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波三折的“热气球”

      上上周经历了研究课,选择的是《我们来做“热气球”》。该课实验本身的材料我就经历差不多半个月的尝试,从最初爱牛自带的小茶蜡和小纸筒,到自制三根蜡烛的烛台和a3白色卡纸做的纸筒,最后到蜡烛缩减为2根,白色卡纸内部贴整张锡箔纸,配备点火器。











      每一次的改进都是因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尤其是纸筒,我自己尝试多次安全,却在第一个班尝试就烧燃一半,学生没有危险意识,只在尖叫欢呼。


      当天晚上我彻夜难眠,第二天专门拿一节课给学生讲用火安全,每个孩子在我面前过关点火器点火、蜡烛灭火以及遇到着火应该怎样处理,同时对纸筒进行了锡箔纸防火和每桌一张小帕子。这样纸筒最多只会碳化,孩子们也能很及时轻松地将小火情扼杀在摇篮里。本以为实验问题解决,这节课就可以顺利上完,结果第一次正式试讲磨课,上得我面红耳赤,几度上不下去。孩子们太兴奋,我的问题太碎,流程没跟孩子们传达清楚,逻辑是散的,也没有高度,够不上一节研究课、展示课的水准。于是又在多位老师帮助下经历全部推翻重来,对着空教室一遍一遍把自己的流程操作过熟。

      而终于等我上完这节课,以为告一段落的时候,平起波澜,学校再次安排我用这节课作为展示课。于是在这一周内我经历了教案大改,视频素材多次重新剪辑配音,并将这堂课和信息技术(我们学校的Hiteach软件、醍摩豆云端以及中央电教馆的最近3D课件)融合在一起。在一周时间内,快速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技能,经历5个班的试讲,其中3个班是我完全不熟悉的班级,每一次试讲后都是大改,每一个环节细扣,遇到学生这样的反馈,我该说什么做什么,我该怎样调整。我怎样让自己贫瘠的评价加上一点颜色,怎样才能让自己更直面学生,对学生更坦诚,不逃避他们。终于在这周周四的展示课中,我觉得预先达到的一些亮点出现了,甚至还有一些新的亮点出现,孩子们既全情投入又很有序,我自己也投入进去,开始和他们一起重走当年探索热气球飞天的道路。这让我很感动。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譬如教学环节可以更相得益彰,我的评价可以更丰富更落到实处。可是我觉得这是我当老师三个月以来能够交出的最满意的一份答卷,我没有辜负自己的这三个月。






另附作业:在刘老师和诸位老师提到及时加星评价和课堂反馈后,我就开始逐渐练习这方面的内容,也在这次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原来老师运用口令,运用眼神,改变语速,是能够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的。当你出现手势,孩子们知道这个地方是需要他们齐读;当你改变重音,放慢语速,孩子们知道这是老师重点要让他们关注、思考的内容。在热气球这一课里,前几次的试课当中,孩子们汇报时都没能关注到塑料袋表面的变化,只看到塑料袋升空,部分孩子能够说到下降。而当我在实验开始前,逐渐改变语气语速:“请大家边实验边观察,重点关注塑料袋的各种变化。”在实验过程中走近小组,去提示兴奋不已的孩子们:“这是你们用眼睛看到的,你还可以用手摸一摸”。在汇报环节很多孩子便都能说到温度升高。而在塑料袋膨胀绷紧这儿,孩子们却产生了疑惑,我便立即自己再次演示了一次,和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并且一开始我的教案中,问题不聚焦,要么太大,孩子们过分发散,回不到正题,要么太小,孩子们觉得毫无思考空间,提不起兴趣。在跟经验丰富的老师们反复商讨后,不断将问题优化,做到孩子听得懂,孩子够得着。当然到目前,我的设问肯定还是不够好的,对于学生评价的语言还是不够丰富饱满针对的,但是通过这学期的多次培训,以及本次研究课的层层研磨,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很多问题开始能问得出,能够想一想为什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一波三折的“热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