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工资五千,却过着5万的生活!

理财就是理生活,大家好,我是墨凡。

疫情阻止了川普连任,阻止了东京奥运会,阻止了国际航班,却阻止不了国人的疯狂消费。

为什么我们没有赚钱的能力,却有消费一切的超能力,过节送礼要买,主播推荐要买,打折促销要买、存货费用要买,闲着手痒也要买。

买甚至不是一个动词,而是形容挑选、下单付款的心理状态,约等于爽,并且持续到快递打开后,慢慢变得索然无味,直到下一次购买的到来。

生活中决策无处不在。但我们并不清楚角色背后的价值,比如,我当然知道花1万块钱去学习会比买件衣服更有价值,但无法逃避的是,仍有大部分人选择了后者。

这是一种消费的盲目嘛?可能没那么简单。除了我们能看到的商品价值,还有稀缺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但这一切一切都正在逐渐模糊化,汇聚成货币价值。我们真的会花钱吗?

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疫情导致我们花了更多的钱。1-6月全国网购用户比去年增长了1亿接近增长了一个日本的人口,而且90后首度成为消费的主力人群。95后占中国线上奢侈品消费者的59%,这里面又有一半的人在奢侈品上面,年花费超过5万块钱。

2020年天猫双十一总成交额达到4982亿接近2019年的两倍。从另一面来看,大部分年轻人又没多少钱,却很爱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提到,年轻人信贷产品的渗透率为86.6%,其中实质负债人群在整体年轻人中占比达到44.5%。

申请信贷的方式越来越简单,一张身份证就能申请个十万八万,总结来说就是年轻人很会花钱,但也没什么钱。比尔盖茨说,巧妙的花一笔钱和挣到一笔钱一样困难,败家我们很擅长,但这是商家的聪明,不是我们的。

商家最常用的洗脑手段就是用配得上来替换用得上,你配得上大牌包包,你配得上精致住所,你配得上香水。

来一起感受一下这句广告词,“劳碌一年的你,配得上一次轻奢的旅行”。听起来不想出去旅游一下吗,我们只是顺着商家的指路牌走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里。

首先,我们要学会把配不配换成能不能。我配不配戴百达菲利的手表?我能不能带百达菲利的手表?

1637年,荷兰一种明明没有任何潜藏价值的植物被短期内吵到天价。最后导致近3000人破产。尽管人类很擅长总结经验、研究策略,但从荷兰的预警箱泡沫开始,泡沫经济就一直在复制。

密西西比泡沫,华尔街股灾,日本房地产泡沫,互联网经济泡沫,连悟出万有引力的牛顿都倒在了英国南海泡沫里,亏了2万英镑。然后发了个推特,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抛开商家的洗脑手段,抛开暴富的疯狂行径,假如我们口袋里有一笔钱,我们应该怎么花才更明智?

借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乱花钱的技巧都是相似的。花对钱的方式各有不同,我们从消费投资两个方面来聊一聊学会花钱这件事情。

消费行为经济学家查尔塞勒说,在今天得到一个苹果或者明天得到两个苹果的选项中选择前者的,也会在一年后得到一个苹果和一年后得到两个苹果中选择后者。这句话稍微有点绕,其实说的就是,我们都喜欢,即使满足不喜欢延时满足,但把时间拉长,我们又会正确对比事物的价值。

是不是很奇妙?在举个例子来说,当你很想买一辆二手汽车,要价20万,但是比你预期的心理价位要高一些,正在犹豫要不要买的时候。卖家跟你说另一个人也想要买这辆车,而且愿意马上出20万然后劝你要不要再等,到时候会有另外一辆相同的车型,减价2000块钱,再送你一套行车记录仪。

无论从现金的折损率还是赠送品的价值,都是后面的那个方案更划算,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花20万拿下这辆车。甚至还没付款之前,就已经感受到那种摇下车窗的微风扶眼,这就是时间给消费带来的障眼法。

我们每一次消费都是为了满足。无效用而且越快越爽,但更明智的消费是要认清楚冲动带来的溢价稍微拉长时间。你才会认真从商品价值的角度去考虑他值不值。比如优衣库出了一款联名的t恤,售价99一抢而空,你很喜欢,是按耐不住的那种喜欢。然后去二手渠道去看,发现价格已经超到300块钱一件了,你会买吗?

如果拉长时间看,三个月后你未必还这么喜欢。如果考虑成本,t恤无论印什么花成本价都不会超过二十块钱。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消费观的负面影响,学会避坑,尽量避免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行为,让的钱花更有意义。

大家觉得内容不错的话,帮忙点个赞、关注、转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代年轻人的消费观!工资五千,却过着5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