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是如何有效阅读,但是阅读方法不成系统,更像是零散的想法,或者说是作者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第一遍读完以后,大脑里没有什么整体思路,觉得作者说的有道理,但是没有实质性的方法建议。继续读第二遍,才渐渐明白章节排序的大体思路:序章和第一章讲的是阅读的好处;第一个和第二个七天训练讲的是怎么开始阅读;第三个七天训练讲的是怎么阅读提高;第五章讲的是做好阅读的用处;第六章讲的如何选书。不过,整体评价还是水分太多,干货太少。
中国也在路上,观念也在慢慢变化。读书可以帮助确立自己的幸福论。
读书要“乱读”,各种类型和领域的书籍都可以读,这样能扩张自己的思维,让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
在正式工作外,以团体为基础发展自己的人脉,拓展自己的认识,为后半段人生铺路。
如今学历快速贬值的时代,更要看重人的信息综合能力--基于已有信息或知识解决答案不唯一事件。对孩子的培养,高中前更注重基础学习,高中后开始注重信息综合能力。
之前从未想到或者思考过语文课的意义所在,读到这个观点后,真的一语惊醒,语文的中心是讨论,让孩子养成辩证思维,更好地应对以后的人生事件。
很有道理,作为一名父亲,只注重书架上绘本的数量,反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选择特点,回家立马整改:减少书架书籍数量,一段时间专读一类绘本。
读到这里,想起自己从小就非常希望拥有的秘密角落:一个汽车上拆下来的废弃驾驶座椅,一台小书灯,一个没人注意的家庭角落,拿一本小说或是其他,静静地读。现在家里面积太小,不好实现,等着有条件,给娃安排上。
父母行为示范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现在做的读书笔记就是阅读的输出。读一遍书,看的太表面,敢说已经读懂太假,起码要多读一两遍,理清脉络,抓住要点。
时代由20世纪型的成长社会所象征的“千篇一律”的时代变成了21世纪型的成熟社会所象征的“各不相同”的时代。
这是20世纪型成长社会的典型日本人的幸福论。这就是一个大家一起追求的“共同幻想”的时代。
但是,进入到成熟社会之后,只是没头没脑地努力,是没办法抓住“共同”的幸福的。
在成熟社会中,每个“各不相同”的人必须自行以社会动向和自己的人生为鉴,确立属于自己的幸福论。
如果要简要的解释,我们可以换个说法,把它说成从“拼图型思考”到“乐高积木型思考”的转变。
我们反而应该着眼于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今人能够茅塞顿开的内容或是以前从未感兴趣过的东西。只有我们有目的地去创造“性质不同的回路”,感受器的形状才会变得多样化,质量才会提高。简单地说,我们要进行“广泛的阅读”这样做是诱发“serendipity”(与意想不到的发现或是奇迹的相遇)。读书没必要最开始就把内容完全搞懂,哪怕只能看得懂表面也没关系。如果大脑中真能伸出无数个小钩子,你也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会钩住什么东西。哪怕我们最初获得的知识比较浅显,但通过和越来越多的大脑碎片相结合,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在到达某个阶段之前,如果我们不进行一定的训练是无法让自己更上一层楼的。这句话用在所有领域都可以读书也毫不例外。
我推荐那些真的想要得到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书的人进行习惯性的“乱读(广泛阅读)“。这样有可能形成自己从未有过的思考方法,还可能因为读书与陌生人相遇。在读书之前对于这一类的化学反应我们可能知之甚少。
无论是谁,只要花上10000个小时埋头苦干,山也会有相应的形状。也就是说,能够在团体组织中确保自己的落脚点,说是10000个小时,其实就差不多是让你花个5~10年的时间。
一边以工作为主轴,一边积累与工作之外的团体的交流时很重要的。在后半生,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生大山变得更大的话,就必须要增加与外界的交流;要让大山的环境变得更好的话,还需要提高交流的质量。
要想让团体内的交流变得充实起来,读书也是非常有效的。
我们不能单单在公司或是政府机关之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而是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团体拓宽自己的人生轨道。如果你没有像这样的人生鸟瞰图,在组织内部稍微发生一点小事你就会被逼上绝路,无法脱离狭窄的危机。
今后从“信息处理能力”到“信息综合能力”的转换会变得重要起来。当面对正解不止一个的问题时,我们有必要从“寻求正确答案的大脑”转换到“推导出自我认同的答案的大脑”。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孩子的发育阶段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综合能力时必须调整比例,让这两种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小学的话就可以培养90%的信息处理能力,10%的信息综合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首先让孩子们获得“基础学习能力”。初中则会把信息处理能力,如背诵能力等降低到70%,把剩下的30%用在诸如辩论、课题研究、实验和实证等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上,让孩子们开始培养信息综合能力。高中则是五五开,大学让学生集中90%的精力于培养信息综合能力。
要想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就要认识到读书并不只是为了学习道德。日本的语文课经常给我们一种“好书=给予我们一些人生教训的书”的概念,现在我们有必要抛开这样的观念。
日本的语文课有变成道德课的倾向,应该有不少人跟我想的一样吧。因为语文课上,学生总是要读特定的权威人士指定的专题读物,然后写出所谓“正确思想”。
在其他先进国家,通常如果说到语文课,就是指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课程。因此,语文课的中心是进行讨论。
可以让每本书都能够“露面”。所谓“露面”,指的是可以让人看到书的封面。
如果想让小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最好把家里的书架也弄成这样。
至少在放学时间,让孩子们脱离老师的监视是很重要的。对于孩子们来说,有的东西他们要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才想看呀。但与之相对的,我会让附近的爱读书的阿姨陪着他们的。
教育,就是“传染”和感染。爱读书的人,读书的时候表情真的非常丰富的。哪怕在很安静地看书,也会向周围释放出一股气场。如果孩子们也能感受到了这股气场,应该或多或少能收到影响。说不定能在那些受到影响的孩子中培养出几个喜欢读书的孩子。
对小孩而言最好的教材一直都是大人学习的态度。
不以知识的输出为前提的输入,在中途我们就会变得懈怠,比其他的任何事情都容易令人厌烦。最后很容易变成你自以为是在读书,实际上不过是眼睛在无意识地盯着文字看而已。
为什么知识的输出是很重要的呢?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读书后产生“能够把书本的内容和自己的想法结合在一起”的成功体验。
下面是本人总结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若想要思维导图原文件,可关注微信公众号【CSDNdalanxiong】,回复【yxyuedu】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