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中的处世哲学

今有物管、社区解决邻里关系,古有县衙、按察使处理人际纠纷。古往今来,邻里关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相处甚好的:远亲不如近邻,互相串门、礼品相赠。有泛泛之交的:点头微笑致意便足矣,节外生枝、惹是生非乃奇闻。却也有相反相恶的:盛气凌人、指桑骂槐、泼妇卖街,极尽污言秽语。

其实,邻里关系的本质,在于双方当事人处理矛盾的态度。分有三重境界:得理不让人,鱼死网破;各退一步,海阔天空;与世无争,闲然自得。每一重境界的修炼,都能反映你的心境与处事准则。境界越高,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更容易,生活也能更轻盈自在。


六尺巷的典故便是由邻里矛盾所引发。清朝宰相张英的老家人与吴家毗邻而居,平日交好。富裕起来后都想着修建房屋,整理门面,调素琴、阅金经。但因为双方的地皮分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人向来追求并畏惧权势,张家人想着让位极人臣的张英去知会一下当地府衙,把这件事处理得滴水不漏,满足自己的利益。但张英却“辜负”了张家人的厚望,还赋诗一首劝诫心浮气躁的家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诚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他的气度常人难及,身居高位却不傲,官场混浊独不染。对于“情意满载”的千里家书做出了符合道德却不近人情的决断。这首诗让以宰相家人自居的张家人羞愧难当,他们主动退墙三尺,以示歉意,而吴家人见状也自惭形秽,跟着将墙退后三尺。如此,两家院墙间就有了六尺宽的巷道。这六尺巷道,双方失去的是可控的田亩,赢得的却是难控的人心与赞誉。

其中奥义,当此“包容”为重。得理不让人、鱼死网破,不过是一方得意、一方失意,双方的邻里真情却也是灰飞烟灭不复在;各退一步、海阔天空,真诚待人,不计前嫌邻里关系仍可延续;与世无争,闲然自得,更是难以企及的境界,“一个巴掌拍不响”,不参与是是非非,不过分执着于物质层面,双方又怎会有嫌隙?


由此可见,包容既是处理生活的奥义,也是一门处世的学问与智慧。包容家庭,可避免兄弟阋墙;包容邻里,可平稳度日;包容社会,可心态平和。海纳百川,有容纳大,我们早已熟稔于心。因为包容,滴水汇聚成汪洋,枝丫聚集成森林,人民缔造出国家。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这六尺巷即是力证:包容是真正的仁人志士共同拥护并保持的品格。

你可能感兴趣的:(六尺巷中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