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4闲话阴阳(172-结束)

【闲话阴阳】(172)三十六宫皆是春

“三十六宫皆是春”这句话,出自宋邵雍,邵雍《观物吟》:“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皆是春”。什么是三十六宫呢?在易学史上,历来不乏有人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研究,唐人孔颖达依据所谓“两两相偶,非覆即变”,对64个卦象捉对排列,可将其易简为三十六宫;但该说有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乃至“卦序”成了一个千古之谜。对于三十六宫的依据和内容迄今也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明。

其实,周易通行本卦序的排列,并非是“两两相偶,非覆即变”,卦变包括爻变(阴阳互变)、位变与时变,不只是阴阳变化。即便不考虑位变与时变,单从阴阳变化上讲,卦变也不是简单的“两两相偶,非覆即变”,更何况卦序也明显的不是依据“两两相偶,非覆即变”进行排列。卦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简言之,如果不了解真实的卦体与易道,那是永远也揭示不了卦序之谜的,比如说,师与比、萃与升,历来都认为它们是“覆卦”,师倒过来就是比,比倒过来就是师;萃倒过来就是升,升倒过来就是萃。其实是大错特错,师与比的初爻是同一个爻位,上爻也是同一个爻位,只是中间四个爻做了一个逆时针90度的旋转;萃与升的初爻是同一个爻位,上爻也是同一个爻位,只是中间四个爻做了一个180度的旋转。至于为什么是这样的变化,这有卦辞与爻辞可以作证。比卦辞讲“原筮元永贞”,师是比的“原筮”,比是师的“复筮”,所谓“原筮元永贞”就是说师卦的初爻继续充当比卦的初爻,只是改变了时间与运行的方向。萃五讲“元永贞”也是说初爻这个位不变,继续充当升卦的初爻,因为萃本身就是“原筮卦”,所以这里不说“原筮”。只有依据经文,我们才能揭示卦变。反过来说,只有掌握每卦每爻具体的方位、所代表的时间和运行的方向,也能正确理解经文。

假定我们不考虑方位与时间,单从爻的阴阳上做考查,那么屯卦与蒙卦,确实是一个卦,爻的阴阳没有变化,只是卦体做了一个颠倒,这是一对典型的“覆卦”。需和讼也是“覆卦”,因为爻的阴阳没有变化,也是做了一个颠倒。师比、萃升不是“覆卦”,因为没有颠倒,但爻的阴阳也没有变化。假如我们把阴阳不变的卦做为一“宫”,那么六十四卦确实可以分为三十六宫,这三十六宫是:

1、乾;2、坤;3、屯–蒙;4、需–讼;5、师–比;6、小畜–履;7、泰–否;8、同人–大有;9、谦–豫;10、随–蛊;11、临–观;12、噬嗑–贲;13、剥–复;14、无妄–大畜;15、颐;16、大过;17、坎;18、离;19、咸–恒;20、遯–大壮;21、晋–明夷;22、家人–睽;23、蹇–解;24、损–益;25、夬–姤;26、萃–升;27、困–井;28、革–鼎;29、震–艮;30、渐–归妹;31、丰–旅;32、巽–兑;33、涣–节;34、中孚;35、小过;36、既济–未济。

乾与坤是极为特殊的两卦,从数上看,乾坤各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如果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为一比一点二五,那么这样的爻就是“非阴非阳”或“亦阴亦阳”,由这样的爻构成的卦也就是“非乾非坤”或“亦乾亦坤”。既然是“非乾非坤”或“亦乾亦坤”,那么我们可以说是“乾坤一体”,但也可以说是两卦,这里为了凑数,我们权当它们是两卦。

什么是“三十六宫皆是春”呢?原来这三十六宫不是一潭死水,每一宫都蕴涵着无限的生机,都可能带来一种或多种变化。这些变化就体现在乾变坤、坤变屯、蒙变需、讼变师、比变小畜、履变泰、否变同人、大有变谦、豫变随、蛊变临、观变噬嗑、贲变剥、复变无妄、大畜变颐、颐变大过、大过变坎、坎变离、离变咸、恒变遯、大壮变晋、明夷变家人、睽变蹇、解变损、益变夬、姤变萃、升变困、井变革、鼎变震,艮变渐、归妹变丰、旅变巽、兑变涣、节变中孚、中孚变小过、小过变既济、未济变?等等当中。

对应上述变化,于是有了太和之“合”、婚媾之“合”、褫夺之“合”、师比之“合”、云雨之“合”、包承之“合”、同人之“合”、随顺之“合”、干蠱之“合”、敦臨之“合”、噬嗑之“合”、敦復之“合”、求正之“合”、求实之“合”、棟橈之“合”、求得之“合”、折首之“合”、取女之“合”、

嘉遯之“合”、康侯之“合”、交孚之“合”、來譽之“合”、

損益之“合”、含章之“合”、萃聚之“合”、脱困之“合”、

去疾之“合”、敦艮之“合”、承筐之“合”、焚巢之“合”、

商兌之“合”、拯馬之“合”、求燕之“合”、际遇之“合”。等等。

我们说“三十六宫皆是春”的意思就是每一宫都蕴涵着无限生机,但这不是说每一宫中的每个爻都是“长生不老”,事实上,每一个爻都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一方面有着“生”的性质与功能,另一反面又常常面临着咎、吝、悔、厉、眚、疾、灾、凶等等危难,甚至还有死的威胁。有生就有死,有春就有秋,所以我们在理解“三十六宫皆是春”的同时,也应当知道,“三十六宫皆是秋”也是有道理的。

【闲话阴阳】(173)“八宫”与“九宫”

“八宫”之说,始于汉代京房,京房以为,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为八宫卦,每一宫卦再统领七个卦,这样就把六十四卦分成了八宫,并按照八宫顺序对六十四卦做了排列,显然这与通行本的排列顺序是不一样的。

“九宫”也是传统易学的一个重要用语。前面在【闲话阴阳】(32)《“九宫”与“八门”》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九宫”的基本内容是依据洛书和八卦来确定九个方位,八卦数不足,另设一个“中五宫”,此说大抵用于占卜,在解释经文上没有一点意义。

上文我们谈到,在阴阳不变的条件下,六十四卦可以编成三十六宫,有的是一宫一卦,如乾、坤、颐、大过、坎、离、中孚、小过,有的是一宫两卦,如屯与蒙、需与讼等等。其实在阴阳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卦体的旋转或滚动;或者是卦体不动,但视角不断变换,那么六十四卦还可以编为“九宫”,这里说的“九宫”与传统易学上说的“九宫”是不一样的,它不过是按照一定规则,把六十四卦编为九组而已。

这种编组的规则是什么呢?这就是阴阳不变,但位在变化,或者说是“位变爻不变”,那么六十四卦就可以分为九组,这九组分别是:

