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相遇无论长短,认真活在当下都让我们有机会微笑分别

今天来聊聊“好聚好散”。




缘起于今天看的一本书,之前已经看过一部分,今天重新翻阅,有句话忽然打动了我,觉得可以作为未来的一个主题来书写。




大意可以理解为这么一句话——




我们内在生命里有许多的阻碍点,觉察到,并看见阻碍的源头,当阻碍点消失时,成长随之而来,生命也因此而更加光明灿烂。




继而脑海里就冒出了“好聚好散”这个词。




之前的文章里其实提及过,自己觉察下来发现,我对“好聚好散”有很深的执念。




一件事,一段关系,如果戛然而止,我会很难接受,尤其是在人际关系、亲密关系中,我更难接受。




这种事情一发生,就宛如抽掉了我的底层基石,整个人会很难受,且涌现很多自我怀疑。




觉察到这个模式已经有大半年了,一直说些却未动笔,今天因为书的契机,觉得可以写写,同时也是作为后续更多人生模式的觉察解读的起点。




上一段关系结束后的好几个月时间里,虽然结束时候我们双方都很融洽友好的沟通了,但是我内心一直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




因为觉得说,好像明明相处很好,为什么突然结束了,到底什么地方不对了?




这件事现在还没有完全解答,不过我想应该快了。




但是当时那个问题确实一下子触发了觉察,自己似乎对“戛然而止”的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特别难以接受。




带着类似的情绪不断往前去回溯,发现了有两件事情,似乎真的一直压在内心深处没有被深刻觉察。




而这两件事,都和“分离”有关,且理论上是那时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第一个场景,大概就是很小的时候爸妈离婚。




按说那时候我很小,对这种事应该是无感。




但是后来的觉察中,我总是能够感受到这件事。




“我没有家了”。




这是当时深深的感受。




此后便是漫长的黑暗,似乎没有什么固定下来的点。




后来我想,为什么以前从来没有对这个场景下的强烈情绪有感知。




慢慢发现,可能恰恰是太过于强烈,超过了当时个体的接受力,所以内在感官刻意压制和钝化了感受,好像自己能接受。




但是感受不到不代表这件事的影响小了。




相反,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刻在记忆里。




写到这里,忽然想到,大概20岁以前,一直深深执着于为什么我爸妈当时会离婚,不断去探求询问很多人,总是希望弄明白发生了什么。




这个行为模式,像极了每次亲密关系的戛然而止我试图弄明白为什么的样子。




我想,这也许就是一种模式的因循吧。




第二个场景,应该是我四五岁左右的时候。




我爸把我留在一户朋友家,然后某个夜晚背着包走了,等他走出去一段距离,我才意识到我跟他会分开很久,再也见不到他,而那时候,我最亲的人只有他。




所以这样的分离对我来说是很绝望的,那时候的感知就是,人生中唯一一个重要的人也要离开你了……




现在还记得我当时一边哭一边追出去的场景。




而我爸就站在远处的田埂上对我挥手,嘴巴说着我并不能听见的话,然后继续转身走了。




写到这里其实很难受。




又一次觉得说,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一旦发生就烙印在身心里,即使我们记忆上“遗忘”了,但是我们的身心与言行仍旧会时时体现出那些东西。




到这里,我慢慢理解了自己“好聚好散”的模式,以及,为什么尤其在亲密关系中自己如此执着、难以接受。




因为这种场景每一次的出现都会唤起过去的场景,让现在的我再经历一次以往和最亲近的人分开的痛苦。




好的是,至少我现在理解了背后的原始场景,我想,看见是改变的第一步。




也许未来还会遇见这样的戛然而止,但是我想,已经成年的我,已经拥有面对这些事情的能力。




这些戛然而止的关系,在个体层面下也许是突然的,但是倘若放在更广义的生命历程中,一切的发生也许不过是寻常。




另外想到了之前看《幸福的勇气》时里面提到的最佳分别。




我想,这样一个论述,更加是应对所有分离最好的办法吧。




我们所拥有的的时间很有限。然后,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这话并不是虚无主义,现实就是我们为了分别而相遇。




如果是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情也许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不断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别的时候,可以无憾地说“与这个人相遇、一起度过的日子很对很值得”。




认真活在当下。




开始去爱吧,然后,与爱的人一起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根本没必要在意期限之类的问题。




愿此刻与未来所有的相遇,无论长短,我们都能用心活在当下,分开时候微笑祝福,感谢相伴一程,各自奔赴下一场山海。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知录】相遇无论长短,认真活在当下都让我们有机会微笑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