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第一讲,我们主要讲康德哲学的意义和进入康德的方法。
认识康德
康德是西方近现代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深邃、晦涩,而且很复杂。对他的研究也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文献围绕着他,凸显着他的光辉。
康德1724年出生在哥尼斯堡,父亲是位马鞍匠,他是家里第四个孩子,家境并不富裕。大学毕业后,康德先当家庭教师,后来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46岁才当上教授,活了80岁。康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但他精通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过天文、地理、气象,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用它解释宇宙的形成。他还为哥尼斯堡教堂设计过避雷针,因为觉得原来的设计不合理。
康德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新教徒,但他本人并不真信上帝,据说也不进教堂。他的“三大批判”,也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非常有名,而我们本周要讲读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是三大批判的重中之重。
读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是最好的入门。说是入门,但还是艰涩难懂。你要下决心了解康德,需要有心理准备。而我的任务,就是帮你度过“难关”,进入康德的世界。
《纯粹理性批判》的意义
关于这部著作的意义,或者说关于康德的意义,有这么几点请你注意。
第一,《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在他之前,德国没有什么知名的哲学家。康德的成名作就是《纯粹理性批判》,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换句话说,是康德把德国引入了哲学道路,他的榜样力量使哲学这门科学,在德意志大行其道,以至于在他之后,世界领域内有名的哲学家,接二连三地产生于德意志。同时,这个开端又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转折。如果你读西方哲学,会明显感觉对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入门好像都不难,都比较好懂。那些哲学家大多数都是“业余”的,比如斯宾诺莎一边以磨镜片谋生,一边搞他的哲学。莱布尼茨也没在大学里教过书。培根、洛克都不是大学教授。但康德长期在大学任教,康德以后,哲学家们大多数都是大学教授。
第二,哲学成了一门专业。
接着刚才说的,读西方哲学读到康德时,你发现读不懂了。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比如笛卡尔、培根,讲哲学就像拉家常。虽然他们的逻辑也很严谨,但还读得下去。读到斯宾诺莎,就有点费事了,他用几何学证明自己的哲学体系,但也只是技术上复杂,费些心思还能搞懂。莱布尼茨也是,他有很多很美、很有意思的设想,譬如“单子论”、“前定和谐系统”,听上去高大上,其实认真去读,就发现挺通俗。
到了康德就难了,康德以后,除了天才,如果你不进入大学,只在家里自己琢磨,想成大哲学家,几乎不可能。总之从他以后,哲学成了大学教育中一门正式的学问,成了一个专业,想搞哲学就必须先到大学去学习。应该说,这是哲学发展的一个飞跃。
第三,康德哲学是蓄水池。
日本哲学家安倍能成曾经讲过:“康德哲学就像一个蓄水池,所有前面的哲学都流向康德,所有后面的哲学都从康德流出来”。这个比喻很经典,安倍能成的意思是,康德之前,哲学讨论的所有问题,康德把它们集中起来,几乎都做了解答,同时他又给后人留下了一堆思考题。有人讲,现代哲学不追究到康德,那是不可能的。
现代哲学通常划分为两个支流,一个是科学哲学,一个是人文哲学,这种划分就是从康德开始的。科学哲学中,探讨的“科学如何可能”、“逻辑起到什么作用”、各种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等等题目,康德都讨论过。
而人文哲学也一样,道德、信仰和知识的关系、和宗教的关系等等问题,研究来研究去,发现还是要回到康德那里。如果你不知道康德是怎么说的,你就不知道现代哲学的很多来龙去脉和思想渊源。包括我们中国的学者,研究了很多现代西方哲学,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弗雷格,实用主义、心灵哲学等等,突然发现还是要回到康德。康德伟大就伟大在,它提出了一些几乎是永恒的问题,后人必须不断地去思考它们。
进入康德哲学的方法
要读懂这部书,你先要掌握一点,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为了调和当时对立的两大哲学流派,为当时哲学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的解决办法。
这两大流派分别是“理性主义”(rationalism)和“经验主义”(empiricism)。通俗简单地说,理性主义主张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要靠理性的逻辑推理。而经验主义主张,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主要靠感觉、靠经验,人的理智活动只是对经验的整理。说到这里,还有两个概念你必须理解,起码要知道。
一个是“独断论”,一个是“怀疑论”。“独断论”是理性主义的极至,他们自信地认为,人类理性像数学的模式,可以从一个观念推进到另一个观念,然后就能得出人的经验之外的知识,他们正是这样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康德的哲学老师和老师的老师,就是“独断论”的代表。这时“怀疑论”来了,一位叫休谟的大哲学家诉责说:“理性”越界了。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我们没有能力得到任何超出我们经验的知识,光凭归纳推理,所有的知识都值得怀疑。这一下乱了,两大流派的争论不休。这就是康德面临的哲学困境。
所以在读《纯粹理性批判》时,你心里必须装着这两个流派和他们争论的焦点,才能理解康德。你会发现,他一方面重新审视了他原来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又试图摆脱怀疑论带给他的震撼。他用的是调和的方法,对双方既有批判也有吸收,吸取了合理的部分,去掉了他认为不合理的。
进入康德第二点要注意的是,从形式上看,《纯粹理性批判》的行文非常晦涩。经常有人说,康德的行文笨拙,为了说明一个问题,反复纠缠,虽然逻辑严密,但表述实在繁琐。因此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切忌(切记不要)断章取义。康德自己就提醒读者说,千万不要抓住一句话就当成全部。所以读康德时,不要挑出几句话,就说康德是这样说的,又发现几句不同的说法时,就说康德是自相矛盾的。
康德的确充满矛盾,但并不意味着他的行文表述有什么矛盾。那些表面上,特别是在形式逻辑标准下显得矛盾的地方,只要多读几遍,你就能发现他的不矛盾。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好多专家都做不到。康德有矛盾,但他的矛盾在思想本身,而不是行文和句子。当我们觉得他矛盾的时候,要着力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些矛盾。或者说,最好的办法,是帮他“说圆”,当你帮他说圆的时候,往往会发现他是说得圆的。如果仅仅抱着语言分析哲学的态度,根本进入不了康德。
总结
康德哲学的意义在于,第一,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第二,从康德开始哲学正式成了一门专业;第三,他的哲学像个蓄水池,把哲学分为科学哲学和人文哲学两支。要想进入康德哲学,首先必须理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知道“独断论”和“怀疑论”的由来,康德哲学正是用取长补短调和了它们;其次,读《纯粹理性批判》不能用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也不能抽出一两句话断章取义,而应该帮他“说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