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满足”的互联网时代,你的耐心能维持多久?


在英国的一篇报道中这样写道: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互联网已经增加了人们的服务需求,侵蚀了英国人的耐性。超过一半的人承认他们输了,脾气比以前更暴躁了。人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速度和互联网的便利多于此,如果被迫等待的时间更长,十分之七的人会生气下载网页的时间超过一分钟,被搁置让英国人更生气,最重要的是和普通人一起过了五分钟就到了他们的不耐烦阈值分零四秒。在今天的快餐文化中,餐馆很盛行只需要8分38秒,一般的就餐者什么时候会开始怀疑他们点的餐是否会到达。和朋友见面迟到的人应该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他们不想面对他们的愤怒。电信巨头TalkTalk的马克·施密德委托研究人员说:“速度网络世界让我们对此准备不足等待事情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关键词:快餐式、互联网、耐心



如果你出生于上个世纪,应该还能看明白木心的《从前慢》里“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情怀,但如果你是一位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对这首诗里形容的生活,你很可能已经彻底失去了感受的机会。

买东西有快递,吃饭叫外卖,上网靠智能手机,工作用电脑,只要是技术能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需要你等太久。值得讨论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是不是变得越来越没耐心了。不管“注意力不足症”或“不耐烦文化”等都是对这种趋势下人类心态变化的担忧。

在手机读文章太长所以有了标题党;

流媒体时代听众听歌切歌都很方便,导致流行歌曲的长度也跟着缩短;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 2009 年的研究,网站速度快 1 毫秒,每年带来的收益可以超过一亿美元。互联网的“快餐化”是越来越快”就是最明显的答案。对“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定义也是由此而来,是由最初的学术界研究再到现如今探讨人和互联网的关系。最早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天性就是热爱即时满足、讨厌等待的,只是因为时间、空间所以被迫克制而已。从某个角度说,我们并不是“变得”没耐心了,而是本来就没啥耐心,被高速互联网逮着了机会把“没耐心”发挥到方方面面而已。有了“用秒计算”的预期之后,再回头看“以天为单位”当然是不能忍的。

这样的不耐烦当然不能被简单地当成坏事,毕竟这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因为它意味着如果想要“高效地”存活下去,每个人最好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响应速度,否则就是“跟时代脱节”就比如:(不会用智能产品而被吐槽的爸妈们)。看起来我们好像是在优化自己的效率,其实是被这种时其实是被这种时间管理反过来给优化了。

所以,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当代人的耐心一般能坚持多久?为此在这给大家举一些有趣的跟耐心有关的研究:

30 秒定律

在调研公司 Onepoll 的一项关于网购体验的调查中,有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只要付款流程持续超过半分钟,他们就可能会失去耐心。

1/4 的人会中止在重新输入地址这个环节,1/3 的人则会在重输信用卡信息的时候放弃购买。


5 秒定律:

Spotify 在 2014 年的一项报告显示,21% 的歌曲在播放 5 秒后就会被切歌。在我所发起的开放式调查“你有哪些听歌习惯”中,排名第一位的表态也是“一边用随机播放或猜你喜欢,一边不断点击跳过”。


在家等外卖:

中午时间从“点个外卖吧”开始,下单后的半个小时无事可做,只好反复查看手机密切关注店家动向,“接单了吗”“取货了吗”“派送了吗”,一旦状态变成“派送中”之后就开始坐立不安,为了给自己找点事做可能会顺便扫个地铺个桌子上个厕所,还有 50 米的时候就目光灼灼守在门口。等拿到外卖、打开饭盒之后,焦急的情绪才会逐渐消失。



总的来说,在越来越快的当代生活,等待确实是正在一点点地、有意无意地让步于速度。但我们并不能因此指责彼此的没耐心,毕竟为即时满足而愉悦的是我们,为它所苦的也是我们基于此,你能稍稍提醒自己的就是,没耐心无可厚非,但也得用对了地方,一边说“我一秒都等不了”、一边用拖延症浪费光阴的自相矛盾少一点,你在这个并不友好的世界能获得的耐心和时间,或许就可以多一些。

总结:

科技的变革掀起无数次创新的浪潮,给我们带来了数不尽的信息。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也随之日益激烈,并且较之以前倍增了许多压力,因为信息网络化在给社会带来许多便捷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无限的挑战。在互联网需求激增的时代,如何应对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即时满足”的互联网时代,你的耐心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