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读《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有感

《我》-张国荣

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 要做最坚强的泡沫

我喜欢我 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

孤独的沙漠里 一样盛放的赤裸裸

  读完武志红所著的《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合上书,脑海中浮现出张国荣的《我》,书名叫成长,何为成长,作者告诉了我们:成长,不是走向完美,而是走向真实。

  成长这本书想要告诉我们什么?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找到真正的自我。成长代表的含义即是找到自我的过程。书的主体框架可以简化为:何为自我-何为自我攻击?自我归因?-关于假自我-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何为只有目标综合征—你是环境的相应器,还是主动创造者—核心自我产生(个人成长里程碑)-寻找真自我—生与死的隐喻-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你是否因为世间纷纷扰扰,为了生活奔波,忙忙碌碌中都忘记了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模样,让我们一起从书中找到自我。

何为自我?

自我之壳-你最初的自我的壳,就是你对自己家庭的内化。-引自书中

我把这理解为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世界认知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中,如果父母可以对内维持家庭情绪的稳定,对外可以充满力量的保护家庭,那你在家庭中可以体会到安定感,并且你的自我情绪可以自由的流动,情绪可以自由的释放,那么你将可以形成稳定的自我之壳,即稳定的自我情绪管理。我们的家除了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安全、由你做主的空间里,才能安放你的心。自我之壳换而言之就是自己内心的房子,这个房子可以分辨善恶,光明与黑暗,同时它是你的,是你自己认为好的精神家园。

关于书中写到皮肤的隐喻,皮肤既是我们身体的边界,也是我们心灵的边界。皮肤是我们在自己和世界之间最直接的边界线。有些人害怕身体的触碰,是因为在他的自我认知中这破坏了他心里的边界。皮肤就如同我们心中的边界感,延伸到生活中,学会说“不”就是我们的边界感的产生。这个部分让我感觉特别意外的部分是:如果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被强加的这也是一种侵入边界的表现。

自我攻击?自我归因?

自我归因藏着这样的逻辑:其他人、其他事情物我没法控制,但我能控制我自己;如果我好好改变自己,事情就能朝我希望的方向发展了。这是孩子式的自恋心理:所有事情都是我导致的。-引自书中

自我攻击—自我归因,读到这个部分开始有点迷惑自我反思与自我归因的区别。再读,明白一些。客观的从事情本身反思自我,这算是自我反思,但是一出问题一犯错误就开始埋怨自己,责怪自己,或者又把以往的失败错误都算总账,认为就是自己能力不足或者性格所致从而失去信心这是自我攻击。我们遇到挫折失败需要的是自我反思,从反思带来进步,不需要的是自我归因放大问题加深自己的内疚感,自责,这样往往是变相的自我伤害。

关于假自我

婴幼儿时,孩子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感受来,还是淹没在父母的意志与感觉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命运分界点。前者是以自己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真实自我(真自我);后者是以别人的感觉构建的自我,即虚假自我(假自我)。-引自书中

读到这一段我想到所谓的“妈宝男”是不是就是这么产生的,父母亲的控制意识太强,小孩的自我意识只能隐藏,形成了一个听话的假自我。也许我们孩童时代都或多或少的因为外界的因素层层叠叠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一个假自我,真自我或许被完全覆盖,或者选择性的在特定的环境时刻才释放出真自我。假自我的产生是我们给真实自我戴的面具,但是久而久之,我们也习惯了这个面具 ,也以为这就是我们本来的模样。

将他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

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是还处于这个阶段:外部世界定义着你是谁。更高的阶段是:你可以反过来定义这个世界。这时,你的内在就是一个丰盛的内部世界,外界的信息通过你的内部世界时,会被吸收和转化,转而发出你的声音。很多人的内心都有一个苛刻的批评者。最苛刻的内在批评者,源自于对现实生活中一个超自恋的重要他人的内化。这个人一直盯着你,视你为他自身的一部分,要你按照他说的去做,而且非常绝对,你没有腾挪的空间。你若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会超级愤怒,要么严厉地攻击你,要么他自己很手上。这都会对你造成极大的压力。-引自书中

看到这段我突然理解了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非常强势的人,他是不是就是把他人视为自己来要求,强势只是他自己对自己苛求的另一个表现。我们太在乎别人的评价,把别人的声音当成自己心里的声音,从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

我们内心有一面可以照见自我的镜子,这面镜子映射出我们内心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我们自己想让心里的镜子是好是坏,我们是希望以自己为镜子还是以别人的态度为镜子,决定我们自己想从镜子里看到怎样的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是敏感的,但是敏感有两种:一种是敏感的觉知到自己和别人,但自我不动摇;另一种是敏感地捕捉到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对自己态度的好与坏,会对自己内心产生极大的动摇。后者,即从别人的镜子里照到自己是谁。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让自己失去自我,我们看不到真实的自己。

何为只有目标综合征?

