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4分,被书名耽误的好书,看完助你获得通透的人生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英文是《Tuesdays with

Morrie》,这是一本被书名耽误的好书,也曾经被改编成话剧,推荐给想要活得更通透的你。

书里描绘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70多岁的社会心理学家莫里教授,在临终前的14周里,每周二都会和他的以前学生米奇进行一次对话,将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向米奇传授。这是一位睿智的老人面对死亡时进行的人生思考,他重新审视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言语中蕴含着浓郁的哲学意味,也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

米奇,也是本书的作者,是一个中产阶级,就像今天很多的年轻人,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过着无趣的人生。最后,他从老师那里获得了挑战现实的巨大勇气。



世界与爱

即将到达人生终点的莫里教授依然每天关心着世界上发生的事情,甚至会为半个地球之外毫不相识的人流泪。同情,是人类的底层情绪。我们正是具有了同情心,才让这个世界充满了爱。

对一个身患重病的人,莫里教授感触最深的是,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给别人,并接受爱。通常,人们会觉得不应该去接受别人给予的爱,因为如果接受了,就显得不够坚强。然而,有一位智者却不这么看,他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其实,就在此时此刻,你的身周围正充满着爱,但是你往往视而不见。关心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以及让身边的人了解自己,既要学会施予爱,也要学会接受别人给予的爱,这个世界才会更温暖。

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这句话有一点奇怪,一直以来,我们都会觉得,爱是一种本能,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感性的反应。但作者却告诉我们爱是理性的,而且是唯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常人只关注物质利益,比如钱。但其实爱是最大的精神资产,任何人都可以是拥有爱的富翁。在莫里教授的价值观里,爱是一种责任,是生活最重要的事情,是获益最大的事情。

在真爱里,一切都是未知数,你不知道爱人什么时候会给你惊喜,什么时候让你快乐。所以,其余事物都可能是非理性的,但只有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很喜欢书里这句话: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生、老、病、死

莫里教授患的病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渐冻症,也就是物理学家霍金得的那个病。得了这个病,一个人身体的各个部分会渐渐失去知觉。当学生米奇问莫里是否会自艾自怜的时候,他坦诚说他的确会感受到悲哀,有时候醒来就想大哭一场。

但同时,他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有着比他更加悲惨的命运。至少他还很幸运,比如可以有时间和想见的人说再见。

与其花很多时间自哀自怜,不如过好当下的每一分钟。只有当你觉得一件事可怕的时候,它才真的可怕。面对着病痛、苦难,甚至死亡,我们所能做的往往非常少,这会让我们觉得沮丧和挫败,但我们也可以选择勇敢的面对,活在当下,乐观的看待这一切。

面对来日不多的时光,你是选择任凭肉体一直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还是会选择不虚度剩下的日子,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呢?

莫里教授选择了勇敢的面对,并把他的死亡作为最后一门课,教给大家。他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把自己的死亡前的谈话向公众展示,这也让自己的死亡的经历变得更加有价值,成为别人研究的一本教科书。

就像很多人把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来,为陌生人带来了生的希望,而莫里在临终前将他的智慧的结晶分享出来,也是完成了他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心愿。正如一位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所说的,教师追求的是永恒,他的影响也将永无止境,这也是对莫里教授精神的最好诠释吧。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死,可是没人愿意相信,如果你真的意识到自己会死,并做好准备,那你就会在活着的时候更加珍惜生活。就是所谓的“未知死,焉知生”。你学会了怎样死,也就学会了怎样活。当你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就能拂去内心的灰尘,看到生活的真谛。

其实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梦里面,并没有真正体验过这个世界,浑浑噩噩,做着自以为该做的事情。当你意识到自己快要死的时候,你看问题的眼光也会不一样。你会发现自己为之付出时间精力的事情,也许没有那么重要。你会腾出更多时间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比如去感受风的温度和时间在窗台上的流逝。大自然如此有魅力,但人们却忙忙忙碌碌,终其一生。


遗愿清单

如果明天你的生命就将结束,今天你会做什么?你是否会充满了懊悔和遗憾,或是想要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呢?我们的文化不鼓励,甚至很避讳我们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所以,很多人只有在临死前才会去想它。

好莱坞有一部电影叫《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位身患绝症的病人,结为了好友,他们决定在余下的日子里完成列出的“遗愿清单”,让人生不再留下遗憾。

平时,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一些很自私的问题,比如工作、赚钱、还贷款等等,陷入那些永无止境的琐事中。如果我们可以后退一步,站在死亡的边缘,认真思考一下,这些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切吗?我真正想要是什么呢?如果让你也给自己列一份遗愿清单,你会写什么呢?