1、乾、坤;共计两卦。

2、师、谦、豫、比、剥、复。共计六卦。

3、屯、临、明夷、震、蒙、艮、晋、观、坎、升、小过、萃。共计十二卦。

4、颐、蹇、解。共计三卦。

5、泰、丰、随、节、否、涣、蛊、旅。共计八卦。

6、噬嗑、益、损、贲、咸、困、井、恒、渐、归妹、既济、未济。共计十二卦。

7、需、大壮、革、兑、讼、巽、鼎、遯、无妄、中孚大畜、离。共计十二卦。

8、大过、家人、暌。共计三卦。

9、小畜、大有、同人、履、夬、姤。共计六卦。

上述九宫换个名称,也可以叫:

1、六阳六阴之卦,如乾坤。

2、一阳五阴之卦,如师等。

3、二阳相邻之卦;如屯等。

4、二阳相对之卦;如颐等。

5、三阳相邻之卦;如泰等。

6、三阳相连之卦,如噬嗑等。

7、四阳相邻之卦,如需等。

8、四阳相对之卦,如大过等。

9、五阳一阴之卦,如小畜等。

为什么把乾与坤编为一组呢?这是从乾坤一体的角度考虑的。乾与坤具有直接的同一性,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所以可以或应该编为一组。至于其它组,完全遵循了“位变爻不变”这个原则。在传统易学中,人们不怀疑屯与蒙是一个卦,不同的就是“倒过来”,屯初为阳,倒过来变成蒙上还是阳,两个爻其实是一个爻;屯五为阳,倒过来变成蒙二以后还是阳,屯五与蒙二其实也是一个爻。但是对于屯与临、明夷、震等卦就认为没有什么关系,其实把屯卦初上两爻固定不动,只是把中间四个爻按顺时针方向旋转那么一下,旋转90度,屯就变成了临,再旋转90度,临就变成了明夷,再旋转90度,明夷就变成了震,如果继续旋转,那么震就又变成了屯。

上面的旋转是在初上两爻固定不动的条件下,如果是二四两爻不动,把屯卦再按照顺时针方向做个旋转,那么旋转90度后,屯就变成了明夷,再旋转90度,明夷就会变成艮,再旋转90度,艮就会变成观,继续旋转90度,观就又变成屯。如此等等,只是由于这样的旋转,屯这个卦就可以变成临、明夷、震、蒙、艮、晋、观、坎、升、小过、萃,这就是我们把这些卦编成一组的原因。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同形异象”,即形体是一个,展现出来的形象却是多个。

不难看出,我们上面编组的依据与传统易学有相似之处,比如说屯蒙一体,需讼一体,等等,人们对此不会有什么异议,但这只是把平面的六画倒过来,人们没有看到,卦体是一个立体,可以旋转和滚动,所以对我们把临、明夷、震等卦与屯编为一组就觉得不可思议。

或问,这种编组的意义何在呢?我们说意义非常重大,首先它让我们认识到,卦体只有一个,六十四个不过是同一卦体的不同形态。卦体只有一个的观点,反映了世界的统一性和唯一性,这个世界是统一的,彼此关联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这个世界是唯一的,在这个世界以外,不存在另外的什么世界,这就是唯物主义观点。六十四卦是同一个卦体的不同形态,这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这个世界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变化的,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种辨证的、发展的观点。

其次,作为同一个卦体的不同形态的六十四卦,这种分法既有卦体本身的原因,也有人们观察与反映方面的原因。如果说把六十四卦编为三十六组是一种简约,是对不同形态的卦的一种归纳,那么我们说这样的归纳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主观方面的影响。而编成九组的做法则完全摆脱的主观方面的影响,只就卦体或卦体的状态而论,因此也就更客观地反映不同状态的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说作为二阳相临之卦的屯卦是失衡卦,无论爻位怎么变动,其结果还是失衡卦。而作为二阳相对之卦的颐卦是平衡卦,无论爻位怎么变动,其结果还是平衡卦。失衡卦有失衡卦特点,所有失衡卦有它们的共性;平衡卦有平衡卦特点,所有平衡卦也有它们的共性。掌握了共性,也就容易对卦的态势做出分析判断。

【闲话阴阳】(174)“四十八变”与“十六变”

上文我们谈到,在爻的阴阳不变的情况下,只从爻位的变化考虑,或者说随着卦体的旋转和滚动,我们就可以把六十四卦分为九组,这种分组,与周易通行本的卦序没有关系,但却可以反映某些爻的共性。

但是,爻是数、位、时的结合体,我们以上的讨论,仅仅是由数构成的爻与位,没有考虑到时这个因素,如果加上时间这个因素,那么在阴阳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卦体的旋转和滚动,每一个卦在一般情况下,还有四十八种变化。比如说乾卦,我们把初爻确定为甲爻,但是从道理上讲,它也可以被规定为乙爻、丙爻、丁爻等等,或者说在初爻这个爻位上,甲可以居住,其它乙、丙、丁等也可以来这里居住。这里与爻的阴阳没有关系,天干的变化,只是表示这个爻的时间发生了变化。

对于爻有时间性质,爻是数、位、时的结合体,传统易学一般是承认的,但却不知道是怎么结合的。我们从乾坤两卦的纳甲得到的启示是,甲和己各占一个爻位,既代表了这个爻位,也代表了开端或终结,在卦体上处在对立的位置。其它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也代表着一个爻位,但却分别代表着两个时间段。其中乙和丁、丙和戊、庚和壬、辛和癸,分别处在对立的位置。这就是位与时的结合,是周易的特殊规定,是六十四卦都必须遵循的法则。根据这个法则,爻位的变动,就意味着时间的改变,而时间的改变,又需通过爻位的变动来表现,这样一来,假定卦体任意旋转和滚动,那么在时间上每一个卦的变化就有了四十八种,如下表:

初二三四五上初二三四五上(爻序)

甲乙丙丁戊己己庚辛壬癸甲(乾与坤的天道)

●○○●●⊙⊙●●○○●(用定位数表示)

甲丙丁戊乙己己癸庚辛壬甲

●○●●○⊙⊙○●●○●

甲丁戊乙丙己己壬癸庚辛甲

●●●○○⊙⊙○○●●●

甲戊乙丙丁己己辛壬癸庚甲

●●○○●⊙⊙●○○●●(后略)

乙甲戊己丙丁辛壬己庚甲癸

乙丙甲戊己丁辛己庚甲壬癸

乙己丙甲戊丁辛庚甲壬己癸(屯与蒙的爻时)