只有目标综合征的核心特点是,一个人想让一个又一个目标充满自己的所有时间。他们不断地树立目标,在树立目标和目标实现之间,则被焦虑填满。他们的焦虑来自于感知有各种力量在攻击他们的目标。因为没有核心目标,所以他们的感知是,“目标是我树立的,目标就是我,我就是目标。-引自书中

在如今这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忙于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以为我们得到的充实的自己,但是往往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就是焦虑。这就是书中提到的只有目标综合征,我们看似有很多目标,但是却没有一个核心的坚定的从心里长出来的目标。我们追逐的只是目标本身,而不是在追逐我们真正想要的。我们需要追随我们的心,而不是追随一个目标,除非这个目标是从我们心里长出来的。我们是否需要适当停下脚步,听听我们的内心的目标,而不是在无止境的追逐的追逐中狂奔。

你是环境的相应器,还是主动的创造者?

环境的响应者,即我所做的都是在回应你如何对我。主动的创造者,有一个清晰的意愿-希望关系朝一个方向发展。我向你发出声音,即使你没有回应,我也会继续传递我的热量。如此一来,关系就可能朝我想要的方向发展。-引自书中

我们为何是环境的相应器,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真正的自我,我们在他人的镜子中看到自己,并把他认为这就是我。有强烈自我的人,他可以主动去创造他所希望的环境,即使暂时未收到环境的回应,他也依然传递他的热情,于是这个他希望的环境就被创造了出来。生活中有气场强大的人,或者是善于活跃气氛的人,都是主动的创造者,而不是环境的响应器。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疆界,这是自我感觉能控制的范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感觉能掌控的局面或者场所。我们害怕面对新环境,是否就是因为我们心里有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熟悉的,这超出了我能控制的范围。新环境既是越过了自我疆界,书中提到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是因为觉得在家才是他自己感觉安全的地方,家这个范围既是他自我的疆界。又或者说这是一种不敢超越安全感的行为。我们需要学会打破自我的疆界,告别熟悉环境的安全感,勇敢的去尝试打破自我的疆界。

核心自我的诞生

什么都要最好的,这个时候,你的“我"还没诞生。当然有分寸,有尺度地要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的东西时,就意味着“我”诞生了。什么都要最好的,这个时候,你的“我"还没诞生。当然有分寸,有尺度地要适合自己,让自己舒服的东西时,就意味着“我”诞生了。

个人成长中,核心自我的诞生是一个超级里程碑。核心自我诞生前,你像是环境的响应器。你对别人的评价非常在意,就会极力调整自己,以争取做到该环境里最好的。一旦核心自我诞生了,环境变化会激发你的反应,但难以动摇你的根基。你也由此有了从环境中跳出来观察的能力与一份从容。-引自书中

核心自我存在了,就意味着我不再会一切追求完美,我只是追求我内心真正需要的。有了核心自我,我们才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轻易迷失自我,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核心自我的产生是自我成长的里程碑,以前我们只是环境的相应器,现在我们可以是环境的创造者,我们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惊慌失措,也不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轻易改变自己,因为我知道我自己需要什么,我是我自己的核心。

关于这个章节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母的情绪是否稳定将会对孩子是否能形成稳定的核心自我至关重要,父母情绪容易崩溃,那么小孩因为感受不到安定的外界自然也无法形成稳定的自我;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能受父母情绪影响,获得健全自我的基石。

核心自我诞生以后,我们就有了主体感,人有了主体感是非常棒而且重要的特质,有了主体感,我们可以坚定的说这是我的选择,我们主动做了选择。学会说不这是重要的能力,学会说不以后才能由自己做选择,而不是因为别人做的选择。

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哪里有问题,一切都是存在”。我被这个观点震撼到了,哪里有问题,一切都是存在,你的缺点,问题都只是一种存在,坦然的接受他,让好的情绪,不好的情绪自然流动。这个章节我想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接受好的或者不好的自己,因为这就是你,这个世界唯一的存在。好喜欢这个观点,能够坦然接受真实的自我,这是一种多么奇妙又美好的感觉。

