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第四章(一):古代学制

萧子善

曲成苑私塾副校长;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思维导图应用中心副主任;明伦书院国学讲师;中美教育研究协会会员。名开新,字子善,以字行。志学之年志于教,至今未渝。待及成人,求学四川大学,问道明伦书院,支教僻壤山林。喜经典,尤好《周易》;乐读书,亦求甚解;爱武术,唯钟太极。同师友切磋琢磨,于闲暇读书演武,发愤不至忘食,喜乐未及忘忧,道之所在,志之所在也。


今天咱们继续探寻《学记》的教育教学原理,这一讲的主题为“大学之道”。

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每一章都出现了“大学”这两个字,第四章讲“大学之道”,第五章讲“大学始教”,第六章讲“大学之教”。

接下来这三章非常系统地为我们呈现出古代大学的学制、设学施教的原则、课程的安排、进学的次第。

透过本讲的学习,我们对古代大学的教育情况会有一个大概的认知。

可能有学友会疑惑,我们了解古代大学教育有何意义?当然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大学之道的学习,把它作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身成长所处的阶段,让我们的学习能够有的放矢。

接下来的三章,最重要的是第四章,这一章主要讲述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是古代的学制,学校的设立是怎样的?第二是大学之道,在大学不同年份考核的要求和学习的重点。我们需要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用在大学之道上面的学习。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原典,开启第四章的学习。

原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xiáng),术(suì)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jiào)。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yuè)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白话:古代设学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一“党”有自己的学校叫“庠”,每一“术”有自己的学校叫“序”,在天子或诸侯的国都设立有大学。

(学校)每年招收学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学生经文句读能力和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学生是否专心学业并与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查学生是否博闻并且亲近老师,第七年考查学生切磋学习以及择友标准,(这一阶段学习合格)叫“小成”。第九年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心向道而不改变志向,(达到这一阶段)叫做“大成”。这样才能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周围的人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心向往之,这就是大学之道。古书上说:“应效法小蚂蚁衔土成土堆的精神。”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啊!

首先我们看周朝学制的安排,请看下边表格:

西周时期学校的设立情况是怎样的呢?从大方面来讲,分为国学和乡学。国学相当于是中央的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乡学,就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塾是设立在闾,25家为一闾,闾所设立的学叫做塾;五百家为一党,所设立的学为庠;遂有一万二千五百家,是不同的行政单位,所设立的学校为序。

在天子或诸侯国的国都设立有国学,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八岁入小学,学一些基础的能力、行为习惯、礼仪,以及礼乐射御书数的基本功。其中少数优秀平民子弟及小学合格的贵族子弟,在15岁左右入大学学习。

天子设立的大学有成均、上庠、东序、瞽宗、辟雍,分处在东西南北中,在天子国都的不同方位,每一个有相应的学习内容。

比如说成均,也叫做南学,在天子国都的南面,由大司乐主持,是学乐的场所。上庠也叫北学,由诏书者主持,是学书之所。中间的叫做辟雍,也叫太学。东边的叫东序,也叫东学或者东胶,是学乐舞的地方。瞽宗也叫做西学,由礼官主持,是演习礼仪、祭祀先王先贤的地方。

这是天子设立的大学。在诸侯国国都也有大学,叫做泮宫。这是周朝学制的概况,我们做下了解就可以了。

——本文节选自子善老师讲《学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记》第四章(一):古代学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