乙戊己丙甲丁辛甲壬己庚癸

丙甲乙己丁戊庚辛己癸甲壬

丙丁甲乙己戊庚己癸甲辛壬

丙己丁甲乙戊庚癸甲辛己壬

丙乙己丁甲戊庚甲辛己癸壬

丁甲丙己戊乙癸庚己壬甲辛

丁戊甲丙己乙癸己壬甲庚辛

丁己戊甲丙乙癸壬甲庚己辛

丁丙己戊甲乙癸甲庚己壬辛

戊甲丁己乙丙壬癸己辛甲庚

戊乙甲丁己丙壬己辛甲癸庚

戊己乙甲丁丙壬辛甲癸己庚

戊丁己乙甲丙壬甲癸己辛庚

己乙戊丁丙甲甲壬辛庚癸己

己丙乙戊丁甲甲辛庚癸壬己

己丁丙乙戊甲甲庚癸壬辛己

己戊丁丙乙甲甲癸壬辛庚己

以上四十八种变化,当作顺序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道。这个顺序与阴阳没有关系,从道理上讲,乾卦可以有这样四十八种变化,坤卦也可以有这四十八种变化,屯、蒙等卦也是这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十八变”。

不过有几个卦的变化却不是这样,比如复、师、谦、豫、比、剥这六个卦,由于这几个卦的阳爻是一个有九个天数的纯阳爻,其它五个阴爻都是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这才满足一卦有五十四个天地之数的要求,因而这个阳爻必定是一个纯由天数定位的爻。而纯由天数定位的爻,从乾坤的纳甲中我们知道,不是乙丙,就是癸壬。所以对这六个卦而言,它们就没有这么多的变化,只有十六种,例如复卦,就是只有乙癸或丙壬处在初位的时候才能形成,这说明有些卦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出现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六变”。我们把这种现象就叫“同位异时”或“同卦异序”。

需要指出的是,从原则上说,每一个卦都有四十八种或十六种变化,或者说有四十八种或十六种可能的选择,但周易六十四卦,每一个卦只用了一种,其它四十七种或十五种闲置未用,比如乾卦使用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坤卦使用的是己庚辛壬癸甲,屯卦使用的是乙己丙甲戊丁,蒙卦使用的是辛庚甲壬己癸,如此等等。迄今为止,传统易学不仅不了解这四十八种或十六种变化,甚至连一个卦的情况也不了解,只有《彖传》对乾卦讲了句“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文言》讲了句“与时偕行”,还没有人把乾卦六爻的顺序当作是甲乙丙丁戊己。

认识这种变化有什么意义呢?原来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不过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卦辞爻辞所描述的也仅仅是某一卦或某一爻在某一时刻的性状。如果时间条件一改变,卦辞爻辞也必须随之改变,否则就成了“刻舟求剑”或者是“胶柱鼓瑟”。例如屯卦,初爻为乙,二爻如果不是己而是丙;或者二爻为己,初爻不是乙而是戊,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二爻那位“女子”都不必等待十年(屯二辞: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只需一年便可以完婚了。再如蒙卦,二爻为庚,假如三爻不是甲而是辛;或者三爻是甲,二爻不是庚而是癸,那么在这两种情况下,三爻都不必担心受到“金夫”的伤害(蒙三辞: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这就是说,离开了时间这个条件,对那些扑朔迷离的卦辞和爻辞,就永远无法理解。同样,如果把那些针对特定时间的卦体性状的描述(即卦辞与爻辞)当作永恒真理,应用于任何时间,那就只能导致神秘主义和盲目迷信。只有弄清楚每卦每爻的具体时间,即在过程中处于什么阶段,才能够准确理解卦辞和爻辞的意义,并以此为例,援例类推,方能囊括永恒的大千世界,真正做到“曲成万物而不遗”。

【闲话阴阳】(175)什么是“同体异构”?

前面我们谈到了在爻的阴阳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随着卦体的旋转和滚动,一个形体的卦,可以有多个形象;也谈到了在爻的阴阳不变的情况下,仅仅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个卦可能有四十八种或十六种变化。现在我们再谈一下还是在爻的阴阳不变的情况下,一个卦可能有许多的数构成。

我们已经知道,爻不是不可分割的,爻是由数构成的,一个爻有九个数,这九个数可能都是天数,也可能都是地数,但更多的可能是天地数混杂,但任何时候爻数都是九个;一个卦有六个爻,所以一个卦也就有五十四个数,其中或者天数为二十四个,地数三十个;或者天数为二十五个,地数二十九个。

阴爻与阳爻的区分不是根据所谓的奇数偶数,根据所谓的“七八九六”或者是“阴阳老少”,而是根据爻量,设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那么四个天数的量就相当于五个地数的量,假定这是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那么由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构成的爻就是“非阴非阳”或“亦阴亦阳”的爻;由这样的六个爻构成的卦也就是“非乾非坤”或“亦乾亦坤”。事实上乾与坤就是这样的一种数结构,否则不是有乾无坤就是有坤无乾,要使乾坤同时存在,只能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由此我们得出了乾坤一体的结论,即在这样的条件下,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

如设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那么三个天数的量要小于六个地数的量,而四个天数的量要大于五个地数的量,这样,当着一个爻内包含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的时候,爻的性质表现为阴;当着一个爻内包含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的时候,爻的性质就表现为阳。在天数三与四之间,或者说在地数五与六之间,有一个“阴阳界”。阴爻有四种构成(地数六至九或天数零至三),阳爻有六种构成(天数四至九或地数零至五)。

一个卦可能只有一种数结构,比如说乾与坤;再比如说一阳五阴之卦,复、师、谦、豫、比、剥这六个卦,就是在阳爻为九个天数、每个阴爻都是包含着三个天数和六个地数的条件下形成的,没有这个条件就形不成这样的卦。

但是更多的卦不是一种数结构,而是有许多数结构,例如屯卦有两个阳爻和四个阴爻,阳爻中的天数可能是四个,也可能是五、六、七、八、九个;阴爻中的天数可能没有,也可能是一、二、三个。只要是一个卦中天数不超过二十五个,或者不少于二十四,当然也可以说一个卦中的地数不超过三十个,或者不少于二十九个,而卦中的天数与地数之和为五十四个,那么这个卦就成立,至于爻内的天数与地数的配比则是灵活的。现在可以知道,大多数的卦不是一种数结构,而是结构相当复杂。比如说二阳四阴的屯卦,就有数百种之多。我们把具有不同数结构的卦叫做该卦的“异构体”,把这种现象就叫做“同体异构”现象。

认识“同体异构”现象也非常重要,因为不同数结构的爻,虽然同是阳爻或同是阴爻,其性质和作用也有差异,有时候也会影响到爻的处境和卦的前途,最明显的是屯五,如果是一个包含着天数少的阳爻,那么它的处境就没有危险,卦体也能保持稳定,如果是一个包含着天数多的阳爻,那么也有可能危及卦体的稳定,它本身也可能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爻辞说是“小贞吉,大贞凶”,这里说的大小就是指的爻量,而考察爻量就是要看它的数结构。

