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才是夸奖孩子的高雅方式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大概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北静王初见贾宝玉时,对其极为赞赏,有下面一段文字:

水溶见他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世翁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蕃郡余祯,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

这段话里,北静王所引诗句“雏凤清于老凤声”是什么意思?又是源自哪首古诗呢?

意思大概不难懂——小凤凰比老凤凰的叫声更加悦耳动听,北静王是夸贾宝玉将来会胜过他的父亲贾正。相比起大家都知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引用古诗则更显典雅、庄重。

出处

那么,它出自哪首诗呢?来看原诗:

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徘徊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

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交待了诗人写此诗的原由。韩冬郎,就是晚唐著名诗人、“香奁体”的创作者——韩偓。韩偓的父亲韩瞻,字畏之,就是题中的畏之员外,与李商隐既是故交又是连襟(二人的妻子是姐妹)。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要离京去四川的东川节度使处做幕僚,当时韩偓只有十岁,就能在送别的宴席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四座。大中十年(公元856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偓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诗歌前两句说:在离别的宴席上,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筵宴接近尾声,离思涌上心头。此时,年仅十岁的韩偓,飞快地写成送别的诗章。

接下来的评赞,怎样才能不落入俗套呢?诗人想象出一幅壮丽的图画:将韩偓父子比喻成凤凰,在开满桐花的丹山上,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叫,应和着老凤的呼叫,显得格外悦耳动听。

这个比喻,不仅写出了韩偓的少年才气,也将韩瞻夸奖了一番,比起俗语称的“虎父无犬子”、“长江后浪推前浪”等俗语,让人耳目一新,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诗人韩偓

那么,被称为“雏凤”的韩偓,长大以后如何了?有没有“泯然众人”,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呢?答案是否定的。韩偓的诗集称《香奁集》,主要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自成一家,被称为“香奁体”——与早期唐诗的气势磅礴、格局宏大相比,有很大不同,也显示了古诗风格的流变。

不妨来读一首韩偓的诗:

寒食夜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从诗风上看,这首诗几乎是宋词的意境了:春色浓艳、烟雨朦胧,伴着淡淡的风,楼阁、秋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诗人要说什么呢?仔细揣摩,原来,这里曾发生过一段恋情啊。为何这样说呢?因为,秋千自古就与女子相连——试看苏轼的《蝶恋花》:

蝶恋花·春景(苏轼 )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秋千、佳人、行人,这是一个多么美丽却又令人怅惘的故事!

大约韩偓的诗里,秋千上也曾坐过一位佳人,他们曾一起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吧!诗人在烟雨之夜,还在秋千旁徘徊,那淡淡的惆怅里,不也隐含着“笑渐不闻声渐悄”的失落吗?

看来,韩冬郎的才情确实不是盖的,他天资早慧,也没有蹈“小时小小大未必佳”的覆辙。

儿童节就要到了,如果你想夸一位小朋友,也顺便拍拍孩子父母马屁的话,不妨也说“雏凤清于老凤声”,估计孩子的父母会很高兴的吧——当然,他们首先要知道这首诗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古诗│“雏凤清于老凤声”,这才是夸奖孩子的高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