望外在来满足自己。放下对别人的期待,做到自我负责。在此基础上,带着理解与对方相处,便会对对方有更多的包容,关系也会变得和谐融洽。

觉知。带着觉知的心来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当下对方所带来的不适感,将注意力由对方转向自己的内在,看清自己这份不适感的根源,由此了解自己深层的需求和渴望。

放下。这些深层的需求和渴望,大多是源自于在成长过程中对未被满足的需求的执着。有了这样的觉知便不会把自己的不满归责于外在,而是把注意力转向内在,对自己有更多的理解。这是对自己的释怀,也是对对方的解脱。

疗愈。借由当下的情绪,可以看见自己深层的感受。其实这份感受由来已久,也许是源于早年经历中的被忽视、被抛弃或心碎等,带着慈悲重新体验这些感受和经历,便是以成年人的身份与过去那个无助的自己连接。这便是对自己的慈悲、理解、支持和包容。

例如,在家庭关系中,如果我们认为对方记不住我们的生日便是一种对自己的不重视。如果不带觉知的态度,便会对对方生气、发火、埋怨或疏远…,这都是因为自己感受到不被重视所做出的下意识的行为,这是一种对对方的操控,会使关系的张力变大,仿佛关系中随时都有一颗定时炸弹会被引爆。

而带有觉知的态度则是,选择向内看清自己的内在,认清“被重视”是自己最深层的渴望。如果能够由此回到自己感受的深处,体会自己这份曾经有过的被忽视、被抛弃或不被重视的体验,并愿意带着慈悲与曾经那个有过伤痛的自己和解,便会获得自己内在的宁静。

如果我们不愿意往深层走,那就重点去看到那个希望“受重视”的深层渴望,并把自己的这一份渴望向对方表达,让对方对自己也有更深的理解, 即让对方知道我们在意被记住生日的原因,相信对方理解这点以后会加以改进,那么彼此的关系也会在相互理解中和谐的相处。

如果对方还是不能做到如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那么我们就要去判断对方是否真的不重视我们。这需要把视角放大到全面和完整来看,如果对方在其他方面对我们有更大的重视,只是性格上太不拘小节,那么我们就要在理解对方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对方的神经大条;如果对方真的不重视我们,那么我们可以选择对这份关系另做考量。

包容,源自理解。这份理解,首先是要向内看,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也学会理解对方。理解对方的局限,接纳对方的不完美,便是包容。

  家是讲情的地方,讲理的地方在法院。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理解,家会更温馨更温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原焦点网中33期常巧茹学习分享第282天2022.10.11——爱在包容中(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