卦的“同体异态”或“同形异象”、“同位异时”或“同卦异序”,还有“同体异构”,这些内容都非常重要,惜乎传统易学要么没有涉及,要么把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引上了歧途。

【闲话阴阳】(176)“合”之“四求”

前面我们依据周易通行本卦序,分别探讨了什么是太和之“合”、婚媾之“合”、褫夺之“合”、师比之“合”、云雨之“合”、包承之“合”、同人之“合”、随顺之“合”、干蠱之“合”、敦臨之“合”、噬嗑之“合”、敦復之“合”、

求正之“合”、求实之“合”、棟橈之“合”、求得之“合”、

折首之“合”、取女之“合”、嘉遯之“合”、康侯之“合”、

交孚之“合”、來譽之“合”、損益之“合”、含章之“合”、

萃聚之“合”、脱困之“合”、去疾之“合”、敦艮之“合”、

承筐之“合”、焚巢之“合”、商兌之“合”、拯馬之“合”、

求燕之“合”、际遇之“合”。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六十四卦中蕴涵的“合”,绝大多数是“复合”,即多种原因造成了多种变化,一个卦的“合”是不能简单的用一种形式的“合”来概括的,比如说屯卦与蒙卦,我们只说了一个婚媾之“合”,其实就其内容而言,说它们的变化是囤积之“合”、建侯之“合”、击蒙之“合”、御寇之“合”、求正之“合”等等,这也不是不可以,因为在屯蒙卦中就包含着这些内容。所以我们的概括也就难免挂一漏万,另外也不一定准确,不一定反映本质。假如我们对上述这些“合”再从原因与方式上做个总结,那么这也可以叫“合”之“四求”。

上述许多“合”,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的。如果探求这些“合”的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四求”来概括,这“四求”就是求得、求正、求实与求燕。

1、求得之“合”。在多种形式的“合”当中。求得之“合”是一种基本的“合”,贯穿于各种“合”当中,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其它所有“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得”与“失”字都见诸经文,简单说“得”就是得到、收获、获取,“失”就是损失。为什么求得之“合”是重要原因呢?原来爻不是孤立的,爻的生机与活力就体现在得失当中,假定一个爻“无丧无得”,既没有损失,也没有获得,那么这样的爻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变成一个“死爻”,哪怕这是一个强爻,否五的“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就是因为它断绝了给养。“无丧无得”还有个解释就是没有丧失,也就没有收获,这后一种解释,更能体现得失的辨证关系。六爻当中,确实存在着两个爻,一个是“只失不得”,一个是“只得不失”,“只失不得”看似吃亏,但这却是老子所说的“上德”。得失是爻的德性,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也是“合”的原动力或原动力之一。求得不分阴阳,阳有求得,阴也有求得,屯四的“求婚媾”是阴求阳,坎二的“求小得”是阳求阴,当然阳也可以求阳,阴也可以求阴。求得的内容千差万别,共性的东西则是以己之有,获己之无。可以归纳为求得之“合”的有婚媾、褫夺、师比、云雨、包承、同人、随顺、干蠱、敦臨、敦復、取女、嘉遯、康侯、來譽、損益、萃聚、脱困、去疾、敦艮、承筐等等,这些“合”可以说是求得之“合”的具体化,或者说是求得之“合”在不同范围和不同领域中应用。

2、求正之“合”。所谓“正”就是卦体的平衡,卦体失衡,经文上就叫“匪正”。求正之“合”也就是寻求平衡的“合”。这种求正之“合”也是各种形式之“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六十四卦中,平衡卦有十六个,失衡卦有四十八个,在这个意义上说,平衡是个别现象,失衡是普遍现象。但是在四十八个失衡卦中,还有整体失衡与局部失衡的区别,局部失衡卦,也可以叫局部平衡卦,例如需卦是个失衡卦,但其中的三爻与五爻就处在平衡状态,这可以叫做在失衡卦中有平衡因素。另外有些失衡卦,从动态角度看却又处在平衡状态,例如比卦,就因为初五之间是个“天地相悖”,因此才有“邑人不誡”。失衡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静态失衡,真正属于动态失衡的卦有屯、蒙、师、否、大有、谦、豫、贲、无妄、坎、萃、鼎、丰、旅、小过,共计十五卦。因此我们说平衡也不仅仅是个个别现象。

为什么说求正之“合”是各种形式之“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呢?原来六十四卦中虽然存在着平衡卦,存在着局部平衡和动态平衡,但终归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不要说失衡卦,就是在平衡卦中,也还有许多不平衡的因素,而失衡是运动的一个潜在原因,当然也就成了各种形式之“合”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我们说求得之“合”是一种基本的“合”,但求得本身没有度,或者说没有量的限制,什么样的求得才叫正当的求得?什么样的求得不正当,这只有用求正来衡量。如果一味求得,不顾失正,那就有可能得不偿失。可以归纳为求正之“合”的有干蠱、敦臨、噬嗑、敦復、求得、折首、取女、嘉遯、康侯、來譽、損益、萃聚、脱困、去疾、敦艮、焚巢、商兌、拯馬、求燕等等,简言之,所有失衡卦,其运动与变化的目的或目的之一,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求正。

3、求实之“合”。“实”字有充实、坚实、真实、富足等义。求实之“合”有两层意义,一个是爻的求实,一个是卦的求实。在经文中,通常是以阳为实,阴为虚,升卦三爻讲“升虚邑”,那是因为升上为阴为虚。爻的求实包括这样几种情况,如果是阴爻,它就希望成为一个量大的阴爻,经文中有的地方说“大吉”,比如说家人四和升初,这两个爻都是阴爻,“大吉”的意思不是说的吉的程度,而是说这个爻量大则吉。如果是阳爻,一般也希望成为一个量大的阳爻,经文中说的“大人”,一般就是量大的阳爻。当然最明显的是阴爻希望变成阳爻,这就是因为阳为实,阴为虚。在某种意义上说,爻的求实就是求强,自我求实就是自强,不停顿的自我求实就是自强不息。老子贵柔,以为柔弱胜刚强,的确,在六十四卦中有不少地方是阴胜阳,例如大有卦有五个阳爻和一个阴爻,但这五个阳爻抵不过一个阴爻,它们都是阴爻的服从者,其它还有什么“小人吉,大人否”、“婦人吉,夫子兇”等等,说的都是阳爻不如阴爻,但从总体上看是强者胜,这是没有疑义的。

