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风吹过的土地都有伤口

【九洲诗词】

四位简友的佳作,点击原文标题阅读

原文:《画者》

作者:吴子寒

一首看图诗罢,画面与文字十分融洽。

我想应该是作者看到雨滴沾在窗户上引发的诗意。一朵云漂在天空,光鲜亮丽,但是这朵云有些与众不同,在别的云眼中,徜徉天空是幸福,高高在上。但这朵云却认为这是一种禁锢和束缚。

于是他挣脱了铁链,折断自己赖以飞翔的翅膀,毅然化作一滴雨俯冲向大地。

离开了这个“高高在上”的群体,他被当做叛逆流放,他落入凡尘,被踩踏,在泥泞中活着或者死去。

在一次又一次蒸发重生中,他始终不被理解和认可。他想在这世间的画布上画出他一直坚持的“风景”。终于,有一次,他遇到了窗户上的玻璃,在这一方澄净的世界里,他停止漂泊安顿下来,好像终于能够开始图画,然而最终他发觉,这份友谊只是一种关怀安慰,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他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

于是,他很可能再次开始生命的循环往复,在天地之间,做那一滴无根之水,顽固之墨。

在诗歌描摹的意境和框架之下,宏观上我们能够很自然地想起一些历史人物的遭遇。他们为了追逐自己认定的真理和梦想,或被时代群体摈弃,或被传统世俗所不容遭到排挤,如屈原、哥白尼、布鲁诺等。

俗话说,少数服从多数。这少数的人中,往往存在大量天才,真理往往就存在于这少数人当中。

虽然现世很可能不被理解、包容、接纳,但他们无一例外将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坚持一生,并不断寻求论据和进展。

他们就如同作者笔下那一滴不愿溶解的,在天地画卷上凝结的墨。

这种为了信念飞蛾扑火的人,注定一生孤独。然后世无一例外证明了他们存在的价值与伟大。

当然,这是从大的方面散发,生活中的种种也包纳在作者的思想之花里面,譬如对爱情的执念,便可以套在这首诗的脖子上,大小刚刚合适。


原文:《三月引》

作者:胡写写

风吹过的土地都会有伤口。关于爱情有很多种遗憾吧,有因现实擦肩而过的,有渐渐消褪热情的,有因爱成恨的,也有类似作者在矛盾和迷惑中踟蹰的。

我们都曾走过鲜衣怒马少年时,等风烟俱净,再回头已无法回头。

第一节,作者眼中的三月,内蒙的身影占据山头,因为那里有太多风沙和未知。这里的风沙和未知,虽然作者描写得很具体——就像草原和家的位置,但我理解为却是作者内心迷茫与彷徨的表达。内蒙有自己爱着的人儿,然而太过遥远(不是距离的遥远),自己没有任何定论。

第二节,写得是作者的爱情观和自己尘封的爱情。有些爱情很卑微,有的爱情很幸福,也有一种爱情,深埋地下未曾发芽,却依然存在,或许会生根发芽,或许长埋地下,如同种下桃树没有开花。

第三节,写自己爱情的桎梏。桃树之所以没有开花,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害怕揭开窗口的封条”。这里的封条,该是内心的魔障。可能是担心“桃花盛开后的注定凋零”,也可能是担心“春天不经过种子埋下的土地”。

第四节,呼应第一节,回归真实的自我内心。内心无比热烈,脚步蠢蠢欲动,记忆中的潮水涌上头顶,却带着一些迷惑与悲伤。当初撞在一起,风沙阻隔了两人,这风沙迷眼,让人看不到真相。哪怕只是使内心长久疼痛的问号得以消散,也愿意奋不顾身。至于找到草原和家给内蒙的人儿,则是心中伤感的加倍表达吧。

