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激发你的创造力,回归真实的自我

在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我们都喜欢热闹,不喜欢孤独。当你晚上回家以后关上门,是否会感到孤独?

孤独是一种病吗?不,恰恰相反,它是人类的内在需求之一。

喜欢孤独的人和喜欢交往的人一样没有问题,不仅如此,是否能够独处还是成熟的标志,它代表着一种能力。

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还能疗愈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回归真实的自我。

一提到孤独,你会想到什么?在灰暗的房间里面,开着一盏灯,一个人在喝酒?或者是很凄凉的画面?那,你害怕孤独吗?主流社会一直提倡,我们要有亲密关系,却从未教过我们自己如何与自己相处?

你会感到孤独,是因为你要自己和自己相处,而社交,是你和他人相处。你一直都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却没有学过怎么和自己相处。

独处,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项能力。

这不是说你通过独处就能成功地排遣掉内心的寂寞,而是说在独处中你能够更深地挖掘内心的快乐,并能腾出时间对生活进行反思,从而在你面前形成一面镜子,帮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们一直在了解别人,认识别人,有静下心来了解过自己?认识自己吗?

从前,我一直动手能力不强,也不喜欢手工,看着步骤一步一步地做,也做不好,自己都想放弃了。直到碰到自己喜欢的,开始主动去学习,去咨询别人要怎么做才可以做好?那一刻,我知道,人只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就会发自内心地去主动学习,如果别人一直强迫你,你永远都不可能学会,也存在着抵制心理。

你看,你真的了解自己吗?你会不会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限制?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熟练到主动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孤独到底是什么?就自己,没别人。

一提孤独就会想到寂寞,但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前者是形式上的孤单,后者是心理上的孤单,千万别混为一谈。

孤独和社交一样,有人喜欢孤独,有人喜欢社交,有人会主动追求孤独,有人会主动追求社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对孤独的追求是由内在驱动力决定的。人类终其一生都被两种完全相反的驱动力操纵着,一种是对陪伴、爱以及其他所有能让我们亲近同类的关系的渴望,另一种则是对独立、孤单和自主的向往。

我们都太在乎外界了,从未“向内看”。专门研究如何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书摞在一起就算达不到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也足可以挑战一下某个名山大川了,而有关培养独处能力的书,寥寥无几。

独处是正视自己内心真实需求的途径,学会了独处,我们就再也不会改变自己来迎合别人,也不会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而只关心是否快乐。正如找到自己的热爱,只有在独处时,自己不断地去试错,去尝试,才会找到,如果一味地向外找寻,太多的标准,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做?不如,去听听自己内心那个声音,它在呼喊着,一直在那,你却没有发现。

什么是独处的能力呢?是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首先提出的。

他认为,假如一个孩子喜欢自己待着,并且能够自得其乐,证明这是一个拥有安全感的孩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假如一个孩子黏着妈妈一刻也不肯分开,说明他心里时刻担心母亲会消失,这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相信母亲不会消失,就算暂时离开也会很快回来,他就会很安心地一个人待着,自己玩得不亦乐乎,这证明他有安全感。

所以,独处能力其实就是享受孤独的能力。要培养孩子的独处能力,就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安全感。因为有了安全感,才能放松地独处,在放松的独处状态下,我们的大脑才能完成很多重要的工作。

独处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是一段充实自己的时光。

人生总有一段时间,可能是低谷,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可能是遭遇了不好的事情,大家的关心对于你来说,是好意,但是,还是要自己去承担。这段时间的独处,是很痛苦的,也是很充实的,会倒逼着你去变得更好,越来越好。

独处的人,不是胆怯懦弱,不擅交际,而是看清了生活本质,不再盲目地交际应酬;不是自命清高,目下无尘,而是选择做自己,默默地发光发热;不是故步自封,而是以退为进,积蓄力量。

孤独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源泉其实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总是在孤独状态下展开翅膀,能够享受孤独的孩子更有可能培养出创造潜能”。有了想象力,人类才能成为万物之灵,才有了璀璨多姿的人类文明。

我们正处于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的能力,其实就是创造力。有很多创作天才都拥有孤独的童年,这个时期茁壮成长的想象力成就了日后杰出的作品。创新需要想象力,需要忍耐着孤独默默耕耘,很多时候,更需要一种厚积薄发之后的顿悟。

正如写作,需要安静地坐下来,找素材,组织语言,在一个嘈杂的空间里做不到。

最后,孤独让我们学会自我成长,学会积蓄力量,变得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独,激发你的创造力,回归真实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