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的哭闹开始定规矩,就不会养成玻璃心的孩子

网上曾经报道过这样的案例:一个学生犯了错误被老师叫家长,批评了几句,结果跳了楼。还有一个妈妈在车里训斥孩子,结果导致孩子从桥上跳下去。

为什么玻璃心的孩子这么多呢?老师对学生犯错进行批评教育和妈妈对孩子发个牌气,是再正常不过的家庭生活现象。孩子做了错事,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生气的,只有深谙教育学原理、有着极好修养的父母术能做到遇事波澜不惊、平静如水,管教适当。

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里,父母还都奉行“棍棒之下出孝子”,自杀或弑杀父母的现象极少发生。当然我们极力反对家庭暴力,你一个身材高大的成人,对幼小的孩子实施暴力,这本身就是你无能的体现。

但孩子犯了错误也确实需要教育,不及时纠偏就会走上弯路,究竟怎么做才能把握好家庭教育的度呢?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是一种全新的育儿理念。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往往特别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瞹、身高体重如何、是否活泼健康,把这些当成爱的全部,却因为疏于了解、关注婴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难以逆转的心理困境,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拒绝交流、出走、顶撞、不合群、学习困难等问题。

对此,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一书中向父母传递了这样一种理念:养育孩子,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加重要。

作者认为,心理抚养主要包括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父母必须参与心理抚养的全过程,通过陪伴与关爱获得孩子的依恋感,进而获得管教孩子、“立规矩”的资本。

比如,幼儿期,孩子看上玩具架上的玩具,而家里已经有了数不清的同类玩具,你不想再给他买,孩子就坐在地上苦恼不止,这时倘若家长碍于公共场合的面子,满足了他,慢慢养成他得寸进尺的习惯,那他长大后就可能向你要车子、要房子,甚至更过分的要求。

倘若孩子小时候犯了错,家长不舍得大声呵斥、从不舍得拉下脸来对孩子怒吼的话,最终只能养出一个玻璃心、薄脸皮的孩子,这是心理脆弱、容易天折的基础。

所以,在杜绝暴力养育的前提下,孩子苦恼时、犯错时,家长可以偶尔给与一些适当的冷处理或惩罚,让他哭一会儿总比他长大受不了你的批评教育去跳楼好多了。

家长通过参与孩子成长,进行情感抚育,教他做人做事,这种心理抚养比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比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我们不能错过塑造孩子未来人生的最佳和最关键时期。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母亲育儿指导的一个词:和善而坚定。“和善”是无私的爱,而“坚定”无疑就是家庭教育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幼儿的哭闹开始定规矩,就不会养成玻璃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