爱情太美,爱情诗歌凄凄迷人,三月于作者而言,是一个关于爱情的难眠的夜晚吧。


原文:《那书生在破石村喊了五声》

作者:养安子

生活中我一向是个比较好奇的人,因此得了很多幸运,也得了一些不幸,至今是改不了了。

看到这首诗的标题,直觉告诉我,标题中的“喊了五声”应该是这首诗的诗眼。

但是直至我读完全诗,却没有读出这“五声”的指向或者关联在哪里。我又从头读了两遍,结论还是让我失望,我没找到任何线索。这下好奇心上来了。

我去查了破石村,这是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如今只有123人居住的村落。唐朝时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明清时代抵达鼎盛。这个村子有自己传承悠久的“孝”文化。破石村民情淳朴,村内有多处古建筑,其中文昌阁是破石人读书的场所。破石人一贯重文化,兴教育。明、清两朝就先后出过7个进士, 15个举人,35个贡士,七品以上官员达75人之多。

如今,村里每年开展的“好婆婆、好媳妇”的评比,村民都以评上为荣,让孝文化不断延续。而破石余氏则是破石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支,“二丞相,三学士,一都堂,五御史”,为三衢名门望族。

了解到这么多,让我颇为吃惊,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在如今已经非常难得了吧,我所去过的一些古村落,大多都是仅剩下表面上的东西,骨子里已经换了髓。

但是,我还是没有找到任何与“五声”,或者任何与“五”有关联的线索(五御史没有代表性),很是头疼。

是不是我多虑了?可能作者笔下的“五声”仅仅是从数字喜好出发随意而出。但我终究还是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解释。

我又仔细读了一遍,我注意到结尾的那一句:“便知道这乌溪江还是乌溪江,但乌溪江水早已不是乌溪江的水了。”

这是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喟叹。我突然想到历史,破石村自唐以来,宋、元、明、清,这是整整的正史五朝,那这里的“五声”,是否是代指这破石村在这五朝绵延的存在印象?如果如此解读,对应破石文化的变迁、衰落,加上结尾的结论,倒也能够通读。

当然,我这只是自圆其说,至于到底为什么是“五声”,它又指的是什么,只有作者能够解题了。

读完这首作品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为往后闲暇溜达光阴预备了一个好去处——破石村,破石四景:笔架山、砚池、牡丹台、双蝶峰,已让我心生向往。或许这也是读诗的好处之一罢。

推荐给大家阅读,看谁能破题。


原文:《破裂的钢化玻璃》

作者:为风起舞的小草

这首虽短,意像却比较繁多。文字背后的“支撑”比较贴切,显然作者是经过仔细思考的。面对一块破裂的钢化玻璃,心思细腻的作者悲悯之心油然而生。

第一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将破裂物比做碎裂的世界。每个碎片如一个万花筒,每个碎片映照一个世界,都是非常贴切的。这里有一个地方需要关注,那就是碎片与万花筒的关联。恰巧我以前接触过万花筒的工艺,所以能理解玻璃破而不裂时五彩斑斓的画面。

第二节,蝴蝶效应的引申,用来表达对玻璃这种状态的担忧,哪怕只有轻微的颤动,都可能导致破裂。

第三节是对第二节的“碎裂”可能性的后果阐述:即使破裂,然而不碎。为什么不碎?因为第一节提出的“一个碎片,一个世界”。

第四节,在前三节赋予这块玻璃“破而不碎”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不管是老奶奶的皱纹之喻,还是少女心碎之喻,最终都指向了让人悲伤的一面——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再概括一下,作者看到一块破裂的钢化玻璃,为它碎裂的可能有些紧张,同时又获得释怀,命运如此安排,无可奈何。

上面是针对文本的大意解读。读到的情绪信息是比较消极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暗暗含着作者的悲悯之心和豁达观点。引申作者的思想到我自己的语言:活着难免有太多不如意,既然无法改变,那么不妨乐观一点,坦然接受。

九洲芳文

现代诗伯乐收稿专题·诗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评|风吹过的土地都有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