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总结

如果说,有哪一个瞬间会让我觉得人类的渺茫,那一定会是在时间飞逝中,世界残存于仿佛带上一缕薄雾的碎片记忆。我们总说要珍惜时间,把握时间,但时间却如同突如其来划破天穹的流星,刹那间,仅留下了感叹的我们。

回首上一次年度总结,还是在2021年,那时的自己已经度过了大一大二的迷茫时期,虽然由于工作室和各种项目导致很忙,但也沉迷在收获成果的喜悦当中。如今,已是23年最后一周,横跨两年时间,我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各种小转折点的事以及感受过更多酸甜苦辣咸。

在去年,我成功上岸心仪的学校,给自己不言放弃、丰富多彩的大学四年画上美好的句号。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的我,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显得“格格不入”。曾经热爱的实验室成为了“工作场所”,而不喜欢的课程学习,却摇身一变成为我为数不多的“修身养性课堂”,是我最后一个温暖的港湾。

刚进实验室,发现计算机研究生不但需要较强的编程能力,还得拥有一定的学术能力。对于编程努力和学术能力两者的关系,我感觉学术能力更像是建立在编程能力之上,依赖于编程能力,同时又不等同于编程能力,好的学术能力将具有较好的编程能力,但较好的编程能力,并不能代表你有好的学术能力。

在研一上,我就逐渐发现自己在学术能力方面的欠缺,当时由于疫情,被遣返回家,但由于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想好好利用假期提升自己,因此主动联系导师,向他寻求帮助。老师人特别好,联系他的当天,就把我拉进了一个申报自然基金的小组中,从此开启了为期大半个月的写材料生活。每天早上8点就得起床写材料,然后快中午的时候开会讨论问题,吃完饭之后,继续写材料,快晚饭的时候开会讨论问题,晚饭之后继续写材料,11点左右开会讨论总结,当时每一天基本上都是这样,不开玩笑地说,比当时考研的时候还累,时间特别紧,可能也是因为自己写作水平有限,所以相对来说比较痛苦。不过,正是因为这段痛苦的经历,让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学术能力的不足,其中包括文献查找能力、材料整理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一个月后,基金申报结束,随后进入学术能力提升阶段。通过互联网知识,我补充学习了很多文献查找工具和方法,也摸索掌握了文献管理器Zotreo,这为我提升学术能力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估计是听了中科院遥感所的讲座,当时就对高光谱遥感处理涌现出了较强的兴趣,因此在寒假期间,通过查找文献,了解了很多关于遥感和GIS方面的知识。由于水平有限,当时难以深入理解文献所提出方法的原理,但也是一次完美的文献阅读实践。

研一下,老师逐渐将工作分配给我,其中就包括一个新的横向课题,打算做一个基于Cesium的三维数字地球APP,用于地质调查工作。在该课题中,我主要负责前端界面的构建和图层管理工作。由于当时需要考虑跨平台,支持Android、IOS和鸿蒙等操作系统,我向小组建议使用uniapp进行开发,但不幸地是,组内只有我一个人会uniapp,再加上uniapp对cesium的支持不太好,一周之后我们便重新使用原生前端进行开发。但当时对移动GIS的了解较少,幸好组内有大佬,不懂就问他,渐渐开始“上道”。

差不多3个月之后,该项目进入后续维护期,我被老师安排到一个新课题,是一个刚申请下来的纵向课题,关于野生动植物识别的项目。我负责野生动植物识别软件的开发,没有太多开发需求,主要要求跨平台,且实现模型的网络部署和离线部署。网络部署通过flask很容易实现,但离线部署时由于采用uniapp开发框架,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的问题:1)IOS中尤其重视用户隐私保护,但使用onnx.js加载模型本身就存在一个跨域问题,这个跨域问题在IOS中难以解决,不过好在onnx.js中支持字节流的方式加载模型,因此通过将onnx模型转为字节流,解决了此问题;2)onnx.js中加载模型依靠web原生环境,但uniapp会把代码编译到各个移动端平台,最终运行环境并非web原生环境,导致模型加载出错,最后采用uniapp+webview的方式,在webview中加载模型,为onnx.js提供web原生环境;3)JS中不支持float64,但由于模型训练和pytorch模型转onnx模型时,默认精度为float64,最终模型仍然无法成功加载。由于确定研究方向和开题等众多事情,模型的离线部署已经被搁浅了4个月,导致问题3截止目前仍未解决,估计得等年后才有时间重新开始研究。

提到野生动植物识别项目,就不得不谈到那段迷茫的时期。实际上从今年上半年开始,本人就一直因为研究方向而头疼,不知道什么样的方向适合自己,适合以后读博。本人内向,加上当时和老师接触不是很多,因此大部分时间都是自我消化,每天做完横向课题就不断看论文,但仍毫无头绪。很幸运,后来加入了野生动植物识别课题组,虽然在进行模型离线部署时遇到了大量的问题(暑假一个多月以来,一直为了实现模型离线部署,皆无果),但也促使我查阅了大量的论文,渐渐地,一些词汇浮现在我脑中:模型压缩、量化、剪枝和知识蒸馏。从接触模型压缩这个方向开始,到整个暑假,我都在阅读本方向的研究文献。随着我不断深入了解该领域,逐渐发现这个方向很有前景,很适合作为我后面的研究方向。实际上当时挺纠结的,因为模型压缩是关于深度学习方向的,但我们老师主攻方向是GIS,完全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很担心老师会pass掉我的想法。

后续9月开学,我开始寻找研究点,到10月中旬,我已经找好了8个关于模型压缩的研究点。跟老师讨论时,出其的顺利,老师很认可我这个研究方向,并指出我现在的研究点太分散,让我再提炼一下,最好是研究点之间是并行或者串行的,相互之间有关系的,数量保持在2-3个。大概半个月后,我最终提炼出了3个研究点,再次跟老师讨论,结果也很不错,老师表示肯定,让我跑跑代码测试一下效果和难度怎么样。后续就是做基础实验,的确效果还不错,模型压缩正式成为我的研究方向。

12月初开题,本来觉得我应该会挺顺利的,但没有想到可能由于本人演讲水平有限+该方向比较小众,老师质疑声比较强烈,不太能明白什么是模型压缩,更难以理解知识蒸馏(感觉像是搞化学的)。当时为此情绪还低落了一天,不过在朋友的安慰下,逐渐明白过来,开题无关大雅,还是继续做自己的实验,准备小论文才是当务之急。

如今,小论文基本框架成型,还差最后一半的实验,预计本学期结束前完成论文初稿,年后开始投稿。

回顾研究生这一年半的经历,中间多少还是挺忐忑的,感觉自己的能力跟一年前变化不大,但回首往事,走过的路实际上也挺远的。每当自己迷茫难受时,总想放弃,但仍然不想辜负自己已经走过的路,好不容易走到现在,也想继续走下去,看看自己的极限在何处。

“自己的价值由我定义”。新的一年,希望自己能沉淀下去,静下心来安心搞学术,不要被流言蜚语和无关紧要的琐事放慢了追逐梦想的脚步,应该多一点脚踏实地的努力,少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分享,笔记,其他,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