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福德(三十三)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又是广告时间,只不过这次广告佛祖老师可是请得了名角来做的。以前的广告都是凡人演的,请的是群众演员,这次佛祖老师可是请动了名角色菩萨来做的。

菩萨也是要布施了,估计这个菩萨在修行前是很有钱的,一路布施到成就了菩萨果,这家里的钱财还没有布施完,还有满恒河沙等世界的七宝可以布施。只不过到了佛祖老师这里钱多没用。你看,要论功德大小,还不如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并得成于忍。

那这个知一切法无我和得成于忍又有多大的功德了呢?这先要弄明白这个“知一切法无我”和“得成于忍”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法是理论和方法,这里指的当是一切善法。无我,自然是去我执。第一是去各种执着,得具足色身见;第二是去我相人相从生相寿者相,把自我融入众生,众生即我,是为无我。说人话就是:自我放下了对各种情感体验的执着,把自己融入了众生调各了我人众生的矛盾。

然而,对于好的快乐的体验可以做到安然受之而不执着,不再去孜孜求之。对于我人众生的矛盾,可以用无上的智慧做好最适当,最合理,最好,最善!但是人生的苦痛悲哀总是在的,怎么办?佛祖老师叫我们忍。一切无我之法,最后得成于一个“忍”字。

对于快乐,不以物喜。内心的快乐源于大千世界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因缘和合。大千世界四大皆空,万物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以变化的万物为基础的快乐注定转头成空。快乐想要重复,而万物却是在不停变化。所以古之圣人说要不以物喜。

对于痛苦,不以己悲。人生在世,痛并快乐着,痛苦和快乐并存。对于快乐想重复,对于痛苦想逃避。虽然因外物刺激引起的个人的痛苦的感观,大勇气大毅力之人尚可以坦然处之。但有情世界,芸芸众生,矛盾百出痛苦丛生,我们如何处之,一个字:“忍”。我们以忍字面对痛苦,做到不以己悲,达到无我之境。

做广告总是有收益的,前面打过的所有的广告,其收益都是自己的,叫做福德。虽然其福德有大有小,但好处还是返回给自己的。而这里菩萨做广告,他的出场费却是全部又捐出去了的,所以这里不叫福德,叫功德。

整个《金刚经》的下半部说的是灭度众生,是对外的,对别人的,虽然佛祖老师说要融入众生。抛开我即众生的大我不说,就菩萨个人来说,他已修得阿罗汉果,已放下心中的执念,自己再也不会有什么好处可得了。就像马斯洛马老师说的自我实现,已是个人修行的最高境界了,还如何提高,如何会有什么福德。

但既然佛祖老师请了菩萨来做广告,自己有他的道理的,总是有利益反馈的。这个好处就落在了功德上的。好处落于个体的我之外的有情众生上了,落于这个大我上了,所以区别于福德,叫做功德。反过来想想也是,都修到菩萨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这么多的钱财布施出去,自己不是为了什么放下,不是为了那个所谓的无住布施。大慈大悲的菩萨那是为了全社会的和平和发展哪。

但是钱财再多,却是及不来一个忍。感觉在佛祖老师这里,虽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却是要比经济基础来得重要得多。

说到个“忍”字,自然要把寒山石得的公案来晒一晒的: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前面让佛祖老师绕晕了的须同学,这不还正生着气呢。听到佛祖老师说做广告没好处可得,可不愿意了,有点想不通了。前面光顾着生气,不知道这广告已换了演员,不知道佛祖老师把前面说过了N遍的广告词改了主角,把善男女改成了菩萨。于是就晕呼呼顺着佛祖老师的话好奇在问到:为什么菩萨就不受福德了呢?

可以想见的是佛祖老师的一面坏笑。看你不搭我话,又被摆了一道不是,还整你不过:菩萨所作的福德,菩萨自己是不能收受的,所以说不受福德。

这里面有一个菩萨与福德的悖论在里面。修行到了菩萨,个体的修行已到了头了,而佛祖老师所说的福德可不是让你生官发财,让你保佑什么人寿家和体安康什么的。佛祖老师所说的福德只是指对于修行的好处,对于修行的帮助。所以菩萨是得不到福德的。如果菩萨还能收受福德,那他一定还没修行到最高的九段,就还不能称作菩萨。

本来这点小问题须同学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被佛祖老师绕晕了,又上了个当而已。因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功德福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