卦的求实比较复杂,因为这牵扯到内实、外实、始实、终实、上实、下实等等情况。大体说来,如果一个卦的初爻为阳,那么这就是下实,下实意味着基础坚实,卦体稳定。如果上爻为阳,那就是上实。上下两端为阳,中间为阴,那就是外实。如果中间为阳,两端为阴,那就是内实。如果天道上的开始阶段为阳,那就是始实,终结阶段为阳,那就是终实。求实是每个卦的要求,但具体是求什么样的实还须具体分析。比如需卦是一个下实上虚的卦,那么对有的阳爻来讲就需要“升虚邑”,对于上爻这个阴爻来讲也需要阳爻来充实。颐卦是一个外实卦,也可以说是个“外强中干”的卦,卦辞讲“自求口實”,就是希望达到内实。

在经文中,实通常还用“食”来表示,因为只有通过“食”才能实。需卦五爻讲“需于酒食”,就是因为这个爻为阳为实,对于上爻来讲就成了上爻的“食”。实通常还与“富”有联系,小畜五讲“富以其邻”就是因为它可以从邻居那里获得“食”或者是财富。经文中还有四处谈到“福”字,如“于食有福”、“受兹介福”、“并受其福”和“实受其福”,这些“福”字都是以实为福或求实得福。

求实也是求得,但与求得不同的是求得偏重于客观,在求得那里,得与失是并重的,得就是失,失也是得,阳爻可失可得,阴爻可得可失,只要有生机,这样的求得就会永远进行,因此它是一个客观规律。求实则偏重于主观,有着鲜明的功利色彩,它是以“利”为标准,得为福,失为祸。正因为求实是以利为标准,所以也就不管正与不正,失正要求实,不失正也要求实。但是“利”有局部和整体之分,有眼前和长远之分,更因为爻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因此对“利”的追求往往发生抵触,因此也就常常出现“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的情况。可以归纳为求实之“合”的有敦臨、噬嗑、敦復、嘉遯、康侯、損益、萃聚、敦艮、承筐、商兌、拯馬、际遇等等

4、求燕之“合”。我们已经知道,“燕”古通宴,是安闲、安乐的意思,求燕之“合”也就是求取安定、安全和愉悦等等的局面。与“燕”相对待的字、辞在经文中有许多,比如“厉”、“吝”、“咎”、“悔”、“凶”等等,更有什么“泣血漣如”、“愬愬”、“號咷”、“赍咨涕洟”等等,这就是说,由于态势的不同和三道的错综,许多爻的处境是不利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求取一个好的环境,实现安定、安全和愉悦,是所有爻的共性。安定、安全和愉悦是一个爻的感受,但不是一个爻所能决定的,要靠培育、创建、维护,当然更多的时候是靠斗争甚至战争。“比”的意思是亲辅,含有安定、愉悦的意思,但比卦描述的就是一场内战之后的景象。

求燕与求实有关联,但“实”不等于“燕”,正如一个富翁不见得就幸福、愉快。在这个意义上说,求燕要比求实的层次要高,它包含着求得、求正与求实,但又不归结为求得、求正与求实。它可以叫以上“三求”的终极目的,是爻的目的,也是卦的目的,如果不“燕”,即便是得、是正、是实,也没有多大价值与意义。当然,求燕也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求得、求正与求实当中,有的时候,求得、求正、求实就是在求燕。周易经文中有“四喜”,这就是“先否后喜”、“勿药有喜”、“使遄有喜”和“介疾有喜”。这“四喜”情况各异,“先否后喜”是因为在“倾否”之后,出现了一个“天人合一”和“阴阳和合”,这好比是“洞房花烛夜”;“勿药有喜”是因为人道不通但却有个“天地合一”,这好比是“他乡遇故知”;“使遄有喜”是因为自己有使卦体稳定的价值,是挽狂澜于既倒,这好比“金榜题名时”;“介疾有喜”则是因为自身的变化带来了云行雨施,这好比是“久旱逢甘雨”。这“四喜”当中有阴也有阳,有环境的美好,也有自身价值的实现,称得上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把这四者汇集为一爻已属不易,能汇集为一卦,使普天之下,其乐融融,却是不多见的。不过求燕的愿望却比比皆是,可以归纳为求燕之“合”的有太和、婚媾、云雨、包承、随顺、敦臨、敦復、求正、求实、求得、折首、取女、嘉遯、康侯、交孚、來譽、損益、脱困、去疾、敦艮、商兌、际遇等等。

在众多形式的“合”中,“四求”是基本的,它们可以说是各种“合”的原因、动力或目的,但是要说阴阳变化,还是应当说数的周流是阴阳变化的内因或根据,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综合作用是变化的外因或条件。

【闲话阴阳】(177)“合”之“二律”

前面我们对各种形式的“合”以及“合”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假如我们把周易中的“合”看作是一个统一的过程,那么也就不难发现,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总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力量在起作用,即一方面是不断推动诸爻向“合”的方向发展、演化,而另一方面则是促使诸爻分化、离散。前者我们叫做趋同,后者我们叫异化。趋同与异化,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二律”。

先说什么是趋同。前面我们探讨了周易中的各种形式的“合”,“合”就是“同”,阴阳变化是“合”的结果,也是“同”的结果。为什么不同的爻与爻能够“合”在一起呢?就因为它们之间有同一性,如果没有同一性,硬“合”是合不拢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合”就是“同”。但“合”与“同”也有不同的地方,这主要是“同”的内容更广泛,如同行、同志、同道、同类、同等、同好等等,而“合”只是“同”当中一种形式,不包括所有形式,当然“合”也可以说是“同”的最高形式,因为一旦两个事物“合”起来,原则上就没有了彼此,而在“同”当中,一般还是要分彼此的。

“同”比“合”的内容更广泛,不仅表现在阴阳上,还表现在方位与时间上。我们知道,六爻代表六个方位,这六个方位,叫上下前后左右也好,叫上下东西南北也好,它们的差异或对立,具有绝对的性质,卦体可以旋转滚动,上下前后左右可以易位,但它们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并不是随着易位而消失,这也就是说,它们是永远无法“合”在一起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可以实现“同”,比如平衡卦中的两个“跷跷板”,我们没有办法把两端“合”在一起,变成一端,但可以做到两端同等,这也就是《系辞》上说的“同功而异位”,也可以求得它们之间“和”,当然这还不是真正的“同位”。我们还知道,六爻之间有先后,有往复,有终始,这种差异与矛盾也是不能“合”的,或者说在“合”的过程当中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也可以实现“同”,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同时”就是表示在时间上没有差异。这就是说,“合”不离“同”,没有同一性就不能够“合”,但“同”却可以离“合”,不能够“合”的事物也能够“同”。

