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伟大理想——“我要当圣贤”

文/茶梅未了CHARM

1.浅显的认知

以前提起王阳明就想起“知行合一”四个字,浅显地理解为:认识和行为要统一,做到真正的表里如一,同时书上还写了一句话,这是唯心主义论的观点,小时候不懂,长大后,也没怎么懂。这辈子我和哲学是肯定挨不上边了,但王阳明却是一个从小立志当圣贤的奇人。

2.王先生童年的2个理想

王先生出生书香世家,老爸王华是个状元,自己都成了状元,当然也指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进士及第,光耀门楣,然而我们的王先生,小时候是真的“混”。

咱们的王先生正式启蒙的时间比较晚,但耐不住天资聪颖,爱琢磨,特别能举一反三,这些特质让教书先生,深感这个孩子不一般啊,拿着王先生小时候的一首诗就去告王老爷,王老爷一看,恩,孩子确实不一般,就带着王先生去了塞外,这一看,咱们的王先生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讨平鞑靼。(当时鞑靼依然在边关各种骚扰)。

当然这个理想,没有王先生的用武之地,但这个理想促使王先生学兵法,学骑射,这些技能虽然没用在鞑靼身上,但用在了江西盗贼,还有宁王叛乱上,也是学有所成。

讨平鞑靼这个理想,在老爸的严厉斥责下,悄然地转变成了:

做圣贤。

这个新理想说出口,王老爷直接一耳光抽过来,这孩子,太狂了。

3.王先生的圣人之路

说到圣人,咱们脑子里肯定想到孔子,老子这些伟岸的形象,他们提出的思想,可是影响了一辈又一辈中国人,在这些哲学思想后,儒家学说里还出了朱熹老师的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

#1

王先生的圣人之路从“格物穷理”开始,遵从程颐给出的方法论:“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啥意思?道理在哪里?在每一个物件里。怎么明白万事万物?今天明白一种事物的道理,明天再明白一种,长此以往,获得世间道理。王先生的实践从家里的竹子开始——守仁格竹

想象一个画面,有个年轻小伙,盯着一根竹子,盯着看,想看明白竹子的本质,一直看,看了7天,结果生病了。在我们看来,这人大概疯子吧。

王先生如此刻苦地“格”竹,然而还是没有得到竹子的道理,所以他有点灰心,当即决定满足父亲的愿望,去考科举了。

#2

明朝的程朱理学是主流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深入人心。这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教导老百姓,别有那么多的欲望,把欲望灭掉,要遵守自然规律,咱们王先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人性是不能被泯灭的。哲学只有理论是不行的,还必须有方法论,恭喜王先生,他有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他还需要思考出方法论。

#3

天时地利人和,才能造就一个无与伦比的成功。王先生即将在人生道路上,找到自己的道。

王先生被贬了,得罪了当时的宦官刘瑾公公,被打了四十大板后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今天龙场(修文,还修了王先生的纪念馆和广场)。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王先生专心致志的思考自己的哲学,终于得到了那个方法论:致良知,知行合一,发展了自己的学说:心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哲学的奥妙就是,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你也认识,可是后面的道理就让人捉摸不透,脑袋里那块叫思考的东西,被点亮,但又好像没完全点亮。心学开始发展之后,也分了很多流派,甚至传到日本,朝鲜这些国家,被奉为瑰宝。

人有善恶?可是善恶又从哪里来?善是什么?恶又是什么?自然的道理又是什么?

好一个知行合一,妙啊!

当我看完王先生的故事,我倾佩他在战场的诡战,算计,以及对待敌人的残忍,也倾慕他在心学上的造诣,我想看更多关于王先生的书,等我看完,再分享给大家。

拜~

VX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的伟大理想——“我要当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