核心自我诞生以后,我们开始有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觉知,我们开始学会跳脱自我的限制,站在我之外的空间观察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

找到真自我

自我是一切的开始。太多积极的行为,是因为我们说了算;太多消极的行为,是因为你说了算,而我不能失去自我。

我们需要遵循本心,寻找自我的路上需要温暖支持相伴,而不是强制干涉。最好的人生都是指向你的内心。只有遵循本心我们才能充满自信与热情,拥有健康的自我。谁都不知道你该过什么样的生活,甚至连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所谓“人生”,就是你内心深处的声音展现在外部世界里的样子吧。

觉知是为了流动。文字只是一种是说法,目的是引出你的感受,让感受流动。-引自书中

何为真实的自我?我想即是心灵和身体达到了统一的状态。健康的自我既自信又热情,自信是对内情绪的流动,可以理解为自我认可了自我,热情是对外情绪的流动。我们内心深处的声音或许不能时时被听见,但是时时追随我们的内心,总能抵达我们内心的彼岸。真自我会关注自我的感受,而不是以他人感觉为中心。有真自我的可以有不同的感受与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遵循本心,寻找自我的路上需要温暖支持相伴,而不是强制干涉。最好的人生都是指向你的内心。只有遵循本心我们才能充满自信与热情,拥有健康的自我。

生与死的隐喻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生死的隐喻无处不再。最基本的生死感是,你发出一份动力:它得以实现,即为生;它没实现,即为死。

然而,死和生一样重要,你需要体验生能量,也要体验对死能量的把控。例如,你发出一份动力,如果它的确不太显示或不理想,你也可以主动让它死掉。-引自书中

这里指的生于死不是字面意思上的生和死,生背后的隐喻着我们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享受过程,即使结果不好,我们也能再过程中获得快乐,死所隐喻的就像是唯结果论,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之前的只有目标综合征,结果决定了整件事情的有意义与否。这个章节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生命是一场体验,身体上的生死或许不是我们能掌控的,但是心灵的生死确是由我们所掌控。

这段话太晦涩,我想对死能量的把控是不是就是对于已无法掌控的事情接受,避免钻牛角尖,懂得放弃也是一种向上而生的心理状态。

这个章节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过度的克制和放纵自我都是不切当,学会平衡克制与放纵之间 的关系,这是我们应该学会的。物极必反,我们不需要压抑自我,也不需要放纵自己,我们需要的顺应真实的自我,坦然的去体会和接受周遭环境,自己,在纷杂的世间你就是稳稳的在那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太过于克制。

感情需要回应,人都是敏感的,感情是有回应的,热情才能保留,关系才能稳定健康。

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

生命的存在只能”体验“到,不是”想“到。

只有当感觉流动时,你才能体会到它的存在。

你压抑了自恋,就会看自恋的人不顺眼;你压抑了攻击性,就会视有攻击性的人为坏人;你压抑了性时,也一样。同时,你又会被不压抑自己的人吸引。自恋,攻击性与性,是热的三种动力。人总会发发展出各种方式,去回归生命力之流动,即回家。-引自书中

我们是生命是在不断的体验中,或许是春风拂面的感觉,或许是清晨第一缕叫醒你的阳光,或许是走在路上随风飘落的落叶,或许是等待地铁在中朝你微笑的陌生人,或许是你举手之劳收获的一声感谢,或许是你晚归回家看到的为你亮着的灯,这些都是我们生命的体验,可能很微小,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构成了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去体验,光靠想象体验不到生命的美妙,也发现不了身边的美。

我们需要让我们的情绪流动起来,不管是好的坏的,当感觉流动了,我们才能感知到真实的存在。一味的压抑只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心,人最终都会归属内心真正的需要。

读完这本书,我们看见了一个自我逐步产生,从蒙昧无知到坚定站立在我们心中,一个坚强,独立思考,稳定的自我存在于我们心中。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我可能不完美,我可能存在缺点,但是我那么真实的唯一的存在于世上,你怎么能不爱这样独一无二的自己,这个世上只有一个你,这个世上也只有一个你,无可替代。让我们找到,认识我们真正的自我,并认可热爱这个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读《和另一个自己谈谈心-成长》有感)