如何把代表着不同方位的六爻变成“同位”呢?周易用了两个办法,一个是静止不动,一个是忽略不计。如果是一个爻永远静止不动(这里的静止不动是指方位上的静止不动),那么这个爻也就永远与自身“同位”。当然没有永远静止不动的爻,“同位”的意思也不是这样,而是指不同位的爻如何“同位”。不同位的爻如何“同位”呢?这也有两种办法,一个是把处在相对位置的爻“重叠”,如二与四,在卦体上本来上一前一后,但对于初三上五而言这两个爻又都是“中”,“中”既代表前爻,也代表了后爻,把“中”当作“位”时,前与后的差别就消失了,这就是“重叠”的结果。再一个是把相邻的爻“抹平”,例如泰卦三爻讲的“无平不陂”,这是指的在泰卦二三四五这四个爻中,如果以阳为“平”,那么阴就是“陂”,如果以阴为“平”,阳就是“陂”。本来四个爻表示四个方位,而在这里却成了“平”与“陂”这样两个位,这就是“抹平”的结果。再比如渐卦三爻讲“鴻漸于陸”,上爻也讲“鴻漸于陸”,三爻与上爻在方位上肯定有别,但一个“陸”字就把两者的差别弄没了,这也是“抹平”的结果。那么什么是忽略不计呢?这就是说,六爻之间并非没有方位上的差异,只是爻与爻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别的方面,没有表现在方位上,那么对于方位上的差异就可以忽略不计。比如说蛊卦,从卦辞与爻辞当中很难找出方位的痕迹,这是否说蛊卦没有方位呢?不是的,这只能说明蛊卦中的很多事情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或几乎是同一个地点上,这也是“同位”,这种“同位”不过是对“位”的不同不做计较。除了蛊卦,还有许多卦也是对方位不做计较。

如何把代表着不同时间段的六爻变成“同时”呢?这也有两种办法,一个就是“与时偕行”,再一个也是“忽略不计”。“与时偕行”就是时间上的静止。时间能够静止吗?当然不能,要想时间静止,那就只有“与时偕行”。我们看乾卦的卦辞与爻辞,除了一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以外,几乎找不出时间上的痕迹,难道说乾卦六爻就没有时间上差异吗?不是的,就因为乾卦是“与时偕行”,人们就感觉不到时间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先后、往复、终始等等也就没有多少意义,先就是后,往就是复,终就是始,六爻的差异不是表现在时间上,而是表现在方位上。六爻本来是有先后、往复、终始的,但在许多情况下,主要矛盾不是表现在时间的差异上,而是表现在别的方面,再比如需卦,从卦辞与爻辞中我们看到有“光”、“大川”、“郊”、“沙”、“泥”、“血”、“酒食”、“穴”、“寇”、“不速之客三人”等等事物,除了初爻的“利用恒”有一点时间的味道以外,也几乎找不出时间上的痕迹,原来时间虽然变化,但“沙”还是那些“沙”,“泥”还是那些“泥”,时间的变化似乎对这些事物没有什么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时间上的差异就可以被忽略,“光”、“大川”、“郊”、“沙”、“泥”、“血”、“酒食”、“穴”、“寇”、“不速之客三人”等等事物便可以认为是“同时”存在,没有什么谁先谁后、谁往谁复、谁始谁终的问题,其实这是“忽略”的结果。

阴爻与阳爻不仅能互变,还可以变成“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爻;不同位的爻可以变成“同位”;不同时间段的爻也能够变成“同时”。这些就是“同”的内涵。

再说什么是异化。异化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异化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这里只是就易经中的异化问题做一些探讨。周易经文中没有“异”字,但如果我们把“异”当作“不同”来理解的话,那么不论是从卦辞与爻辞上看,还是从易理上去分析,有关“不同”的内容可以说比比皆是,甚至“易”这个字,也可以当“异”来理解。周易经文中有两处谈到“易”字,一处是大壮五讲“喪羊于易”,另一处就是旅卦上爻讲“喪牛于易”。通常人们把这个“易”字解释为“场”,“喪羊于易”就是羊丢失于草场,“喪牛于易”就是牛丢失于草场,这样的解释应当说是正确的,但是丢失于草场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对这些牲畜的畜养方式或场所进行的变更,这个变更就是与原来的畜养方式或场所有所不同,不同就是“异”,因此“易”也就是“异”。

有关“异”的内容比比皆是,如果是从主体上区分,那么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爻,第二类是位,第三类就是时。

爻分阴阳,这是每一个治易者都知道的,“易以道阴阳”这句话虽然并不完全确切,但如果不讲阴阳,那么也就没有易。阴阳是由爻内所包含的天数和地数的数目与比值决定的,从量上看,爻有十等,具体到一个爻则有九等,不论是从阴阳这个层面上看还是从爻量上看,爻与爻是不同的,即便是出现了“不阴不阳”的爻,那么从“亦阴亦阳”的角度看它也可以归为阴或者阳,总之爻有不同,这就是爻的“异”。

位分上下前后左右,分高中低,分相邻与相对,这就是位与位的不同,这些不同,就是位的“异”。

时分终始、先后、往复,这些不同,就是时的“异”。

以上我们是把爻、位、时当作主体来对待。如果我们把这个主体从动态上来考察,这里就有了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区分,除了“天人合一”、“天地合一”、“人地合一”、“三道合一”这些情况外,更多的情况是三道的离异,有“天人相悖”、“天地相悖”、“人地相悖”以及三道之间的“相背”、“相左”等等。单就时间来说,有“合时”与“不合时宜”的区分,在“不合时宜”当中,还有“略微不合”和“非常不合”的区分,例如从甲到乙为“合时”,从甲直接到丙就是“略微不合”,如果是从甲直接到癸,那就是“非常不合”了,这里既有离异,也有离异的程度。总之,“异”是一种普遍的存在。

但是,仅仅指出“异”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还是不够的,困难的是要在“同”中找出“异”,在“异”中把握“同”。比如说乾坤卦,就爻而言那是没有差异,就道而言那是“天人合一”,据此我们说它们是“太合卦”、“大同卦”,但就是这样的卦,也还有位的差别、时的差别,还有一个“用九”、“用六”的问题。如果说象乾坤这样的卦都存在着许多差异,那么别的卦就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同中有异”,这是一个定理。

“异”不等于“异化”,“异”是“不同”,是“差异”,而“异化”则是从原因、进程和结果等方面,说明差异着的双方或多方的关系。乾坤卦变成屯蒙卦,这对乾坤而言是“外化”,对屯蒙而言就是乾坤的“异化”。屯蒙卦出现或存在的原因与根据是什么呢?原来都在乾坤那里。乾坤“异化”的结果怎样呢?是屯蒙,当然这个结果可能是众多结果当中的一个,但说屯蒙源于乾坤则是没有问题的,因此乾坤就是屯蒙存在的前提与根据,乾坤具有“异化”的性质,这才“外化”为屯蒙。

屯蒙也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也有“异化”的性质,因此才出现了需讼。屯蒙可以说是需讼的前提与根据,需讼则是屯蒙“异化”的结果,或者说是屯蒙的“外化”。如此等等,六十四卦作为一个链条,变化的结果最终不一定再回到乾坤,但肯定有回到乾坤的可能。因此,如果把乾坤当作六十四卦的开端,那么可以说“异化”是变化的前提,也是进程,还是结果。“异化”贯穿整个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就是“异化”,变化也是“异化”,没有“异化”,就没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六十四卦的变化当中,趋同与异化,是方向正好相反的两个规律,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是“二律背反”。

