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村落
王明璠府第
一把锈蚀的铁锁,锁住了岁月的尘埃,却锁不住鲜活的晨光。青砖灰瓦,飞檐斗拱,不厌其烦地诉说着已经麻木的繁华镂空木雕,书房画室,在刻下岁月刀痕的同时,也刻下主人曾经的风雅。
在深深的庭院里,雕梁画栋的残片停留在岁月深处,布满包浆的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置身于这一隅古村之地,徜徉在幽暗并带有一点残破的院落,品读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或与一棵古树独语,或与一朵鲜花对话,一如走进一幅古老的水墨画,携着淡淡的古韵,看着石缝中顽生植物,嗅着潮湿的气息,似有梦回江南的味道。
阳光穿过幕阜山的余脉,照射在吴田村畈上王200多户农民的水田里,一条玉带河清澈见底,环绕村庄而过,绿色山峦的映衬下,一座修建于咸丰至同治年间的清末庄园从岁月里缓缓走来。
清朝末年,民不聊生,官场腐败,封建王朝穷途末路,许多达官贵人在这时逐渐没落,在通山县大路乡吴田村畈上王湾就有这样一座“县令庄园”见证了这段历史。县令名讳王明璠,这座至今仍旧气派的庄园,当年就是属于他的私人府邸,他将其取名为“芋园”。不过现在大多称之为“大夫第”,后来又有了“楚天第一大夫第”的称号。庄园如今已是被岁月附满灰尘,但当人们走近拂去这些尘埃,依旧可以透过它一窥那段同样久远的历史。
古时候,吴田就是一片田畈,畈的上边聚居着村民全是王姓,因此有了“畈上王”湾,当时这里既不临河,也不近水,村民生活用水全靠井水。
这个现状一直到王明璠当了县令之后得以改变,从风水学来讲,所谓“贵地”半是天成,半是人为。王明璠为了修建大夫第,选地于此,无奈此地无水。于是精通风水的王明璠从五里之外的吴田洞用暗沟引水过来形成一条吴田港。这条港曲弯弯的从东侧缓缓流过,从主干道中又开挖了一条小水渠绕屋后流经屋的东西两侧,形成三面环水,一面临池的地势。这种形式叫做“金城环抱”,风水学称“冠带水”,因而有了玉带河的说法。
从芋园的大门朝向看,他面向东方,得紫气东来之吉,而大夫第坐北朝南,东边是一条大路,西边一条小渠,前面是一口荷池,后面倚着远山。从阳宅的外形条件上,正合了《风水学全书》中所谓的“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水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位置玄武,为最贵地”。大夫第的风水就被王明璠改造成了这样一块风水宝地。
王明璠,生于清道光七年即公元1829年,幼时家道贫苦,却聪慧好学。19岁即获县试头名,27岁中举成候补知县,后历任江西上饶、瑞昌、萍乡等县知县。他在上饶时,设计擒获了土匪头子,朝廷称他是“才智吏”他在瑞昌时,大修堤防,挡住长江水患,人们为了纪念他,把长堤称为“王公堤”他在萍乡,兴建“福惠仓”,赈济灾民,朝廷夸赞他是“江西干员”。老百姓为他建了百余座祠堂,也就是生祠,顶礼膜拜,可见王明璠在清朝还是颇有作为的一位地方官。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在京肆虐,两宫太后仓皇西逃,王明璠“中夜悲愤”,不顾72岁高龄,手持一书,进京面圣未果,为褒其忠,清廷诰授王明璠“朝议大夫”,享从四品之誉,老宅因之谓"大夫第"。
建筑群由老宅和府第组成,老宅为王明璠父辈所建。府第为王名璠告老回乡后所建。王明璠府是湖北省现存的单体规模最大的一栋私家宅第古建筑。府邸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从风格上来看,属于徽派建筑风格,兴起于明末清初的徽州,也就是现在的黄山,休宁,婺源一带,当时徽商财力雄厚,又因为徽州是理学的崛起之地 ,徽州人深受理学的影响和滋润 ,所以从古民居建筑的每一个布局、架构都强烈突显出“理”的说教意味,有着深厚的社会伦理功能,又集中反映了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于是被大江南北各地效仿,成为我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玉带河边是老路,也就是河堤。在前方不远处,从河堤下来有9级石砌台阶,古称踏步,这是当年王明璠为官特地吩咐修建的,寓意着仕途从此开始,而修建9级阶梯则是因为古代以9为大,王明璠希望自己的仕途从此步步高升,官路通达。
