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写了,父母的语言陪伴,才是孩子真正的第一道起跑,原因是婴幼儿的神经的可塑性原理。最后写了一个儿童白内障的案例,如果发现早,儿童视力可以手术恢复正常,若是发现晚,即便手术摘除了白内障也无效。原因即孩子的视神经长期不用,所以大脑将这段连接断掉了。
其它语言、空间、数学、逻辑、艺术等神经元,也是一样的原理。所以父母要在孩子3岁之前,多和孩子说话,多陪伴,以最大程度地拓开孩子未来的发展空间。
那么,父母该怎么科学地语言陪伴呢?
这是《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的核心重点,叫3T原则。
第一个T:Tune in,共情关注。
父母和孩子说话时,要始终共情关注孩子。
观察理解孩子的行为,看着孩子的感觉走,共情描述孩子的状态,不断地帮孩子解释这个世界。可以使用一些叠加词等儿向的语言去和孩子交流,不用担心孩子听不懂就放弃。
第二个T:Talk more,充分交流。
要多说。不怕啰嗦。不断向孩子解释发生过的事,在做什么事就跟他讲什么。比如我带孩子在外散步时,会和孩子描述见到的花草的名字、香味、车牌号码、颜色等。
可以少一些代词,比如说,我喜欢你涂的这个娃娃,而不是说,我喜欢这个。
并尽量多地去延伸孩子的想象力,帮助丰富孩子的词汇和现实之间的连接。
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也可以延伸出来说,比如,孩子说球,可以去猜测着跟孩子说,宝宝你是想要那个球球吗?
也可以多说一些连词,因为,所以,然而,但是等等,我跟孩子就是这样说的,所以孩子大了些了,逻辑能力很强。
第三个T:Take turns,轮流谈话。
很多父母喜欢用封闭式的方式,命令孩子,比如说,不要动,别碰那个东西等。这其中不能让孩子感受到为什么。
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和词汇,这会让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去尝试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也就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神经元连接。
最后,作者还加了第四个T: Turn it off,把电视和手机关了
好些父母没时间管孩子,选择将孩子让电视、IPAD、手机陪孩子,尤其是留守儿童,许多老人照顾孩子力不从心,哄陪吃饭等多采用以上“三陪”方式——电视、IPAD、手机,只要孩子听话、不哭闹就成。
但这“三陪”虽然也能够跟孩子说话,但是它完全不符合上述的3T原则,它们既不能和孩子充分交流、轮流互动,也无法共情关注到孩子,更没法抚慰孩子。即使是人工智能机器人,也难以有温度和深度。
比如说,孩子跟着电视也学习,孩子也模仿,但孩子不能知道对错,尤其是孩子喜爱的动画片,其中有些价值观都有问题。
而且,大脑有趋易避难的惯性,长期看电视平板手机等简单视频画面,会制约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力。
所以,以上常见的孩子“三陪”,只能当作父母陪伴的一个补充,不能成为主体。
综上,所以,建议我们每一位新父母,都能够善用3T原则,多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在3岁之前。
如此,我们便能够减少和别的孩子“3000万词”的差距,让孩子赢在第一起跑线。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充分开发”父母的语言”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也必将有益于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同时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长远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