趋同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异化是无条件的,恒久的,因而是绝对的。

趋同与异化则是相对的,趋同当中有异化,异化当中也有趋同,它们都是客观的,至于说到优劣,那是以“人”为标准的,是趋同对人有利,还是异化对人有利,那就需要具体分析了。


【闲话阴阳】(181)传统阴阳理论的得失

本文所言“传统阴阳理论”,是指肇始于先秦传承至于今的有关阴阳的种种学说及其研究方法。但不包括周易本身里的阴阳思想。

传统阴阳理论,博大而庞杂,诸如什么阴阳对立、负阴抱阳、阴阳刚柔、阴气阳气、阴平阳秘、阴生阳长、阳杀阴藏、阳息阴消、阳腐阴焦、阳争阴扰、阴厌阳移、阴阳和合、阴阳翕合、阳见阴隐、阴盛阳衰,阳盛阴衰、阴阳平衡、扶阳抑阴、阴阳胜复、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还有什么“太阴”、“太阳”、“老阴”、“少阴”、“老阳”、“少阳”、“阴极”、“阳极”等等。阴阳理论,几乎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阴阳就象是一个幽灵,在华夏大地上游荡了几千年,从民间市井到学术殿堂,有谁能避开阴阳二字呢?人活着,那叫在“阳间”,享“阳寿”;死了叫去“阴间”,上“阴曹地府”。病了叫“阴阳失调”;离婚叫“阴阳裂变”;坦途叫“阳关道”;云遮日月叫“阴天”;暗中策划、秘密计议叫“阴谋”;快乐叫“阳光”;地名有“山阴”、“江阴”、“洛阳”、“沈阳”;历法有阳历、阴历等等等等。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几乎无时不刻不在同阴阳打交道。

阴阳学说的意义何在呢?如果我们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当作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那么就应当承认,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还是反动的思想,也不论是隶属于什么阶级、阶层,几乎都在运用阴阳概念,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历史的积淀,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极有特色的“国学”。

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继续着对阴阳的探讨,比如有人认为,阴阳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传统的阴阳理论,是一种迷信落后了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就象是风水先生们的“阴宅”、“阳宅”,是早就应当抛弃的东西。

笔者以为,对待传统阴阳理论,正如对待传统文化一样,既不能全盘继承,也不能完全抛弃,应当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比如说阴阳对立、阴阳平衡、阴阳和合、阴阳转化等等,虽然说不上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但对理解对立统一规律还有好处的,是可以批判地继承的。对于“阴曹地府”之类的东西,则是应当抛弃的。

笔者还以为,传统阴阳理论与周易里的阴阳思想是两回事,不应当把两者混同起来。不可否认,周易与传统阴阳理论有联系,不论是说周易的形成受到早期人们的阴阳观念的影响,还是说传统阴阳理论是对周易里的阴阳思想做了引申、发挥与阐释。但是,纵观传统阴阳理论,它与周易里的阴阳思想在根本是不同的,这个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传统阴阳学说那里,阴阳不是物,只是物的属性,如《老子》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当然也有人把阴阳直接看做物,比如说“阴气”、“阳气”。既然阴阳不是物,那么也就可以游离于物外,变成了概念,用以反映物的共性。我们知道,概念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最具一般意义的概念也就形成了哲学思索的质料。阴阳当作概念,显然最具一般意义,因此由阴阳理论再到中国传统哲学就是水到渠成,阴阳理论,即便不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易中的阴阳是什么呢?原来就是爻,确切说是爻的两种状态或两种属性,没有爻就无所谓阴阳,阴阳就是用来表现爻的,是不能脱离爻而存在的。至于爻是什么,那就不关阴阳的什么事了。我们说阴阳是爻的两种属性,但爻还不止这两种属性,爻还代表方位,代表时间,爻不是概念,如果当作概念,那它也是一个比阴阳意义更广泛的概念。爻也不直接就是物,因为通常对物的理解,也是不包括方位与时间的。是把阴阳“固定”在爻内,还是把阴阳从爻内释放出来,以至游离于爻外,这是周易里的阴阳思想与传统阴阳理论的一个根本区别,现在的主导认识是把阴阳从爻的限定中解脱出来,认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因为周易只是两种符号和一些杂乱无章的巫辞妄语,还说不上是什么哲学,而阴阳则是哲学概念。实际上这种游离与解脱是对周易的离经叛道,即便说阴阳概念很重要,是一个宝贝,好比孙猴子的金箍棒,但这个金箍棒只不过是东海龙宫里的一个定海神针,有谁知道,东海龙宫当中还有多少比金箍棒更神奇的宝贝呢?周易与传统阴阳理论的关系,就好比那东海龙宫与金箍棒的关系。

二、传统阴阳理论,尽管对阴与阳的关系从多方面做了探讨,但有一点却始终没有弄明白,那就是阴与阳的分界线究竟在哪里?它们的划分或者说转化的根据是什么?在周易的阴阳思想里,阴阳共有的东西是“数”,是天数与地数,由于爻内包含着的天数与地数的比例和比值不同,这样也就有了阴阳。阴阳的分界线一般在天数三四之间,或者说是地数五六之间。如果把天数与地数的比值确定为一比一点二五,那么爻除了非阴即阳和非阳即阴以外,还有一个“不阴不阳”或“亦阴亦阳”的情况存在。这就是说,周易对阴阳不仅从质上做了规定,也从量上做了规定。传统阴阳理论却始终停留在对阴阳质的区分上,对阴阳在量上的区分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比如说到底是阳重阴轻还是阴重阳轻?是阳爻量大还是阴爻量大?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传统阴阳理论要么回答不了,要么回答的完全错误。科学讲究不仅“定性”,更要“定量”,没有定量的考察就不是科学。没有“定量”的传统阴阳理论,只看到阴阳对立的一面,看不到统一的一面,要说是哲学,也只是哲学中的形而上学。

三、在阴阳与位的关系上,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是个与位结合在一起的思想。首先,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位的爻和没有爻的位都是不可思议的,其次,阴阳是爻的属性,不是位的属性,位只有上下前后左右的区分,没有阴阳的区别。根据这个认识,爻与爻的关系有了相邻与相对的差别,卦体的状态有了平衡与不平衡的差别。传统阴阳理论,脱离开爻论阴阳,也脱离开位论阴阳,位对阴阳的影响是无所谓的。如果说传统阴阳理论也谈到了位,那也不过就是把位分成了阴阳,如所谓一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这样一来,位与位的差别就只是阴阳,高中低三个层次没有了,对称也没有了,平衡也看不到了,这就好比猴子要了定海神针还不罢手,还用神针把龙宫扫荡了一番。

