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本书——《不管教的勇气》续

自立的标准

孩子早晚都得要学会自立,可是我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养成了巨婴。那么如何衡量孩子是否自立呢?书中列举了三个标准:

第一,能够独立的作出选择。能够为自己所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第二,能够独立的判断自己的价值。对自己价值的判断,不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馈。

第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要意识到别人并没有帮助自己的义务,自己也并不是世界的中心。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身为父母,边界感非常重要,切记不要干预孩子的课题,也不要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哄骗孩子去学习。告诉孩子努力非常重要,而不要仅仅跟他说:"你要是专心一点就好了,少玩游戏就好了,上了大学就好了……”

让孩子自己去想办法克服困难,他才能够在解决了问题之后,找到价值感。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对他的信任,这样他才能够先从父母这里体会到归属感。“心安即是归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是没有条件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我们要压抑自己的情绪。相反,跟孩子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会让孩子有更真实的体会。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建立清晰的边界感,他也愿意向你诚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何让孩子会学习?

“学习力”是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再不像以前那样,“一招鲜,吃遍天下。”而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则要求我们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我们首先应该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孩子不可能参与到我们过去的成长中,但我们却能够给孩子树立终身成长的榜样。也只有当我们真正的把学习当成乐趣的时候,孩子才能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

学会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

阿德勒说过:“任何人都能够做到所有事!”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选择退缩,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当我们选择退缩的时候,说明我们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这实际上是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为自己无限可能的人生设限。当我们为自己贴上一张张的标签之后,发现自己的人生再也没有迎接挑战的勇气了。

分清楚孩子和自己的课题,不要让孩子把锅甩给你,孩子才能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有两件事可以赋予孩子勇气。

第 1 件事,把孩子的缺点当成优点。

人无完人,孩子,同样不会完美无缺。我们要学会看到孩子缺点背后的优点。菲尔普斯小时候是一个多动症的孩子,但是长大后却在游泳上面大放异彩。这恰恰是因为他的父母看到了他好动的特点并加以培养。而我们往往因为孩子的专注力不够,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潜能。孩子的专注力不够,也许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过跳跃,这恰恰证明了他的发散思维能力很强。如果我们能够专注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方面,会比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取得更好的成果,也不会扼杀孩子发散思维的天赋。

第 2 件事,做孩子的伙伴而不是敌人。

让孩子感受到,他所做的事对他人有贡献。没有人会乐意被人当工具使用。当我们向孩子请求帮助的时候,可以先赋予孩子一个身份。相信很多妈妈都会因为既要做饭,又要照顾孩子而苦恼。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先赋予孩子一个身份。例如告诉孩子,妈妈要做饭了,请他做妈妈的小助手,帮助妈妈完成做饭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多半都会接受,如果再加上早一点做好饭,就能够陪他好好的玩,相信孩子的兴趣更高,也许吃饭也会更香(劳动后的果实,总是特别的甜美)。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事情,考试成绩也并不意味着学习力。相信孩子的成长有无穷的潜力,相信相信的力量,会带给孩子和我们无尽的勇气。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而身为父母的我们,则需要拥有不管教的勇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听本书——《不管教的勇气》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