莫里教授召集了亲朋好友,为自己举办了一场“活人葬礼”,在“葬礼”上,他感受到了那些爱他的人的真情实感。莫里听了悼词,又哭又笑。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女主角在临终前录了一段视频,在追悼会上播放,就像莫里教授一样,向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光和身边的人告别。

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唯一确定的终点。如果能够提前参加自己的葬礼,或许我们人生的最后阶段又有了新的意义。可惜这么做的人太少了。

莫里教授认为来日无多,并不代表毫无价值。对于一个濒临死亡的人,希望得到的不是别人的同情,更多的关心和爱,甚至希望来看望他的人能够求助于他,让自己也能发挥余热,至少是一位出色的听众。

莫里教授得的是渐冻症,渐冻症在美国又被称之为卢·格里克症,这源自于美国一位伟大的棒球运动员。1939年7月4日,格里克在患病后,面对6万名粉丝,做了一次著名的告别演讲《最幸运的人》。

面对遭遇到的巨大不幸,格里克选择了坦然面对,并认为自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他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收获了无数的善意和鼓励。他感恩自己的队友、对手、俱乐部、家庭、甚至是场外的球童。他认为这世间是美好的,有太多值得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面对病魔,我们或许束手无策,无法与之抗衡,但是面对世界、生活、身边的人的态度却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你要用你的笑容去改变这个世界,别让这个世界改变你的笑容。


我们的情感

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家庭,如果没有家庭,人们就会失去可以支撑的根基,尤其当你生病的时候,这种体会变得更加强烈。爱是至高无上的,正如诗人奥登所说,相爱或者死亡。莫里教授说:如果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当你知道你的背后有一个家庭在守护着你,这种感觉是金钱、名望和工作都无法办到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家庭当做事业的绊脚石。事实上,家庭是我们承载爱的最好的港湾。

在家庭里你会得到家人不求回报的关爱,你也会为家人承担责任,付出你的一切。这一点,你的朋友或者情人都无法替代。所以,你必须学会全身心的爱你的家人。如果你的家人还在身边,请好好珍惜他们吧。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谈了很多关于爱的话题,爱是一个宏大的主题,其中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婚姻。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婚姻对于很多人而言就像是一座围城,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们对婚姻产生困惑,是因为他们太过关注于自我,而无法和别人建立真诚的恋爱关系,轻率地走入了婚姻的殿堂,又匆匆的逃了出来。

爱情和婚姻成功与否,要看双方能否相互尊重、彼此妥协、是否可以开诚布公的交流。而最重要的是彼此双方对婚姻重要性的信念,是否认同婚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当你陷入困境中,只有爱人能陪在你的身边,给到你安慰与支持。相爱或者死亡,这是莫里教授笃信的箴言。

佛教说:不要庸人自扰,一切皆空。超脱自我的真正含义,并不是不投入到生活当中,相反的,而是要完完全全的投入其中,然后你才能走出来。你应该去接受所有的情感,无论是对异性的爱恋,或者对亲人的悲伤,甚至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恐惧和痛苦,如果你不去经历,而去刻意回避,那你的内心中将会永远存满着恐惧,你会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受到伤害。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往往会选择去压抑自己的情感,该哭的时候不哭,害怕被别人笑话;明明对别人有爱的感情,却不愿意流露。莫里教授却认为要像打开水龙头一样,用情感去冲洗,这些情感不会伤害你,只会帮助你。你只有去直面它,体会它,享受它,才能做到真正的超脱。


关于衰老

莫里教授渐渐丧失自己的自理能力,得要有人替他擦屁股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会让我们觉得这很难堪,是一种羞耻,但此时的莫里却努力的适应,甚至尽力享受这个过程。当别人给他去翻身,擦乳霜,按摩的时候,他都会陶醉于其中,让自己觉得是习以为常,像是回到了婴儿时期,去接受和享受这一切。

很多人都害怕谈及自己的衰老。比如,很多女人过了30岁就不愿再提及自己的年龄了。这是我们这个社会过于强调了年轻的价值。

要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逆的,我们要学会乐于接受自己变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会更加丰富。衰老并不意味着衰败,而是成熟。接近死亡也不一定是坏事,它会让现在的你活得更好。

很多人都害怕变老,而莫里却乐于接受变老。青春当然是美好的,但如果时光永远停留在22岁,那么你也永远只会像22岁那样浅薄。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阅历也会更丰富。事实上,你我是分属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既是一个3岁的孩子,也是一个37岁的中年人,也是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

当你经历了这些阶段,你就知道他们长什么样子。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做一个孩子;当你变成一个老头的时候,也要乐于去做一个聪明的老头。变老是自然法则,我们要去接受自然赋予的一切,我们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

老年人不需要羡慕年轻人,因为自己也曾经年轻过。如果你一直不愿意变老,那你就永远不会幸福。


最重要的东西

我们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提倡金钱至上的原则,认为拥有的越多越好。当这种声音重复了很多遍,就会让人觉得这是真理,我们也因此失去了判断力。事实上,人们真正渴望的是得到爱,当人们得不到爱,就接受了爱的替代品,他们想要用物质的东西去替代精神的获得。当你觉得有了一个大房子,就能获得亲朋好友的羡慕;当你有了一辆好车,你会觉得自己拥有了权力。

可惜,金钱、权力都无法代替爱、善良和亲情。很多人把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混淆了,你需要的是食物,而你想要的却是巧克力;你需要的是一个代步工具,而你想要的是最新的跑车。我们应该追本溯源,去寻找那些真正需要的东西,而不是它的替代品。

