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有几条故事线安排:
从主线故事来看,分为明线和暗线。
明线是李天然(彭于晏 饰)对杀父仇人——自己的师兄、如今的北平市警察局长朱潜龙(廖凡 饰)和日本特务头子根本一郎(泽田谦也 饰)的复仇。
暗线则是蓝青峰(姜文 饰)为抗日下的一盘棋,以及各方势力在角逐过程中的明争暗斗。
以暴制暴,以血还血,本来就是姜文式的哲学。
《邪不压正》的快意恩仇只是表面上的故事,通过把影片的主角都设定为真实存在的抗日志士,姜文想要通过电影传达给年轻一辈的东西也可见一斑。
把这么多仁人志士聚集到影片里,却又不像庄士敦、溥仪或曹雪芹那样,直接将这些人物的真名带出,甚至你连魔幻现实主义的戏谑都几乎感受不到,姜文在访谈中也表明了创作意图。
“我觉得历史是不能割裂的,我们历史上有一些悲剧发生,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件事情是不能够轻易过去的。现在所谓娱乐至上真是一种糊涂的做法,也是一种loser的做法,不娱乐就不能活吗?很多事儿就是不能娱乐。”
姜文已经掌握了扎实的导演功力,所以电影怎么拍都不会烂到哪里去。
对姜文自己来说,他拍电影就一个观点:我喜欢,你们随意。
《邪不压正》改编自小说《侠隐》,其中的暗喻特别有趣,下面一一列举分析开来。
师父原型是晚清和民国时期民间传说中擅长飞檐走壁的侠盗“燕子李三”。由开头屋外屋内的对白可知,被抱养回来的李天然和“恢复本姓”之前的大师兄朱潜龙(也是抱养)都是随师父姓李。后面李天然盗走根本一郎的刀和印,也留下了“燕子李三我”字样的几个大字。
片中角色与历史原型多少有些出入,但与其口述生平较为一致的是关巧红的原型——施剑翘,她的父亲被孙传芳杀害,将首级悬挂于蚌埠火车站,施剑翘向哥哥和第一任丈夫恳求为父亲报仇时都遭到拒绝,决心雪恨的施剑翘苦练枪法,最终将孙传芳刺杀于天津。
在这十年之中,为了报仇,她先是嫁给阎锡山手下的干将施靖公并与其育有两子,希望丈夫能替自己报仇,并在发现施靖公无心也无能替她报仇以后,决然与他一刀两断。随后她用手术放开自己的小脚、练习枪术、制定周详的刺杀计划,最终复仇成功。
这是施剑翘的故事。早在2007年左右,拍摄《太阳照常升起》前,姜文便已与施剑翘的家人签约,拿到了拍摄人物故事的版权。
十年后的今天,姜文如愿以偿的讲了施剑翘的故事,但他的解构方式,比起平直的传记,更隐晦、更尖锐、更高级、更深刻。
接头暗号A捏鼻子咳咳咳:还等什么呢?B咚咚咚敲脑门:C’est la vie.(这就是命)。呼应故事主线:命中注定要快意恩仇。
(复仇,不需要让别人相信)
蓝青峰为朱潜龙找回的朱元璋画像,跟《让子弹飞》里麻匪张麻子的通缉令画像大同小异,都是麻子鞋拔子脸,只是前者衣冠端正,后者蓬发。
十五年前朱潜龙就已回归本姓,有称帝的野心,而1922年离1916年的袁世凯复辟、1917年的张勋复辟也不算遥远。也就是说,最起码十五年前蓝青峰就和朱潜龙有交集,契合了后面蓝青峰那盘下了二十年的大棋。之后的三十年代的伪满建立也进一步刺激朱潜龙的称帝野心。
李天然第一次进到关巧红的裁缝店内,误把一件明朝龙袍误认为是戏服。该龙袍是唐凤仪订造的,估计是朱潜龙拿来复辟穿的,结果一句“巴黎时装周”说出来果断笑喷了。
想来,这一段是相互呼应的。
协和医院里医生们的誓词叫《希波克拉底誓言》,字幕还用心地采用了民国的古风译本。宣誓对象是梁启超被错割的健康肾脏。那个一脸尴尬说“知耻近乎勇”的带头医生,也就是当时的主刀医生,历史上叫刘瑞恒。这档事是协和医院比较著名的医疗事故了。
“影评人谈电影,就像太监谈做爱”。
这是姜文当年的名言。
并不是姜文在diss影评人,而是姜文在怼部分影评人的风气,就是那些不懂装懂,而且收钱办事、不看电影就打分的人。
姜文还是很“尊重”影评人的,毕竟史航扮演的角色是站着死的。
有意思的是,这个角色死于两杆长枪之下,可是当时在场的刺客,没有一位拿枪的。这处设定很明显,收钱办事的评论人写得叫什么——枪稿啊。
写枪稿的影评人,最终会完蛋的,死于枪稿之下,站着死也是死。
中国人的软弱,在电影里处处可见。
开车横冲直撞的美国爸爸,被放走的外国烟鬼,一听被杀的是美国人,格外重视。
蓝青峰让李天然在钟楼敲钟,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钟声代表着发声,唤醒和觉醒,数字暗合“五四”。
不自觉的想起鲁迅先生写给青年的: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讽刺的是,电影后,我们的大部青年放弃或者没有耐心,没有精力,去了解这背后的意义,去了解电影这门伟大的艺术。
所以《邪不压正》是姜文拍给年轻人的电影。
太监和裹小脚的女人,是几千年封建社会下被压抑的人性。所幸,太监(三流影评人)死了,小脚越来越大。
凤仪在日本进城那一刻,一跃而下还砸死了一个日本官兵,
这一幕不仅是纪实,同样也是为了讽刺。
杜牧的《泊秦淮》中有这么一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姜文的牛逼在于,用商女,被讽刺的对象,讽刺了城里麻木的中国人。
周韵说“姜文想表达的是1,拍出来是234,观众以为是567”。
而最打动我的是姜文在《十三邀》中的原话:
“不会生活。我觉得说好听叫搞创作,说不好听就是对生活没招才去假造一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