走过这步步高升的台阶,就可以看到矗立着的高大的门楼,这就是整座宅院的入口,整座宅院主人称为“芋园”,是王明璠告老还乡时所提,寓意着落叶归根,枝叶茂盛,家族兴旺。从此门便可进入园内,左边是杂役间,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门卫房,右边看起来比较狭小封闭的房间是禁闭室,就是家中有人犯了家规,都会被锁在这间房内闭门思过,每天只从这旁边的小窗送些饭菜给里面的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王明璠家规十分严格。在禁闭室前方有一口水井已有一百多年,井水至今仍然可以饮用,井口细小,但从井口往里看井内空间却很大,这既是安全的考虑,也体现出开源节流的思想观念。
水井左侧就是王明璠回乡后造福一方,修建的学堂,为王氏家族子孙免费教学。相邻的是七间仓房遗址,可存放30万斤粮食。大夫第的前院,让人依稀可以想象出当年整座建筑的恢宏气势 。院内这些学堂、仓储和各种手工作坊,靠门楼处有自备水井、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庭院经济的典型体现。
老宅采用中轴对称布局,由四进三天井组成。东西宽26米,南北深53.8米,占地面积1398.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周用砖墙封护。内墙为土坯墙,门厅、主房、厢房均为硬山搁檩。
中间大巷直通到底,尽端设置小祖祠,两边为形式一致的宅院,宅院均为四进连五,有28个天井,64间房间,100多个门庭,它们起着通风的作用,屋屋相通,户户相连,经历百年的大夫第古朴端庄,设施齐全。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庭院经济的典型体现。有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据说当年为了建造这座宅院,在旁边建了二座砖窑,烧砖就用了三年时间,大夫第虽已破旧,但尚未遭遇毁灭性的破坏。粗大的梁柱,讲究的木雕,让人惊叹当年这座庄园的耗费。
从正门入,进入一个大厅做“益政堂”,寓意主人时刻不忘关心时政,有益于政治的抱负。旁边是厢房,也叫绣女房,楼上相对应的是绣女楼。王明璠的女儿小时候和稍长大了以后分别居住的。清代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女人是无权在厅堂里来来往往的,只能整天关门禁锢在房中纺纱、织布、绣花,所谓“锁在深闺人未识”。面对的“中门”,既是挡住外人视线的遮挡,又是家丑不外传、家财不外漏的传统观念的写照。除非是大官、贵戚登门才能大开中门迎接,平时则是常年关闭的。
府第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大夫第的中轴线是这条宽3米长80余米的长巷,它既是女眷们平日行走的避弄,又是通往家祠的通道。光阴荏苒,女眷们不必再俯首走路,长巷也丧失了昔日的神圣地位。大巷一直往里走,就来到王明璠家的宗祠。
宗祠位于建筑的中部纵轴线的最后端,进门后为2.5米宽的通道,通道为硬山搁檩。宗祠为第五进房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问,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猫拱式山墙,小青瓦屋面。内供祖宗牌位。宗祠前檐廊装修卷棚轩,室内中间有方形藻井,前檐明间原有隔扇门全毁,次问改为现代石墙。室内梁架、檩条基本保存完好。
前檐与戏楼之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回廊与宗祠对面戏楼相连,回廊楼层与戏楼楼板齐平。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层,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猫拱式山墙,小青瓦屋面。室内装修八角藻井,内绘八卦太极图案,戏楼二层柱间用缕空的挂落飞罩木雕花纹图案组成。天井回廊楼层上装木栏杆。把戏楼作为装饰刻嘶的重点,设计精巧、结构繁复。
厅堂是封建社会政治的殿堂,宗族秩序的神堂,还是教育儿孙的教堂。堂正中照壁上垂挂的是一幅大型画轴,又称中堂的画,画面一般均为“仙鹤松柏”、“寿星”、“凤凰牡丹”等象征“长福长寿”、“吉祥如意”寓意的图案,下方的供桌上往往摆着这两样东西一面镜子,一个笔筒状的瓶子。如果你认为这一是用来装笔,一是用来整理衣冠,那就错了。首先瓶是用来放主人帽子的,帽子放在瓶上,主人在家,反之则表示主人处出。而两者谐音是什么,平、静,近代出现了自鸣钟以后,则将它放在中间。三者合起来,终生平静也!供桌上摆这三样东西,就是把这种“含义”当作对祖宗的最好告慰,当作对下一代的最好告诫,当作自己终生奋斗最好的生活境界。厅堂两侧是对联,这些对联不是歌功颂德或炫耀门庭的,而是教化式的。比如“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中间的太师椅谁坐哪边都是有严格规定的。椅被写有“头”字是男主人坐的,写有“枝”字当然就是女主人坐的了。两边展示的“回避”、“肃静”巡行牌,是王明璠一直排列在家庭宗祠的长巷两边的。家里摆上这些官场上的仪仗,既是光宗耀祖,又是显示威严。