从某种意义上讲,《相约星期二》是一本关于心灵救赎的作品。我们这一代的成年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困惑:分不清什么是我要想的,什么是别人期望你做的。社会功利主义价值观从各个角度渗透进来,你会身不由已的被裹挟前进,有时明知道不该这么做,但还是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事情。

如果你仔细观察,我们身边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也显得昏昏庸庸。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的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理想和现实,就像两个摔跤运动员在比赛,谁最终会获胜呢?莫里教授说,爱会赢。

真正能让你满足的不是大房子,好车子,而是你能给予他人你应该给予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时间、关心、甚至是闲谈。其实,你不需要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你可以去多陪陪养老院的孤寡老人,听他们唠嗑,陪他们打牌,你就能找到新的生活价值,因为他们需要你。哪怕你自己承受着苦难,当你让其他悲伤的人重新露出笑脸,你就能感受到幸福。

世间熙熙,皆为名利,很多人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追寻。但如果你想挤破脑袋进入社会上层,对不起,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他们只会嫉妒你。发现了吗?金钱和地位往往使你感到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才能让你悠然的面对整个社会。


生活的意义

当你看《相约星期二》这本书的时候,会发现这里面字字珠玑,发人深思,这是一个垂死的智者告诉还活着的人他必须要知道的事。人的肉身是会消亡的,但他的精神会永垂不朽。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就像我们的古之圣贤,比如孔子、老子,他们死了吗?没有,他们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穿越千年时空,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他们的影响力。就算你是个普通人,也有一样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爱。

我们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活得太过匆忙了,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我们忙于寻找,但又被社会的价值观所裹挟的,去追求新车子、新房子、新的工作。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这些东西都无法满足内心的空虚。于是,我们又再次奔忙起来。这一奔忙,却再也难以停下。正如印第安人的那句谚语所说的,你别走得太快,要等一等灵魂啊。

我们应该向莫里教授学习,全身心投入到当下每一刻。你在和别人讲话时,就注视对方的眼睛,用心去倾听,不要去想其他事情,不要敷衍,不要带有任何兜售、利用,或想要得到回报的动机和心理。那一刻,把对方当作是你唯一交流的对象,你也可以随时袒露自己的感情,或大声地哭,或放肆地笑。

莫里教授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但他也知道人在受到威胁的时候会变坏,而这个威胁来自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也就是金钱至上,这就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应该建立自己的文化,这并不是指不去遵纪守法,比如闯红灯。恰恰是在一些大问题上,比如思考、评判、选择,就像社会所推崇的:女人要苗条,男人要有钱。你不应该让他人或社会来替你做决定。

人类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远见,看不到自己的将来,我们应该把自己投入到人类大家庭里面,把自己投入到你的情感世界里面,至少要去建立一个由你自己和你爱的人所组成的一个小社会,这样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


与生活和解

很多人在临终前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原谅那些本该原谅的人,没有放下那些本该放下的事。莫里教授也是一样,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对一个朋友心怀怨恨,但他的朋友不久前死去时,他感到非常难过,也很懊悔,因为自己一直没有原谅那位朋友。记恨和固执,都是毫无意义的。当我们原谅了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一些悔恨,比如,你希望自己可以多陪陪父母,或者可以活得更精彩点。我们会为自己没有做的事情而自责。然而,这些悔恨和自责毫无意义,我们不应该陷在那种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你必须要和这些事情和解,和自己和解,和周围的人和解,原谅自己,也原谅别人。

人们会恐惧死亡,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自己视作自然的一部分,我们觉得人是高于自然的,超越自然。人们总想追求长生不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换个角度想,其实死亡跟活着一样,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人类不同于植物和动物的地方是,死亡虽然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情感的连接,只要我们还有相爱和记忆,就会把这份爱珍藏在心底,即便肉身死去,我们也不会真正消亡,就不会死,因为爱会永存,记忆会永存。

当我们可以平静的面对死亡,我们就能够应付生命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没有哪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会给你以暴击,但同样也会给你机会去弥补。你应该尽早去和别人讲和,不让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

莫里教授所能想象到的完美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呢?他会在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有甜面包圈的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每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和他们谈一谈家庭,谈谈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谊,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他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也可以是鸭子,为莫里教授喜欢吃鸭子。剩下时间全用来跳舞,他会跟所有人跳,跳到筋疲力尽,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觉。

听上去,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毫不奢侈。但你细细品味,你真正想要的也许并没有那么多,这才是人生的幸福的一天,平静而充满爱。

最后,书中讲了这么一个小故事,话说在海洋里有一朵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小海浪,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正撞向海岸,它无比害怕,觉得自己要死了。旁边另一朵海浪告诉它不必害怕,因为它不是海浪,而是大海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短暂的停留,当自己融入成人类历史大海的一部分,就不必感到害怕与惆怅。


下课

莫里教授离世了,在一个星期六的早上,在老人墓碑上刻着“一个终身的教师”。现在,老师走了,但这门课还在继续。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不长,但里面的箴言充满了智慧,往往让人深思,读者需要细细品味,这是一堂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让你我在纷繁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安宁,找到心灵的慰藉。

下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8.4分,被书名耽误的好书,看完助你获得通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