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块自留地

原学校的后山有一大片荒地,被开辟为菜园。种什么的都有,教师自己认领,只要种就行,不要钱,出产归个人所有,据说是勤工俭学的一部分。我是比较懒惰的一个,思想认识不高。但部分老师比较积极,尤其部分农民出身的,种菜什么的,对他而言,自然小菜一碟,有这用武之地当然要大显身手了。于是原本的一块荒地,没过多久,面貌焕然一新,后山就茄子花开,丝瓜苗长,玉米拔节,马铃薯叶子郁郁葱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

教师在工作之余,便或挑着粪桶,或提着水壶,或背着锄头,到后山忙碌,看着自己的“劳动”一点点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可观的物事,心中想着不久可尝到新鲜的美滋滋的味道,其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这是正业之外的副业,是工作之外的休闲,是他们的自留地。

我的自留地有些特殊,在虚拟的空间,仿佛是个世外桃源,没有泥土,不会出产蔬菜,可是它的确存在。

教书至今,有三块这样的自留地:

第一块:论坛,青葱岁月的游戏乐园

那个以前经常逛的论坛,不知如今还在否。记得那时还很年轻,刚有电脑不久,以匿名在论坛码字,肆无忌惮,随心所欲,像堂吉诃德那样,充满存在感。那时网禁尚宽(也可叫做不那么规范),总之,匿名玩马甲什么的,任谁都不认识。这谁也不认识有个好处,不会戴着面具,也不会写得矫揉造作。而且更主要的,因为觉得网络是虚拟的,就像做了个梦一般,在那里捡了个宝贝,或者无端被杀了,有喜悦或悲伤,但很飘渺,尽管曾经刻骨铭心,可醒后恍然大悟,知道这不是真的,也可能感觉如释重负。不是真的,就可以随便书写,内心的世界哪怕是最真实,也无人知晓。就像阿Q真的很在意那个圆,立志要把它画圆,使人生不留缺憾的,可别人不在乎,别人在乎的是,将死之人何必计较画押时圆与不圆呢。所以,因为是虚拟的,没人在乎什么真实情感。

第二块:博客,深耕细作的教育园地

等写博客的时候,已经有些意识了,因为在学校混得有些年头了,相对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也算是“老”人了。老人就有想法,愚公年轻时候从没想到要移山,等到“年且九十”,忽然醒悟了,我终于该干些什么啦,于是他说,尼玛的,不移山怎么活呢。那时,我也这么想,再不折腾就玩不动了,所以觉得应该在教育上做些什么了。那时正风行深度语文,玩深沉,美其名曰倡导专业发展和专业阅读,我一拍脑门想,的确如此啊,我何其浅薄呢,正是因为没有研究深度语文啊!于是买书来读,什么教育的,如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陶行知、李镇西,还有哲学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熊十力、牟宗三,读得昏天黑地,死去活来。最终,读到了欧阳锋的境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现在留在博客上的八百多篇,大多有着鲜明的目的性,不少也还带着理论的影子,就是那时的产物。现在看那些文字,像出土文物一般,掸不尽的是岁月的风尘。但那时,读得很严肃,对那些大神亦步亦趋,写得一本正经。不过,换个角度想,现在要再这么折腾,肯定也不行,缺少了那时的钻劲和锐气。也可以说,那时像一个勤劳的农民,对属于自己的田地,充满挚爱深情,因此深耕细作,一丝不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不惜心血凝聚,汗水滋润。如果说,从一个教师的视角看,我这一辈子毕竟读了一些书码了一些字的话,就是那个时候,就在那个博客里。

第三块:,捡拾梦想的实践基地

注册,时间不长,写才刚刚一个月,还算是菜鸟。看里的文章,众体兼备,各类皆有,大家造诣深厚,都争相炫技,因此花团锦簇,美文比比皆是,令人惊叹和佩服之至。于是焉,心有所动,心慕手追,立志有所进步。曾中断了三四年梦想,想以此为契机,再次接续,并刻意为之,力求有所提高。但前进之路充满艰辛。首先是定位,我擅长写什么呢,并不清楚;其次能力,我会写什么呢,也没有信心。唯一知道的是,需要去写,去日更。暂时将它视为实践基地,写是最关键的,坚持写是最难能可贵的。伟人说“做一天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可知,写一天不难,难的就是一年写了365天,而且很自信还能再写几年,我以此自勉。“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的写作感受。快一个月写下来,这点我体会最为深刻。也就是说,坚持不难,可怕的是寂寞。辛辛苦苦,殚精竭虑,写到半夜,发出的,阅读者寥寥。一个人的路,一个人的舞,一个人孤光自照,独自低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光阴老去,梦想依旧,“回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打开,在人生新的自留地上,继续耕耘,且行且歌。

(shanxingzhe23  20180604)


坚持日更第32天,记录生活的光影,雕刻美好的梦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三块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