厅堂正中是王明璠的画像,平和稳重中透露出他特有的严厉。厅堂上有大跃进时期留下的痕迹,这也是一种文化了。历经百年的大夫第,以另一种形式述说着历史,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这些“家训”,都是王明璠亲自拟定的。包括这满堂的书画、对联,绝对不是简单、单一的装饰物,而是宣传封建修身、齐家观念,教育儿孙的课堂。王明璠不但在家办了家庭学校,还要求儿孙对家里张挂的匾额、对联都能一一背诵牢记。对于不争气、做错事、说错话的儿孙,轻则就在厅堂或家祠里接受家法,或者训诫一顿,或者鞭打一场严重的就要让他关在家庭的“牢房”里,闭门思过。
大夫第由老宅和新宅共同组成,新老宅之间的地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经建有一道围墙的痕迹,这道围墙称为封火墙也称“防火墙”的设置,也是古民居建筑上的一大特点,这种高大的“封火墙”可在当邻居发生火灾时,起到隔断火源,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另外,由于“封火墙”高出屋顶,还可以作为“挡盗”、“防贼”及“防风”之用。围墙一般都很高,因为古时男子大都在外为家奔波,此墙便起着对女性禁锢的作用。一般只留一道小耳门相通,以利于在家的两家女子在闲时互相串门聊天解闷,或有什么急事时好相互帮忙。此门开的是圆门,告诫两家相处要和和气气。
大夫第上上下下有诸多天井,而且地下排水设施做的特别好,驻足户外不见前后檐口瓦面,四周墙体超过檐口1米以上,亦不见外排水孔,所有雨水、用水全部通过天沟、天井排放,创下古民居排水之典范。 无论天下多大雨,院内总是不会有积水, 因为天井多,房内空气流通就好。排水天井与建筑通风采光有直接联系,有了天井,新鲜空气从天而注,顺应“天人一体,造化阴阳”的风水学说。雨水通过暗沟外排,似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实这是遵循古人风水学说中“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观念,财宜藏而不宜泄的原理。 其中有的在一间房内,有两个天井。屋内采光非常好,闻不到任何想像中的霉味,也没看到蚊虫飞舞,这也就证实了天井中没有积水。天井中的水,流向了旁边小河,而其出口藏而不露,曲水流觞的下水道甚至几百年间畅通无阻。很多传说称,大户建筑中常放置几只乌龟于阴沟,翻动淤积。
当年王明璠建造这座宅院还几次三番惊动朝廷,第一次是因为其房子修好之后,朝廷派人来查他超规制、超面积建房子的事,十重屋的东面五重是王明璠父亲早前修建,而剩下五重又分给底下五个儿子,这样算下来,房子并不算多。朝廷也无话可说。不久朝廷又派人来,说是他家的山墙做成了龙的形状,犯了欺君罔上之罪,但王明璠不慌不忙带着巡视的人员参观。其实这山墙只是远看起伏如龙形,实则是普通的猫拱背式山墙,这一说,这件事也算明了。第三次又来了不少人,还带了衙役前来,说是他占他人田地,仿皇城修护城河,王明璠依旧不卑不亢带人查看,水是从远处用暗渠引来供全村人共同使用的,且每寸土地都有地契,至于护城河更是无稽之谈,一看便明了。
从此,朝廷再也没人来查,过了好些年,反而还下了一道道圣旨,封了他家三个大夫,十来个宜人之类,门楣上从此也富丽堂皇的写上“大夫第”三字。
峰回路转绕炊烟,几线新渠入老泉。洗墨池边璞公卷,立牌堂上大夫篇。白墙青瓦蒙时雨,古朴精诚绎祖弦。桂酿樽前人已醉,酣然一队酒诗仙。
遥想当年,王明璠从这里走出,一代英才的故事从此传颂不息。如今这里却早已无王氏后人居住,正所谓“富不过三代”,“一代做官,三代讨米”,这也许是一种历史规律。 如今的大夫第经过一番维修后,洗去尘埃,又开始焕发春光。走进钟灵毓秀的王明璠古民居,看古老而沉静,悠然而斑驳,曲折幽深的巷道,纤尘不染的青石板小径,我们恍若聆听到一个个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一桥、一水、一门楣;一池、一巷、一花窗,不免让人驻足遐思。
酥脆香口的炸丸子、松软可口的米饭、软嫩滑爽的水煮肉……放眼望去,一个个方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农家菜。正值三八妇女节,王家后人组织村里人筹备了丰富的家宴,吃宴席的地方也正是在这老屋之中,一来可以增进王氏后人的感情,二来表达王家人对妇女的尊重,昏暗的灯光下,大家觥筹交错,小孩儿争抢着果汁,一副其乐融融的画面。
一方风水养一方人,一方人养一方风水,流水潺潺如玉带环绕,这座“楚天第一大夫第”芋园,在岁月长河中,依旧是生动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