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的小细节

    课堂流程的设计,大同小异,课件的制作,大家也是相互学习,网络上、资源库里也有现成的,无论你的课堂是丰富的还是生动有趣的,最后都要定格在效率上,热热闹闹一节课,如果学生脑子里没有留下痕迹,不仅没有学明白,而且也没有学会,特别是数学课,立竿见影,简单的几个题就能看出一节课的效率。

  大家的教学硬件一样,效率的差距可能是在一些细节上,这几天我讲授《因式分解》这一章知识,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小细节,感觉课堂上的效率还不错,仅仅是感觉不错,没有精心研究也没有理论支撑,暂时简单的记录一下:

1、熟记公式:以前也这么要求学生,把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熟记,可是课堂上没有采取措施,最后学生总是记不住,而且还容易混淆;今天我课堂上留了几分钟,让学生流利的说出来,不许中间打结:“两个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数的和于它们差的乘积”;有人说数学知识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的,有人说熟记之后有助于理解,不管怎样先让学生熟练的流利的记住公式,有利于以下的学习。

2、模型思想;用公式法因式分解就是一种数学模型,例如:a2-b2=(a+b)(a-b) 平方差公式,学生模型的接受很快,却不能真正的理解,我用一连串的式子加深学生的理解:x2-1  x2-4y2  9x2-4y2  9(x+3)2-4(y-1)2  公式中的a b的变化,让学生产生类比,便于在对比中理解模型。

3、严格要求格式;我要求学生平方差公式额运用分两步,第一步化为平方差形式,第二步套用公式;不管这道题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例如:36 - x2=62- x2=(6+x)(6- x) 

36(3m+2n)2 - 49(a- 2b)2=[6(3m+2n)]2-[7(a-2b)]2

步骤格式要求严谨了,直接避免学生简单的因为疏忽做错,稍微复杂的不敢、不会做,对于模型的理解也会领悟深刻。

如此三点做完之后,学生几次应用之后,做得都很正确,感觉自己学得挺明白的,不由得就找到了自信;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非老师创设多么生动的情景,也没有那么多的情境可创,数学本来就是与数字打交道,如果学生学不会,老师讲的再精彩,那些数字也都是枯燥无味的。

数学课的新授,需要精细,慢下来让学生用心体验,引导他们处理好细节,把数学知识学明白,并不是紧张的、快节奏的处理各个知识点,效率的提高在于师生一起用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学课堂上的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