四、在阴阳与时的关系上,传统阴阳理论,也同在对待阴阳与位的关系上一样,一是脱离开具体的时间论阴阳,二是把时间也无端地给安上了阴阳,如所谓“甲乙东方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等等,实际上时间只有先后的区分,有终始的区分,还有往复的区分等等,惟独没有阴阳的差别,或许有人说,白天为阳,晚上为阴,这不就是时间上的阴阳吗?其实白天与晚上的区别,一个原因是地球的转动,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感觉,如果是在同步卫星上,那就没有白天与黑夜的区别。在具体的地点和具体的时间条件下的论阴阳,还是脱离开具体的时间与地点的论阴阳,这也是周易里的阴阳思想与传统阴阳理论的一个重大区别,至于把地点与时间也分出阴阳,完全是阴阳的滥用,是一种掏了鸟蛋再捣毁鸟窝的行为。

五、在阴阳变化的条件上,周易里的阴阳思想是:数的周流是阴阳变化的内在根据,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综合作用是阴阳变化的外部条件。天道是六爻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又是卦爻运动与变化的一个客观规律;地道是在卦体失衡的条件下,量大的爻有一种向下的趋势,与之相对的爻则有一种向上的趋势,这是阴阳变化的潜在原因;人道则是六爻关系的一种外在规定,是一条观察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也是人的一种行为准则,反映人的意志、愿望与要求,在一定条件下,也是阴阳变化的一个原因。传统的阴阳理论,既不知道阴阳变化的内在根据是什么,也不知道“三道”的具体所指。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种对三道的诠释,完全是对三道内容的曲解。在某种意义上说,阴阳就是刚柔,阳刚阴柔,阴阳是刚柔的简化、外化,人们从爻画当中可以直接分出阴阳,但却不能直接分出刚柔,因为同是阳爻还有一个刚柔问题,同是阴爻也还有一个刚柔问题。如果把阴阳变化看作是爻的质的变化,那么刚柔反映的则是爻的量上的变化。

六、在阴阳的象征意义上,传统的阴阳理论注重了阴阳对立的一面,如把天地、水火、日月、雄雌、牡牝、男女、明暗等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统统纳入阴阳,把宇宙间明亮的、活跃的、向上的、温热的、激进的、强壮的、雄的,都归于阳,而把昏暗的、稳定的、向下的、寒凉的、保守的、柔弱的、雌的,都归为阴。非阳即阴,非阴即阳。对于阴阳统一的一面缺乏论证。周易在阴阳的表象上,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比如说用阳表示男,用阴表示女,这只是个一般的表示,有时候也用阳爻表示女,用阴爻表示男,比如归妹初是个阳爻,但其身份是“娣”,上爻是个阴爻,既表示“女”,也表示“士”。这就是说,周易并没有把阴阳的象征意义绝对化,在取象上既有一般,也有个别,更多的是考虑环境。一个爻是强是弱,是富是穷,要看同哪个爻比较,怎么比较。

周易里的阴阳思想与传统阴阳理论的差别还可以举出更多,但有了上面这几条,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周易里的阴阳思想与传统阴阳理论是两回事,如果说传统阴阳理论是源于周易,是对周易的发展,不如说传统阴阳理论是对周易里的阴阳思想的歪曲和背叛,正是这种歪曲和背叛,使得周易背上了愚昧、迷信的恶名,使其光华难以重见天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阴阳理论确实阻碍了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现在是到了清算传统阴阳理论的谬误的时候了。

【闲话阴阳】(182)结束语

【闲话阴阳】的写作初衷,是基于这样一个考虑,周易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阴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到底阴阳在这个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有着什么样的作用?这是每一个研究周易的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一般的认识是,阴阳是周易的最高范畴,所谓“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爻是构成卦的基本单位,爻有两种,即阴爻与阳爻。有了阴爻与阳爻,在此基础上才又有了“少阳”、“少阴”、“老阳”、“老阴”,有了“八卦”,八卦再分别重合,这就有了六十四卦。所以学易的入门也就应当从阴阳入手,阴阳与八卦,几乎成了周易的同义语。

笔者则以为,阴阳不是最高或最核心的范畴,因为还有更高或更核心的范畴存在,那就是天地之数,天地之数决定着阴阳,是阴阳的本质。阴阳是爻的两种属性或两种表象,或者说是对爻的一种大体上的区分,是不能够脱离开爻的。爻是数的一个既封闭又开放的群体,这个数的群体,不仅表现为阴阳,还代表着方位与时间,当作方位的爻,六个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爻不过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或局部,是不能单独存在的,也不能把这个整体分割为两个部分(三爻卦);当作时间的爻,每一个爻不过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已。数的周流是阴阳变化的根据,天道、地道与人道的综合作用是阴阳变化的条件。因此,学易的基础与入门应当是“数”,并从整体上,从运动中,认识阴阳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笔者的这些认识,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有所表述,只是没有系统地讨论阴阳,【闲话阴阳】就是想用比较通俗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做个整理,因此许多内容与先前写的一些东西有所重复。但是也有一些先前没有的内容,这里提请读者注意的是:

一、三道的错综对爻动静的影响。这个问题以前虽然谈到,但比较笼统,这次做了展开。诸如“天人合一”、“天人相悖”、“天人相背”、“天人相左”等等,这些都是卦爻动静与变化的原因,也是吉、凶、吝、咎、悔、厉等等判断的依据,不可不察。

二、卦体的“三心”与“二意”。天心贵恒,地心贵衡,人心贵升,“三心”通常汇聚成“二意”,也就是“危”与“微”。特别是“天心”,它是时间的平衡点,是生生不息的源泉。这部分内容困惑了笔者多年,也可以说是笔者最新的心得,这里是首次发表。

三、有关“和合”的一些内容。这部分内容展开的比较细,意在说明“和合”也是周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和合”不仅是智慧,更是一种客观规律。“和合”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不和、异化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篇目的内容上,自1至29,大体围绕着天地之数;自30至49,大体讲卦体;自50至103,主要讲三道的错综对爻动静的影响;自104至篇末,主要讲“和合”。

总之,有关阴阳的问题,不尽之言还有许多,但主要内容也差不多了。最后想说的就是,阴阳确实是个“宝贝”,是周易的“宝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贝”,值得深入探讨。但也应当看到,阴阳这个“宝贝”在周易那里不过是沧海一粟,就好比金箍棒在龙宫那里也就是个定海神针。把神针当成废铁是愚昧,当成宇宙的主宰也言过其实。金箍棒掌握在大圣手里可以“玉宇澄清万里埃”,如果不幸落入妖魔鬼怪手中,也会弄成天昏地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24闲话阴阳(172-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